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图:“金刚姆”急中生智“魁星踢斗”
2025-03-0709-38-42来源:福州晚报

清代,南屿江口村出了位武状元,他的殿试故事颇为传奇

宋鸿图:“金刚姆”急中生智“魁星踢斗”

1741312057774730.png

宋鸿图画像。

1741312100667146.png

宋鸿图使用的大刀。

1741312140372601.png

镜江宋氏宗祠悬挂着宋鸿图亚元和状元牌匾。

  在福州高新区旗山东麓,大樟溪入闽江之处,有一个名为江口村的村落。村里人大部分姓宋,乃唐代名相宋璟的后裔。因村前大樟溪平静如镜,江口宋氏获称“镜江宋”。清光绪二年(1876),江口村人宋鸿图凭借一招“魁星踢斗”,高中武状元。

  年少成名的“金刚姆”

  南屿镇江口村至今仍保存着宋鸿图的状元匾额和他生前使用过的180斤大关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宋鸿图诞生于此。他自幼体胖腰圆、肩宽腿壮,是个习武的好材料。15岁时,他身体魁梧、膂力过人,被村民称为“金刚姆”(福州方言,意为“大力士”)。

  据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柳振土研究,宋鸿图早年丧父,母亲陈氏靠织布为生。年幼的宋鸿图白天随母田间劳作,夜晚则借邻家油灯苦读《论语》。史料记载,他“年十二能诵五经,善属文”。

  16岁那年,宋鸿图因一次扳手腕比赛而名闻乡里。当时,隔壁村的一名渔夫自称“单手能拖五石粮船”,无人能敌。村里好事者推荐宋鸿图与其比试,二人扭手僵持许久,宋鸿图突吼一声“你手拗折了”,对方闻声大败。从此,宋鸿图以胆大力雄著称。

  20岁时,宋鸿图旁观堂兄习武,对舞刀弄枪产生兴趣,恳请堂兄的师傅收他为徒。师傅见他气宇轩昂,诚实可教,欣然同意。

  “魁星踢斗”取得武状元

  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宋鸿图日夕苦练,武功突飞猛进。他能挥动180斤重的大刀,刀法如雪飘梨花,锦绣一团。师傅赞曰:“刀法已得‘雪飘梨花’之妙,可赴秋闱矣。”

  同治十二年(1873)秋,福建武乡试在福州校场举行。宋鸿图首试开硬弓,三箭皆中靶心;次举石锁,单手托举300斤绕行三匝;最后比试刀术,将一柄180斤大关刀舞得风雨不透。主考官王凯泰惊叹不已,亲点其为“亚元”。现存于镜江宋氏宗祠的“亚元”匾额,落款处仍可见“同治癸酉科福建巡抚王凯泰”字样。

  光绪二年(1876)春,宋鸿图赴京殿试。据《清实录》记载,他在演试“春秋大刀”时,刀柄突然打滑,大刀脱手坠地。千钧一发之际,他急旋身形,以右脚踢起大刀,继续挥舞。光绪帝惊问这是什么招式?宋鸿图急中生智,说名为“魁星踢斗”。光绪帝龙颜大悦,御赐“武状元及第”金匾,授正三品御前侍卫。

  据乡间传说,宋鸿图进京殿试之前,有只猫头鹰在窗棂上叫唤三声后飞走,宋鸿图母亲欣喜地编了四句词:“麻黄麻黄,栖在窗沿。我儿进京,连中三元。”(麻黄,即猫头鹰的福州话发音),后来果然应验。

  文、武状元引为知己

  中状元两年后,宋鸿图选任广东参将,正准备赴任时,却传来母亲病故的消息。他立刻请假回乡守孝。

  经柳振土考证,1879年2月8日,宋鸿图在南屿镇北屿西来庵偶遇同为福州同乡的光绪丁丑科(1877)文状元王仁堪。两人相见恨晚、志趣相投,引为知己。

  交谈中,王仁堪得知宋鸿图平时只读武战之书,文史、地理等知识贫乏,便劝其多读各类书籍。后来,为了勉励宋鸿图,王仁堪挥笔写下“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的对联,经裱褙后托亲戚送给宋鸿图。然而,当对联送到江口村时,宋鸿图已于当年4月因乡间流行痢疾而逝。王仁堪的期望遂成泡影。这副对联现藏于镜江宋氏宗祠中。

  百余年过去,宋鸿图别无遗物,只传180斤大刀一把,至今还保存在江口村。后人瞻仰这把长达两米多的铁器,仍能感受到当年武状元的威风和勤苦。

  (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谢晖玉  文/摄)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