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进绍
盖有“佟国鼏印”的《浦城县志》序文落款。
在福州鼓山著名的摩崖题刻“忘归石”左侧,刻有两首古诗,署名都为“辽海佟国鼏”。辽海也称辽东、辽阳,泛指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佟国鼏是清朝福建第一任巡抚,满洲人,出身辽东佟氏军功家族,清顺治三年,随清军进入福建,后担任巡抚一职。佟大人为政宽仁,官声颇佳,且能诗善文,著有诗集《闽行小草》等。这位佟巡抚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算大,后来甚至连他的姓名都有了佟国鼏(mì)和佟国鼐(nài)两种不同写法。
按说既然巡抚大人在福州鼓山留下了题刻,署名“佟国鼏”,那姓名应该确定无疑才对。但是大量的官方和非官方历史文献,却把他的名字记载成“佟国鼐”,以至于有人进而认为鼓山的石刻有误。
石刻文物虽然也有可能出错,但如果这两段鼓山诗刻是在清顺治初年佟国鼏担任福建巡抚期间镌刻的,从常理上讲,基本不可能把堂堂巡抚大人名字刻错。同时期在福州长庆寺(西禅寺),也有一块碑刻,记载了佟巡抚倡议集资重修长庆寺的功绩,称呼其为“佟公国鼏”(据《福建金石志》),这碑文也不太可能刻错恩主名字。
那为什么石刻署名“佟国鼏”,而许多历史文献却写成“佟国鼐”?究竟哪个才是对的?本文尝试从证据与逻辑出发,对佟巡抚的真实姓名进行一番考辨。
借助当今发达的网络古籍数据库,我们先来看一下“佟国鼐”与“佟国鼏”在古籍中的出现情况。
确实,在《福建通志》《盛京通志》《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福州府志》等清代早中期官方文献中,都把这位福建巡抚记为“佟国鼐”。而且在顺治、康熙时期的一些诗集中,如《倚声初集》《皇清诗选》《东白堂词选》等,也是载为“佟国鼐”。
然而,在顺治版《浦城县志》、康熙版《河南通志》、清朝正史《清史稿》等官方史志和顺治、康熙时期的《古意新声》《心医集》《乐志堂诗集》《赖古堂集》等诗文集中,则是写为“佟国鼏”。说明历史文献对佟氏姓名的记载并不一致。
不过从总体上看,在清代及之后的史志文献中,“佟国鼐”出现得更多,“佟国鼏”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写法有时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本(套)书中,如清朝皇宫档案《世祖章皇帝(顺治)实录》,就是两者并存。《四库全书》号称是乾隆皇帝钦定的官方权威古籍版本,也是“佟国鼏”与“佟国鼐”兼收。
古书中这种因字形相近而混用的情况多有,像五代著名词人冯延巳在典籍中也经常被写成冯延已或冯延己。而“佟国鼏”与“佟国鼐”字形高度接近,弄混了实属正常。问题是,到底哪一种写法才是佟巡抚真正的大名?
