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福州“朋友圈”
2025-03-1309-22-25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那年,因为筹编《梁章钜全集》,去北京大学访其图书馆,检索海量藏书中的梁章钜作品。常务副校长吴志攀热情地带我去“北京大学校史馆”参观。校史馆展示的是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自豪的是其中彪炳史册的名贤英杰。

  北大校史馆,最引我关注的自然是——严复。这位乡贤,在晚清内腐外败、生死存亡的危急当口,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救亡图存,成为启蒙思想家。校史馆告诉人们,在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严复是一座突出的里程碑,一座巍峨耸立的纪念碑。

  1912年5月3日,北京大学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这所至今还是中国顶尖的大学,首任校长是哪位圣贤呢?是来自福州的严复!不是吧,严复还在京师大学堂当他的总监督啊。这是严总监督辞旧履新吗?是,也不是。

  1898年的7月3日,在紧锣密鼓筹备政治变革的光绪皇帝,批准了《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就这样,中国近代第一所由清廷直接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有了“出生证”。其实在此前不到一个月,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就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这是史称“百日维新”的开端。

  办大学堂,朝廷任命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其后是许景澄接任。后来,“戊戌变法”遇上“戊戌政变”,福州青年林旭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1900年5月,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大学堂受到冲击。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就办不下去了。

  1902年1月,形势有点稳定,吏部尚书张百熙奉命为管学大臣,着手恢复京师大学堂。他又邀请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严复还是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严、林分别以翻译政论性著述和文学性著述而成为当时中国翻译界的领军人物。“严译名著”和“林译小说”是译坛双璧。

  1903年,朝廷把管学大臣改为学务大臣,统管全国的学务。另专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负责管理大学堂。大理寺少卿张亨嘉被选中首任总监督,他是福州人。两年后,张亨嘉将权柄交给李家驹,接着是朱益藩、刘廷琛、柯劭愍和劳乃宣。

  1912年2月,大学堂百废待兴,严复临危受命,接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学院院长。没想到,风云突变,仅仅三个月后,京师大学堂就改名北京大学,成为“前北大”了。严复这个京师大学堂末任总监督,被教育部部长蔡元培报请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也就是说,1912年5月3日,既是北大的新生日,也是京师大学堂华丽转身的纪念日。

  严复是福州人,字又陵,又字几道。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戊戌维新期间,严复创办《国闻报》等,鼓吹救亡变法。1895年,翻译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定名为《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希图“救国图存”“与天争胜”,成为第一个传播西方进化论的中国人,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被推崇为西学泰斗。他译的《天演论》,用他创制的“信、达、雅”标准来衡量,就非常典型:有精到的按语,解读到位;有很接地气的发挥。以至于鲁迅用汉字中动词的天花板——“做”来形容说,严复“毕竟是做过《天演论》的人”。

  严复可以说是唯一无缝衔接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的“一把手”。以他为承转启合的中心,仿佛有个“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的北大(前北大)福州“朋友圈”。这个福州,地域上涵盖了历史上的闽县、侯官和怀安,乃至福州十邑。

  依据有关资料,来看看当年这“朋友圈”中的“老师”都有谁:

  从时间上说,最靠近北大挂牌节点,来北大任教的福州人是陈衍。陈衍是1907年5月,来当京师大学堂的经学教员。论起来,严复跟陈衍在三坊七巷的住处也是最靠近的。严复晚年住三坊七巷东北部的郎官巷,陈衍晚年住三坊七巷中西部的文儒坊大光里,直线距离也就几百米。

  陈衍是光绪八年(1882)举人。他在老家整修宅园,开辟匹园,建“皆山楼”。好友林纾吟《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贺之,陈衍喜和有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成为经典,诗和作者相得益彰,扬名古今。光绪十五年,陈衍任职于湖南学政张亨嘉处,为其总襄校。后来张亨嘉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多次诚邀陈衍来大学堂任教。光绪二十四年末,深得张之洞赞赏的陈衍,应邀前往武昌,入其幕下,任官报局总编纂。不久,张之洞调京任军机大臣,陈衍随同入京,任学部审定科主事,兼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此后,陈衍在京师大学堂乃至北京大学,因种种原因,多次辞职、复职又辞职。

