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民间二十四节气农谚述略
2025-03-1110-09-5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尉文

  闽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两岸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经验。这些传统生产经验和相关习俗,在民间转化为一些精辟通俗的农谚熟语,广泛流传于海峡两岸,对闽台各地的农业生产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们还蕴藏着鲜明的传统农业与海洋文化相融的地域特征。

  立春

  闽台民间立春日流传迎芒神、鞭打春牛、挂春幡、做春盘、咬春等习俗,以此揭开一年农事的序幕。两地民间共同流传许多有关立春的农谚:

  立春赶春气。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意为要趁立春的节气安排一年的农事。

  一年趁双春,三年趁一闰。

  流传于闽南等地。如正月立春,同年十二月底又逢第二年的立春,谓之“双春”,预示明年冬节气候会提早,应作好各项农事的准备工作。

  雨水

  雨水时节,春雨飘洒大地,滋润万物。有关农谚如:

  雨水节,接柑仔。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意为雨水节气可以接种柑橘和播种其他作物。

  惊蛰

  历书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闽台民间认为惊蛰当天若有春雷,必为丰收之年;若响于惊蛰之前,则此年雨水必多。

  惊蛰未遘雷先发,七七四十九日冇见天。

  流传于福州等地。遘:到。七七四十九:虚数,言其多。不见天:指没有晴朗的日子。每年的初雷一般都出现在惊蛰前后。在惊蜇日前就响起春雷,说明当年暖湿空气特别活跃,预示雨季将很长。

  未惊蛰先发雷,四十九日云冇开。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惊蛰前雷发声,要连绵四十九天阴雨不止。类似的谚语还有“惊蛰未发雷发先,要落七七四十九日(雨)”等。

  春分

  春分时节,百花萌发,万物成长。是各种作物生长的好时节。两岸相关农谚如:

  春分种子土内伸。

  流传于闽南等地。伸:出芽。春分是播种的季节,下种后的大豆、花生等开始露出幼芽。

  春分豆仔伸。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意为未到惊蛰季节不可种豆,因此时气候尚冷,豆子会烂不出芽,只有过了惊蛰,天气转暖,方可下种。

  清明

  “气清景明,谓之清明。”清明时节,由于晴雨相间冷热无常,两岸民间也引出许多相关熟语。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

  流传于福州、闽北、莆仙等地。寒:冻。指清明谷雨时节天气还很冷。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闽台等地谚语。清明时节雨水充沛,适于栽种各种瓜豆等农作物。

  三月冇清明,四月冇立夏,新米旧米价。

  闽南、台湾等地谚语。清明通常在三月,立夏在四月,如果不在相应的月份,说明节气反常,必有天灾,届时粮食歉收,会造成米价上涨。

  谷雨

  谷雨时节,雨生百谷。此时气候温暖,春雨细润,禾苗茁壮成长,草木欣欣向荣。两岸民间共同流传的农谚有:

  谷雨鸟,鸟做姆。

  暮春时节,阳气躁动,各种飞禽走兽交配频繁,故有此说。闽台民间还有谷雨时节“鸡仔鸭仔,大大细细欲做姆”等类似的熟语。

  立夏

  立夏之日,标志着春去夏来,农忙开始。闽台各地旧时有食夏面、夏饼以犒夏的习俗。民国《古田县志》卷21:“立夏日,田家具酒肉粢盛,醉饱弥日,谓之犒夏,以农忙自兹始也。”相关农谚如:

  立夏小满,江满河满。

  流传于福州等地。立夏、小满这两个节气期间,雨水充沛,闽江等流域江水漫漶,开始进入汛期。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闽南、台湾等地谚语。在立夏小满节气期间,南方进入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初一落雨有花结冇籽,初二落雨有谷做冇米。

  主要流传于台湾。立夏时节早稻即将抽穗,这时不宜下太多的雨,否则水稻容易倒伏,稻花无法授粉,将会影响早稻收成。

  小满

  小满时节,阳光充足,稻麦结穗,渐渐满实,故曰“小满”。

  小满梅,犬仔伓食碗底糜。

  福州等地谚语。伓:不。糜:粥。意为小满梅雨,预兆夏粮丰收。

  雨落二八九,后月举戽斗。

  台湾等地谚语。小满时节,雨如果从月底下到下个月,田地积水多了,就要用戽斗把水淘干,以免妨碍作物生长。

  芒种

  这一时节有芒的作物如稻、麦开始成熟,收成在望。南方开始进入梅雨季节,雨水特别多。

  芒种降雨火烧街,夏至降雨滥蒲蒲。

  福州等地谚语。火烧街,形容干燥炎热。滥蒲蒲(方言),意为湿淋淋。芒种日下雨预示当年干旱炎热,夏至日下雨预示当年雨水充沛。

  雨打芒种头,鱼虾目宰流。

  流传于福州、古田等地。目宰(方言),意为眼泪。喻指芒种日下雨,预示当年干旱。

  五月芒种雨,六月火烧埔。

  流传于台湾、闽南等地。埔,指草编织的席。如果芒种时节下雨,那意味着六月有酷暑大旱,炎热的天气似乎使睡觉的草席像被火烤过一样。

  芒种孕,夏至穗。

  闽南等地谚语。芒种孕谷,夏至出穗,小暑成熟。早稻下种至收成约105天。

  夏至

  夏至这一天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过了此日,白天渐短,黑夜渐长,是农作物收成和再播种的时期。

  夏至日,冬至暝。

  闽南等地谚语。日:指白天;暝:指夜间。意指一年之间,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夜间最长。

