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丰敏
明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光芒。在福州洪塘,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雁泽,也就是宫保公曹学佺。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满是时代的厚重与人间的悲欢。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别号石仓、雁泽。其先祖铁马公从凤翔(陕西)随明太祖军队入闽,自此在这片土地扎根。历经五代传承,到追赠参政的西衢公,再到曹学佺的父亲及渠公。曹学佺幼时体弱,却生性安静,不喜喧闹,见人争执便躲开。11岁踏上科举之路,凭借聪慧勤奋,18岁获金溪周公赏识。府、道考试中崭露头角,入学一月多就奔赴乡试。鄞县周公以学官身份聘请他,考前周公祈祷首个阅卷就能选中英才,曹学佺交卷早被先誊录,应验了这一祝愿。主考孟公、姜公惊叹其才华,赞其为奇士,曹学佺最终列第三十八名。
1592年,曹学佺会试落第,回乡后迎娶状元龚用卿之女,此后更加发奋读书。他的文章获同年进士董应举盛赞。1594年冬,他进京与名家研习科举文章,才华见解备受推崇,众人皆断言状元非他莫属。他的试卷被分在历城批阅,董应举极力向主考推荐,主考张位认定此卷应列榜首,却因其他官员异议,认为不合当前风气,最终在试卷上加一竖,将他定为第十名。放榜后,张位懊悔,预备馆选时给曹学佺良机。曹学佺不为名利私下拜见张位,错过良机。
1598年,张位被朝臣弹劾,神宗以停职闲居处分他。他回乡时两袖清风,无人敢送,曹学佺时任仓曹,追至船边送别,还备好车马干粮。张公感慨其深厚之报答。不久,张位政敌迁怒于曹学佺,将曹学佺调往南京候补大理寺左寺正,后转任南京户部郎。任职期间,曹学佺与名士相聚,谈文论道、饮酒赋诗,著有《金陵初稿》及《金陵》上、中、下集,叶向高为其文集作序,赞其立格高、词独创,二人成为至交。
万历三十七年(1609),曹学佺前往四川任藩司参政。当时建南局势动荡,他负责召集军队防守和转运粮饷。大渡河路途艰险,士兵常因瘴气丧命,他特批运官自行采购运输,让蜀地百姓摆脱了运饷劳役。后来蜀地饥荒,饿殍遍野,他设粥厂、绘图画请求赈济,朝廷发放库银三万两,解了燃眉之急,百姓惊叹这是三百年未有之恩典。
在四川,编制黄册和军田册费用摊派百姓,他查出被官员用于行贿权贵的兵民款项,充作两册费用并定十年一次的制度。四川还有行税和坐税,荒年时百姓交不起坐税,他清查行税盈余抵坐税,却因此招来诽谤。藩王府失火,修建费高达六十七万两,他坚守宗藩旧例拒绝筹措,即便有人会同办理,他也不签字。四川盗贼猖獗,他严厉管束,盗贼闻风而逃,百姓能安心生活。他还改善蜀地交通,修建道路桥梁,闲暇探寻名胜,著有《巴草》《蜀草》四卷。1611年他晋升宪长,却遭嫉妒诽谤,被削三级官职回乡,百姓拦路挽留,场面几近失控。
回乡途中,曹学佺被庐山风光吸引,想在此建房定居却未能如愿。回到洪塘后,他精心建造石仓园,园内有二十景观,宾朋雅集,诗词唱和。在此期间,他编纂《天下名胜志》,选编十二代诗歌,潜心研究五经,旁通天文、禅悦等学问,展现渊博学识。
1623年,曹学佺起任粤西少参。他重视考察官吏,爱贤如命,严惩贪污腐败,罢黜灵川、义宁贪污官员,让百姓过上安宁日子。他整治桂林宗室,使其遵守法律;改革粮食兑给方式,让粮户和军士都受益;整顿铸钱局,增加获利;打击私自铸钱;禁止官员欺压猺獞人,改设营镇避免百姓受骚扰;稳定米价,解决饥荒和动乱危机。代理学道时,他杜绝不正当事项,公正选拔人才,清查军队和屯田,审判案件公正睿智。他身兼数职,虽忙碌却不忘欣赏山水,著有《桂林集》三卷。
叶向高想提拔他,却因有人阻拦未能如愿。他被调任陕西副使,两广三院上疏请求留他在广东,也未成功。当时有人刻《野史记略》揭发梃击案,他秉公处理,继续详写并揭发真相,却遭宦官及其党羽仇恨,被削职为民。广西官员刁难他,扣押他达70天,核查他在广西三年中办理的事务,想从中抓住他的把柄,却一无所获,便拆掉他创建的书院亭榭,幸得宗室和士民阻拦。长子孟嘉赶到广东接他回福州。孟嘉会考未中,回家一年后去世,临终恳求父亲不再出山,曹学佺答应,朝廷再次起用他时,他称病退休。
卸职后的曹学佺仍心系国家。当时海上贼寇猖獗,逼近内地,他观察形势,写信给官员,布局防御,组织修筑烟堡,编排居民防守,还回复宪长徐公应对策略,包括驱逐妖术惑众者、检查城堡、规范会哨、分守要害、稽查船只、操练车战、协同训练、搜寻人才等,这些策略施行后,贼寇知难而退,地方安宁。
曹学佺还与司空董公著《闽省堪舆臆论》,为福州建设出谋划策,拆除淫祠、疏浚河道、开辟湖泊。他在洪江修建洪山、万安、桐口三座桥,方便百姓通行,百姓在洪山桥设木像祭祀;又在潘渡建桥,解决行人夏天涨水难行的问题,百姓在桥头立祠祭祀。他还关怀族中子弟、外戚和贫困士人,资助灯油、米炭,是乡野百姓的依靠。
1644年,李自成攻占京城,崇祯皇帝自尽,曹学佺投池自尽,被家人救起。此后他隐居山林,一心编纂《儒藏》,想让儒学与佛、道辉映,彰显明代昌盛,填补文化传承缺失。隆武帝到福建后,任命他为太常,后升少宗伯,负责编修《威宗实录》,再升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曹学佺深知明朝局势严峻,表明若明朝在,就完成实录编修,若明亡,便以死明志。1646年,清兵入城,次日曹学佺沐浴更衣,在西峰中堂自缢,享年七十三岁,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信仰。百姓将他祀奉在乌山瓣香堂和西湖宛在堂,以表崇敬之情。
曹学佺的一生,是才华与气节交织的一生。他在文学上造诣深厚,政治上有所作为,品德上坚守原则,以百姓福祉为出发点,展现出爱国清官的责任感与担当,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抹亮色。
《福州晚报》(2025年3月7日 A15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