  林纾比陈衍早几个月就职京师大学堂。1906年9月,任预科及师范馆经学教习。林纾是个剑胆琴心的文人。能诗,工画,写小说、编戏曲,善古文,译西文。1897年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西方言情小说。还译有《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等世界名著。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左传撷华》等。林纾又是一位侠客狂生。他拜师学过剑法,为人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重然诺。他年轻时自诩,一支笔立在南门兜,没人扛得动。当地目为“三狂生”之一。正如陈衍所说:“林生年少负狂名。”

  实际上,林纾在这个“朋友圈”中,进圈时间是很早的。1898年7月,建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林纾就和严复搭档管理。译书局后来成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01年他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1906年,受李家驹之聘,任大学堂预科及师范馆经学教员,授诸生伦理学。京师大学堂第一批预科学生毕业后,分科大学成立。其中文科大学设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两门。1910年2月到1913年4月,林纾任分科大学经文科教习,讲授古文,在古文教学及推广方面,做了很多事。其间广交名士,出版译作与自家小说。1907年,应商务印书馆张元济、高梦旦之邀,编选十卷本的《中学国文读本》。

  福州还有一位“狂生”,也是“奇才”,1909年,考进了京师大学堂预科,他就是林庚白。说起来,林庚白是螺洲洲尾人,而据说林纾老家就在洲尾隔壁的莲宅。在京师大学堂预科,林纾是林庚白的老师。林庚白童年能诗,有“神童”之誉。那年“高考”,他年龄不够虚报凑,狠狠虚报五岁才到龄,却考了第一名。就仿佛严复考船政学堂,被主考官沈葆桢取为第一。第二年,他就加入同盟会,成为少年革命者。后为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任中国人民大学和俄文专修馆法学教授。1917年,出任众议院秘书长。护法运动中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兼总理秘书。竭力主张抗战。1941年,在香港被日军杀害。他精通命理之学,多次卜卦精准,人称“民国第一神算”。作为南社著名诗人,诗与骈文惊艳一时,曾有民国“诗圣”之说。作品有《丽白楼遗集》。

  比林纾早些,1904年8月,曾留学日本的福州人卢绍鸿,任京师大学堂东文兼图画、手工教员。而比卢绍鸿早两个月,福州人林传甲到任京师大学堂国文教员。这位乡试解元,在京师大学堂编了一本《中国文学史》,老乡郑振铎称赞说是中国人自编的第一部本国文学史。

  更早一些,1904年4月,福州人周景涛进京师大学堂任教。周景涛是进士、翰林。早年曾在台湾布政使唐景崧班子中,后来到京师大学堂任庶务提调。

  福州与台湾一衣带水。跟周景涛同时进京师大学堂,任文案官兼会计官的黄彦鸿,与台湾关系更密切。黄彦鸿在1898年中进士时,齿录上登记的是台湾淡水人。后来他落籍侯官,仕途非常顺利,一直当到军机章京,是清代台湾进士里职位最高的。

  还有一个跟台湾关系超密切的是林熊祥。他祖籍龙海,后迁台湾。回大陆后,先居厦门,再移福州。他是陈宝琛的外甥,又娶了宝琛舅舅的四女儿瑜贞。类似沈葆桢之于林则徐。林熊祥经陈宝琛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接着转为国立北京图书馆研究员。1922年冬,台湾大有物产株式会社成立,熊祥返台任社长。转春,又跨海回到福州,在杨桥路开设林本源祥记商行。资本雄厚又出身世家,被推为福州台湾公会会长。他家在杨桥路南侧,人称“台湾林”。

