口述福州 脱贫攻坚|白衣耀红星 健康助扶贫
2024-12-0503-26-30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口述:杨荔凡

采访:吕南勋 郭进绍 林雪锋

时间:2021年8月

杨荔凡:1978年11月出生,福建福清人。现任福清市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2018年9月,主动请缨赴甘肃省通渭县参与扶贫协作医疗帮扶工作。在通渭期间,紧紧按照福清市、通渭县两地党委、政府的部署,担当作为、扎实履职,帮助通渭县拓展门诊业务范围,并坚持“帮加学”的工作理念,加强自身学习,为通渭支医帮扶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持续向贫困宣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郑重宣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我是一名福清市医院妇科主治医师,2018年9月10日,脱贫攻坚号角一吹响,我就响应福清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健康扶贫的号召,带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信念,主动请缨参战。后经层层筛选,有幸被选中成为支援通渭医务工作组成员。

通渭位于甘肃省中部,常住人口40万余人,当地海拔高,水资源贫乏,气候寒冷,空气干燥。饮食方面多以面食为主,口味重盐、重辣。因气候及饮食的差异,我一时之间无法适应,经常出现肠胃不适,头痛感冒。尽管还未适应环境,但做支援工作必须迅速进入角色。我所在的医院是通渭县中医院,系二级甲等医院。该院虽是二级甲等医院,但与沿海县区相比,院内环境差,设备简陋,医务人员缺乏。很多检查项目无法开展,药品也不齐全。当地百姓经济状况普遍低下,无法支付医药费,很多患者能挨一天就是一天。曾经有一位孕妇因为孕期乳房脓肿,外科行了脓肿切开引流术,也给了抗炎治疗,但是该院无法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导致病情反反复复,治疗一个月也不见好转,腹中胎儿生长也受到了影响,最终被迫放弃了胎儿。

当地的饮食单调,喜吃面食,当地人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吃到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物质的匮乏造成很多孕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贫血和高血压疾病。由于对女性健康的忽视及自身保健意识缺乏,从怀孕至分娩到医院坚持产检的孕妇屈指可数。因此,不少孕妇孕期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导致母婴两代人身体出现问题的比例居高不下,孕产妇的死亡率也不见下降。

如此落后的健康和医疗环境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生活的艰辛,特别是一些因病因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让我感到自己肩上沉重的责任,增添了我向困难挑战的信心。我坚持问题导向,从紧抓规范临床操作技能等薄弱环节入手,帮助医院进行各方面规章制度的提升。一是从打牢基层基础做起。采取“手把手”“师带徒”等举措,扎实抓好病历书写、查房制度规范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规范运行,不断提升科室医生的业务水平。二是积极抓好传帮带。对受帮扶医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纠正,主动配合和参与剖宫产、子宫全切术、输卵管切除术等各类手术,言传身教指导和提升帮扶医生的业务能力。三是协助抓好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积极协助科主任制定、规范和完善科室制度,对科室人员进行危急培训,逐步推动科室的规范化建设。

在半年的帮扶中,我始终坚持既帮又学的工作理念,不仅把自己在沿海地区掌握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带到协作地,帮助他们拓展门诊业务范围、提升诊疗水平,也不断坚持向当地同志学习,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取长补短用到自身能力提升和原单位科室的规范建设上来,取得了互惠互利、共享双赢的实际成效。在通渭期间,我每日门诊量30人,每月下乡义诊2次,累计门诊量达6000余人次,参与或主刀的手术106例,挽救难产孕妇20人次,切实为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作出了自己的绵薄贡献。

在离开通渭的2个月前,我们来到通渭马营村进行义诊活动。当地卫生院院长告诉我,由于受交通限制,出行极不方便,到了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更是寸步难行,很多老百姓无法到县里看病,能拖的尽量拖着,只要能下床就不算生病。义诊那天气温已达到-10℃,仍然有很多老百姓冒着严寒过来求诊,我们带着常用药品送给前来义诊的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求。

对口帮扶的时间虽短,但通过并肩作战,我与当地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回到福清后,彼此间的业务交流没有停过,半年的协作变成了终身的合作,两地的协作建立了长效机制。这半年来的扶贫经历也悄悄磨砺着我的性格,改变着我的生活,让我接触到更宽广的天地,见识到世间疾苦,对社会的认知也更深刻,同时,也越来越为祖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来源:《口述福州——脱贫攻坚》)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