  夏至,风台着出世。

  闽南、台湾等地谚语。意为夏至时节台风开始活跃。

  夏至乍出霉,大雨十八回。

  福州等地谚语。乍:才。出霉:发霉。福州地区气候潮湿,春季室内常发霉。如果迟至夏至才发霉,说明该年雨季来得晚,预示夏初雨水充沛。

  小暑

  小暑时节天气已开始热了,但尚未到酷暑的地步。

  小暑雨,饿死鼠;大暑雨,饿死牛。

  意为小暑、大暑时节皆不宜雨。

  五月小暑,割小暑前;六月小暑,割小暑后。

  闽南等地谚语。小暑日如在五月,气候太热,稻成熟得早,要在小暑前收割。如小暑在六月,气候缓热,要到小暑后才收割。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节气,相关农谚如:

  大暑热冇透,大水风台到。

  闽台民间谚语。意为如果大暑不热,就必有洪水和台风的灾害,影响农作物收成。类似谚语如“大暑热冇透,收成着冇够”。

  立秋

  立秋表示秋天到了,天气开始由酷暑逐渐转为凉爽。相关农谚如:

  雷擀秋,稻仔尾白溜溜。

  闽台各地农民最忌立秋这一天打雷,认为立秋打雷,稻苗将歉收。类似的谚语还有“雷拍秋,晚冬一半收”“雷贡秋,稻仔像嘴须”等。

  立秋冇雨最堪忧。

  闽南、台湾等地谚语。立秋日若无雨,将来很可能出现旱情。

  处暑

  处暑意为暑气到此而止。然而闽台地处亚热带,有时天气仍炎热如夏,两岸民间流传的相关谚语如:

  处暑日,曝落格。

  闽南等地谚语。落格,方言地底之意。意谓处暑节令天气特别酷热,甚至热得透过土层下。台湾民间类似谚语有“处暑,曝死老鼠”等。

  冇惊七月半鬼,只惊七月半水。

  闽台各地谚语。处暑时节,恰逢七月鬼节,此时台风十分活跃,台风带来的暴风骤雨,往往对农作物造成灾害,人们畏其甚于鬼,民间故有此说。

  白露

  入秋之后,气温渐降,夜间露水会凝结成点点滴滴的白色水珠,故称此节气为白露。相关谚语如: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白露过后,北方冷空气逐渐南下,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人们有一夜冷过一夜的感觉。福州亦有“白露白昙昙,一回落雨一回寒”等谚语。

  白露日雨为苦雨。

  主要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因此时闽南和台湾二季稻正在扬花抽穗,最忌起风下雨。

  秋分

  意为秋已过半,此时天气开始逐渐凉爽。相关谚语如:

  二八乱穿衣。

  二八,指二月和八月。秋分时节,天气冷暖不定,人们穿衣也随之换来换去,故曰二八乱穿衣。

  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着目水流。

  主要流传于台湾。罗汉脚仔:闽南语指年纪较大的单身汉。秋分时节,柿子成熟,颗颗丹红。而此后天气渐冷,夜又渐长,单身汉更难耐长夜的孤独和寂寞。

  寒露

  此时已到深秋时节,天气逐渐寒冷。相关农谚如:

  寒露风,谷仓空。

  闽北等地谚语。意为寒露时节起风,对农事不利。

  寒露开花不结籽。

  台湾等地谚语。寒露是种麦的季节,不要让其在此时开花吐穗,否则就没有收成。类似的农谚有“寒露吐穗不结实”等。

  霜降

  时届深秋,霜冻始降,草木零落,故曰霜降。相关农谚如:

  霜降水,饿死鬼。

  闽北等地谚语。意为霜降时节多雨,则谷物会歉收。

  霜降稻仔未出齐,牵牛加以犁。

  闽南、台湾等地谚语。意为到了霜降节气,晚季稻还没有全部结穗的就应当犁掉,因为已经没有收成的可能了,好改种其他作物。闽南民间类似的谚语有“出冇齐,牵牛犁”。

  立冬

  时届初冬,天气逐渐寒冷。相关农谚如:

  立冬青黄割到空。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意为到了立冬,作物都已成熟,不管是青是黄都应该收割了。

  小雪

  此时大陆北方气温已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出现降雪,故称小雪。相关谚语如:

  十月生翅,懒纾查某领未直。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入冬之后白昼渐短,农作物已收割入仓。此句意为此时昼短夜长,时间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走,妇女忙于做不完的家事,连头颈也难得伸直。

  大雪

  此时大陆北方开始下大雪,天气很冷。相关谚语如:

  大雪大到。

  此为渔谚,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大雪时节,由于北方气温降低,黄海、东海的鱼群纷纷回游到台湾海峡避寒,形成冬季鱼汛,是渔民捕捞的好时机,故民间有此渔谚。大到,指大量鱼群来到。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日,相关谚语如: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中,无霜甲冇雪;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冬节即冬至,年兜指年底。甲:和或又的意思。正:这里指正月。此句意谓如果冬至是在月初,年底会十分寒冷;如果冬至在月中,年底就会比较暖和,没有什么霜雪;如果冬至在月底,那最寒冷的天气会出现在来年的一二月。

  冬至冇霜,石臼冇糠。

  流传于闽东。意为冬至不冷,兆示来年歉收。

  小寒

  此一时节天气寒冷,故称小寒。相关谚语如:

  小寒大寒人马安。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大寒,此处泛指很冷。小寒时节天气寒冷可以冻死害虫,对人的健康和明年的农事也有利,故曰人马安。

  大寒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最冷,故曰大寒。相关谚语如: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流传于闽南、台湾等地。意如果大寒节气不太冷,来春必定会很冷。也有“大寒不寒,人心不安”的说法。

  作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知识,这些农谚不但是两岸民众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积累的经验之谈,也是闽台两地劳动人民认识和开发自然的共同智慧结晶。它们从一个方面再次印证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风共俗的历史事实。

  《福州晚报》(2025年3月11日 A07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