  严复的本家兄弟严文炳,生于1868年。严复当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时,严文炳就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1912年8月,严文炳应严复的邀请到京师大学堂任数学教授,同时在北洋政府海军部任职。这严文炳的儿子严恺,很优秀,是中国现代水利的一代宗师。

  叶可梁,是严复的外甥女婿。1905年赴美国入康奈尔大学攻农艺,1911年回国,任《北京日报》主笔。应学部招考,授进士出身,任京师大学堂农科学长。1914年,在外交部,任主事,升佥事,任驻美使馆二等秘书。

  高鲁这位福州人,也在北京大学当过老师。他21岁进福建船政学堂。1913年,出任中央观象台台长。上世纪20年代,受蔡元培邀请,在北大讲授天文课。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在中央观象台宣告成立。高鲁被选举为第一届会长。1942年,出任闽浙监察使。

  螺洲陈氏家族的陈体诚,兼任过北京大学教授。他1918年倡立中国工程学会,为首届会长。1927年秋,参加津浦铁路黄河大桥修建工作。

  福州人林志钧,1915年,任国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1928年,受聘在北京大学、清华研究院讲授人生哲学。1929年为《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书丹。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都是他的弟子。

  林志钧的大儿子林几,也到北京大学任教。1928年,林几获维尔兹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1935年3月,任北京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51年秋,受卫生部委托,开办第一期法医学高级师资班。是中国近代法医学的奠基人。

  林庚是林志钧的次子,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他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4年留系任教,兼郑振铎创办的《文学季刊》编辑。1937年秋起任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我在厦大中文系读的课本,就有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

  福州人邓拓,1949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此前不久,他刚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依时间流上溯,轮到说乡贤中的大佬张亨嘉了。张是光绪九年进士。1904年2月,受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至1905年底。其中1904年3月,兼任进士馆监督。他的就职训词言简意远:“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1905年5月,他部署召开京师大学堂第一届运动会,开我国大学运动会先河。

  京师大学堂成为北京大学后,这“朋友圈”中的“先生”还有谁呢?

  前面说到的林纾,在北京大学挂牌后,继续任分科大学经文科教习,直到1913年4月。陈衍,1912年9月,北京大学又请他来校任教。

  郑天挺是福州人,历史学家。1920年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抗战胜利后,仍执教于北京大学。解放后,郑天挺去了南开大学。在任北京大学秘书长18年间,于20世纪30年代主持完成图书馆、地质馆、新宿舍三大建筑。1937年,北大南迁时,负责师生南撤,1946年为复校奔走辛劳。1948年为保护师生和校产,迎接解放,竭尽全力。

  福州青年郭梦良,1915年,北上京都,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哲学部,并在闽籍学生北京联合会担任职务。经常在《京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青年之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还同刘庆平、郑振铎等一起筹备在北京福州会馆成立福州同乡会。1923年,郭梦良与女作家庐隐成婚,1925年春,赴上海任国立政治大学总务长。

  福州人朱谦之,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1918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时,常和朱谦之讨论政治问题。1924年,受聘在厦门大学任教,主讲史学和中国文学史。从1932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曾经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1952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后从事东方哲学,成为我国在东方哲学和宗教学方面的拓荒者之一。1964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所研究员,致力于宗教学研究,在学术界被人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宏富,有专著42部、译著2部、论文百余篇。

  陈岱孙是螺洲陈氏族人,经济学家、教育家。他进北大“朋友圈”比较迟。191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1953年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而之前,他1927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培养中国经济学人才方面有突出贡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说史等均有精深研究,著有《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史》等。

  刘崇乐也是福州人,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9年10月任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主任、教授兼昆虫学研究所所长;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等,并任《昆虫学报》总编辑。在中国昆虫学等研究领域有突出成就,著有《生物学概论实验指南》《中国经济昆虫志——瓢虫科》等。

  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这是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所以,北京大学校史馆把刘崇乐收录“北大英杰”。

