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 我省9个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参与申报工作
2024-12-0711-14-03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从省文旅厅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近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会上宣布,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该项目的申报由全国各省区市共同推动,我省有关地市和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参与了申报工作。至此,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也是迄今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据了解,我省目前有9个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它们是:漳州木版年画,灯彩(泉州花灯),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龙舞(大田板灯龙),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在这些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漳州木版年画和灯彩(泉州花灯)是2006年第一批公布的。漳州木版年画是先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而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主要题材有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广泛流传于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东南亚等地。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主要分布区域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龙舞(大田板灯龙)、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均为2008年第二批公布。

马尾、马祖相隔不到100海里,两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元宵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节俗活动,这一活动世代相沿,长期传承不绝,逐渐成为马尾和马祖两地的习俗,寓有祈求平安富足之意。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颇为盛行。英都镇位于南安市西部,英都春节习俗由正月初二的祭祖、正月初九的拔拔灯会和正月十一的“割香”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拔拔灯会是整个年俗活动的高潮。如今海内外的南安乡亲几乎每年都会踊跃回乡拔灯、观灯,拔拔灯会成为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其中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内容,古代还有抢灯的风俗。

海峡两岸有两个同名为东石的滨海乡村,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共有一种特别的元宵灯俗,世称“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东石数宫灯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为期3天。元宵数灯习俗反映了两岸东石人对家族兴旺、子孙昌盛的热切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大田板灯龙系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连缀而成,其制作融绘画、剪纸、书法、雕刻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表演熔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韵味无穷,具有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枫亭元宵游灯的习俗始于宋代。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灯活动在枫亭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举行。百戏彩架灯中融入了戏剧、杂技和灯艺技巧,别具特色,成为福建民俗文化一绝。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包括连城姑田游大龙、连城罗坊走古事、连城芷溪花灯、永定抚市走古事、连城新泉烧炮等。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习俗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社会形态、传统精神赖以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载体,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

(记者 郭斌)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