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丽钦
中国的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言短意长、可箴可铭、纪胜纪地、亦庄亦谐的特点,在庙堂、名胜、官署、园林、宅邸等场所,以及贺寿、庆挽等场合被大量运用,也是许多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表达雅趣的艺术形式。然而,这些历史悠久的艺术明珠散落于各处,不少随时过境迁隐而不彰,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梁章钜在广西任巡抚兼署学政,深感楹联“载籍者寥寥”,若“任其零落湮沉,殊可慨惜”,遂于繁忙公务之余因时随地博访遐搜,耗时两年完成了中国系统研究楹联的开山之作——《楹联丛话》。
《楹联丛话》收录自五代至清全国各地的经典联话600余则,分为故事、应制、庙祀(上下)、廨宇、胜迹(上下)、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十门分类编排,共计十二卷。这些联话以大量历朝笔记和亲闻亲历为基础材料,以记录、溯源、点评为切入点,为经典楹联考补背景、作者等信息。名人事迹、历史掌故、乡邦传闻、园林名胜,追溯缘起,品评门类,兴之所至,涉笔成趣。
梁章钜之所以能慧眼识联、妙笔评联,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精湛的楹联造诣不无关系。梁氏自明代起,15代秀才相继不断,纪晓岚曾特书“书香世业”一匾为赠。江苏巡抚陈继昌在《楹联丛话》序中评价梁章钜“无书不读,有美必彰”。《楹联丛话》“故事”卷搜集联话42则,其中就有20多则联话摘录自各朝22部典籍,有宋代张唐英撰的地方史《蜀梼杌》,张邦基的笔记《墨庄漫录》;南宋王应麟的考据笔记《困学纪闻》;元代蒋子正的诗论随笔《山房随笔》,仇远的笔记小说《稗史》,杨瑀的《山居笔记》;明代王圻、王思义编纂的百科全书《三才图会》,郎瑛的笔记《七修类稿》,钱谦益的《列朝诗集》;清代褚人获的笔记小说《坚瓠集》,王应奎的《柳南随笔》等。梁章钜自己也精于对联创作,有湖北荆州官署题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藤县访苏亭题联:“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小黄楼百一峰阁题联:“平地起楼台,恰双塔雄标,三山秀拱;披襟坐霄汉,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皆蕴意深远,令人击节赞叹。
故而为每则楹联“手叙其所缘起,附以品题”显得得心应手。65岁的朱熹迁居建阳考亭,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梁章钜考评“佩韦”起自朱子之父因性情急躁,遂取古人性急佩韦以自诫之义。“晦木”则源于“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之语,并查阅朱子年谱,考证朱熹当时为韩侂胄及群小所排挤中伤,无意出山,有感而为“佩韦”“晦木”之思;有人将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之“将满一轮”改为“犹欠一分”,以为用以表述“十四日”更为确切,梁章钜则认为实则“非祝寿底语”;述明末忠臣李邦华闻外城陷,于吉水同乡文信国祠以白缯系于信国之龛柱而死。乡人换题新额为“二忠祠”,又题楹柱:“后死须知无二道,先生岂愿为忠名。”梁章钜点评“几于千金莫能易一字矣”。
而遇有亲见亲闻的妙联,梁章钜也随手记下。如开篇即录座师纪晓岚之谈话,追溯楹联的起源为五代孟昶之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提及同乡御史萧震倡议修复乌石山,建邻霄台,曾书一台柱联云:“但愿桑麻成乐土,不妨诗酒上邻霄。”后在耿精忠之变中为耿所害,缳首于乌石山之邻霄台。乡人易“诗酒”为“尸首”;记录明末同乡曹学佺辞官归里后因“仗义半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等联与屠者徐五定交,甲申之变曹学佺殉节,徐五亦随之就义。
所历之地,梁章钜也处处留心学问。“庙祀”卷考证庙中楹联约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所记庙联遍布全国各地,有帝王庙、孟庙、曾子祠、关帝庙、文昌祠、泰伯庙、真武庙、观音大士祠、诸葛武侯祠、土地祠、南河风神庙、榷树湖神庙、吕仙祠、虞姬庙、三苏祠等;“廨宇”卷录各地官舍楹联,涉及沈阳书院、浙江衙署、福建提督学院署、福建汀州试院、湖南贡院、福建贡院、京师贡院、江西藩署、浙江温处道署、惠州丰湖书院、思恩阳明书院、杭州西湖敷文书院、云南府五华书院、福州鳌峰书院等;“胜迹”则录全国名山大川、寺庙院祠观、亭台楼轩阁、堂馆园轩等胜迹之名联,有京师陶然亭、正定府龙兴寺、西湖飞来峰、灵隐寺、天台万年寺、西湖圣因寺、嘉兴木觉寺、福州鼓山喝水崖、武夷山天游峰、邵武诗话楼等。不少庙宇、官舍、胜迹今天已然不存,但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为这些建筑留存了宝贵的文史资料。
“格言”卷则皆是经训,“非仅楹联而已”。“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要除烦恼须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行所当行,不为己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说几句;书能益智,劝儿孙多读数行”“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知足为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皆是涉世良方、佐治药言,读之有益。
阅毕有“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之感。这些楹联不仅是文字奇葩,也记录着时代,刻画着历史,有着宝贵的文学与历史价值。作为研究楹联的拓荒之作,《楹联丛话》为全面展现中国楹联与文化、社会的互动提供了崭新的窗口。梁章钜保存楹联史料的努力,在文学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卓越的价值。
此后,志趣相投的知交纷至沓来,纷纷寄奉妙趣横生的对联佳作,梁章钜遂着手编纂《楹联续话》。每本联话一经问世,便风靡四方,各省踊跃翻刻付梓。梁章钜本欲只将《续话》所陈之联语并入《浪迹丛谈》中以示交代。然在亲友的鼓舞与支持之下,他再次搜集资料,继续谱写了《楹联三话》。此时的梁章钜已经73岁,依然抱持着编撰《四话》《五话》的雄心壮志。然而,两年之后,这位楹联宗师便不幸辞世。梁章钜之子梁恭辰遂接续父业,继续完成了《楹联四话》及《巧对续录》。
《楹联丛话》系列乃梁章钜晚年力作,创联话文体,存历代史料;博搜精择,汇文化清泉以入海。这位学富五车、德高望重的八闽硕儒以精深的楹联造诣和广博的文化情怀滋养了对联文化,为后人献上了一场华美的文学与文史的饕餮盛宴。
(作者为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福建日报》(2024年12月10日 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