  郑振铎,福州人,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195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等。在中国古典文学、戏曲、版本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著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1903年2月,京师大学堂附设进士馆,一年后开门招生,共招癸卯进士80多名、甲辰进士30多名。设立进士馆是为了:“以明澈今日中外大局,并于法律、交涉、学校、理财、农、工、商、兵八项政事,皆能知其大要为成效”“新进士为从政之初阶,自宜讲求致用之实,以资报国之具”“至毕业以后即各赴本衙门分修职守,于各门学术已具有普通知识,遇事不致茫然”。

  看看这时候“朋友圈”中的“学子”都有谁:

  根据有关资料,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从京师大学堂进士馆毕业的福州人有:郭则沄,二甲第 31名进士,翰林。林步随,林则徐的曾孙,二甲第96名进士,翰林。杨廷纶,二甲第114名进士,翰林。何启椿,二甲第104名进士。王世澂,二甲第118名进士,毕业后赴英国林肯大学法律系留学。另有甲辰恩科,福州人陈宗藩,以三甲第26名进士毕业,后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

  福州的叶在琦,生于“世代翰林”之家,光绪十二年进士。光绪二十七年,在老家任全闽大学堂监督。那时新学刚刚兴起,叶在琦着意培育新式人才,选送优秀学生进京师大学堂。

  此后从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毕业的福州学子还有:

  沈觐冕,沈翊清四子,陈宝璐女婿。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曾任海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福建盐运使。

  林福贻,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法律,1911年毕业后终生为法官。林福贻的长子林斯濂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奥地利学习邮政通讯。

  梁敬錞,字和钧,生于闽山巷,梁鸣谦孙。妻林蕴椒,是林旭的幼妹。1913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7年毕业,被司法总长林长民聘为司法部首席秘书。1921年获硕士学位,后历任北京大学、朝阳大学、司法讲习所教授。

  陈培源,陈培锟之弟,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工诗文,北京大学法政科毕业。历任广西知县,为私立福建学院国文教授。1953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郭可诜,字学群,号仙樵,世居黄巷。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转入矿物系,理学士。在北大读书期间迷上摄影,加入光社,后留学比利时,曾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

  严倚云,严复长孙女,与高梦旦儿子高叔哿结婚。就读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伦敦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回北京大学任教。

  林传鼎,1935年入清华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救国会主席、民族解放先锋队清华大学大队长。1946年,任辅仁大学讲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1949年秋回国,1952年起,历任北师大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首都师大名誉校长等职。

  陈大鹍,家住三山驿,1947年6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年底加入北大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1月奉命返回长乐参加家乡的解放斗争,同年夏天前往设在长乐山区的福长林(福清、长乐、林森)中心县委工作。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福长林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49年3月17日,赴长乐北部执行任务时被捕,次日在长乐江田沙滩就义。

  在上述北大福州“朋友圈”中,被列入“北京大学校史馆”中“北大英杰·科学家、教育家及著名学者”的有张亨嘉、林纾、严复、郑振铎、郑天挺、陈岱孙、刘崇乐。列入“北京大学校史馆”中“记忆北大·北大名贤馆”的有林纾、严复、郑振铎。

  北大福州“朋友圈”确实优秀。最早京师大学堂的毕业生,是由来自福州的总监督张亨嘉颁给的毕业证书,而毕业典礼上代表教员致辞的则是来自福州的文学教员林纾。

  林纾的赠言是:“愿诸君诏学者念国,毋安其私”“愿诸君勿以慧钝区学子,慎牖其衷,而本之以诚”“愿郡将运帅,勿梗诸君事,各抒其所蕴,播其州。州之秀民,咸悦豫与先生游”“振困起懦,惟相与师。师道获昌,善类遂多。愿诸君扶植稚弱,而同进于道”。林纾还发挥他图文并茂的特长,作了《大学堂师范毕业生纪别图记》,记述了新老师范生的深厚情感和告别场景。

  北京大学和福州的缘分,源远流长。如今,北大的福州“朋友圈”,有一个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

  《福州晚报》(2025年3月13日、15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