应该承认,“鼏”属于罕见的生僻字,本义是鼎盖或者酒樽上的布巾,一般不用作人名,检索《二十四史》都找不到一例。而“鼐”本义是大鼎,“鼎鼐”一词在古诗文中也算常见,且古人中不乏用“鼐”字起名的,如宋元的林大鼐、朱鼐、梅鼐等,明清的张鼐、姚鼐、孙家鼐等。所以,从人名用字的角度来说,出身辽东佟氏望族的佟巡抚名叫“佟国鼐”,似乎更顺理成章。
但是生僻字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用来取名,不排除存在少数情况。接下来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大家知道,古人除了名还有字,名与字之间往往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能不能根据这一规律,通过佟巡抚的字来反推他的名?可惜的是,文献中关于佟巡抚的字居然也有两种记载:一是字怀东,一是字君持。如果是字怀东,不好看出跟“鼏”或“鼐”的关系;如果是字君持,倒是比较适合与“鼏”组合,因为“鼏”是鼎盖或布巾,“持”是握持,两者可以联系起来。
那如何确定佟巡抚不是字怀东,而是字君持?尽管文献记载不一,但不同文献的可信度也是有高有低的。说佟巡抚字怀东的都是时间较晚的文献,而在清朝初年有本诗集《古意新声》,编者与佟国鼏是文友,他记载的“佟国鼏字君持”应该比后世二手记录可靠。再结合名与字的关系,佟巡抚名“佟国鼏”的可能性就更大了。笔者猜测,佟国鼏原本字君持,号怀东。由于后来“佟怀东”的称呼流传较广,怀东也被当成他的字。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文献中“佟国鼏”与“佟国鼐”并用,应是“鼏”与“鼐”字形相近所导致的传抄错误,这其实也可说明本名“佟国鼏”的可能性大于“佟国鼐”。因为“鼏”字极为生僻,而“鼐”字相对常见。设想一下,如果他本名“佟国鼐”,抄写员面对常见易懂的“国鼐”之名,怎么会抄成罕见难解的“国鼏”?这也太不合常理了吧。相反,如果他的本名就是生僻的“鼏”字,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被讹传成了较为常见的“鼐”或“鼎”字,这不是更符合汉字使用常识吗?
所以,尽管佟巡抚用“鼏”字作名实为罕见,但“鼏”与他的字“君持”比较搭配,而且也更符合汉字传抄讹误的一般常理。当然,这些只是逻辑与理论上的推测,我们再来看几个明确记录“佟国鼏”的清代文献例证。
先看《赖古堂集》,这是明末清初名人周亮工的作品集,周亮工与佟国鼏颇有交情,还是儿女亲家。周亮工死后,周的儿子周在浚把父亲的文集《赖古堂集》刊刻出版,并在书的末尾写了一篇记述父亲生平事迹的《行述》,称呼佟国鼏为“佟公国鼏”。周在浚自然清楚父亲好友兼亲家的姓名中有生僻字,刊刻的时候应该会特别注意。
再看两篇以手写体保存的佟国鼏序文。一是《乐志堂诗集》,这是明末清初诗人李明嶅的诗集,李与佟国鼏是以诗歌唱和的“知心”诗友,该诗集收录了佟国鼏为其写的一篇序言,文章落款为“辽东佟国鼏”。二是《心医集》,这是明末清初名医祝登元的著作,祝氏曾经在福州为佟国鼏看过病,佟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心医集》收录了佟国鼏为该书作的序言,文末落款“辽阳佟国鼏”。
以上《乐志堂诗集》和《心医集》的著作者都是与佟国鼏同时代的人物,佟所写的序文,反映了佟国鼏与他们之间的交情。这类序言一般由本人亲自书写,并在文末署上姓名,这个署名原稿自然是最可靠的证据。这两本书的佟巡抚序言是根据原稿抄写刊刻的,都能为“佟国鼏”的正确写法提供比较可信的例证。
最后来看顺治版《浦城县志》,这是福建浦城于顺治七年编成的一部县志,当时佟国鼏卸任福建巡抚等职,返回北方时途经浦城,应浦城知县兼辽东同乡李葆贞之请,写下了这篇序言。顺治版《浦城县志》保存的佟氏序文以手写体印刷,落款为“辽海佟国鼏”。更重要的是,在落款旁边还盖上了作者的私人印章“佟国鼏印”,清晰而雄辩地证实了“佟国鼏”的真正写法。
综上,结合佟巡抚福州鼓山石刻、西禅寺碑文、名与字的关联、汉字传抄常理,再加上几篇序文落款与私章,笔者倾向于认为清代福建首任巡抚的姓名应为“佟国鼏”。只是大概因为“鼏”字在人名中极为罕见,以至于在抄写、刊刻过程中被传成了“佟国鼐”。
《福州晚报》(2024年12月22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