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母教子以远大为务
男儿务为大者远者
林则徐的母亲陈帙(1759—1824),是文儒坊岁贡生陈圣炅(时庵)的第五个女儿。陈圣炅是个读书明理的君子,见林宾日品学兼优,便把女儿许配与他。陈帙十八岁出嫁,生有三男八女,丈夫虽是个读书种子,同时也是“穷措大”,陈氏毫无怨言,同时深感唯有依靠勤劳,自力更生,才能克服这个困难。陈氏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本来针线活很好,又会做精致的“象生花”,这是福州传统的一种美术工艺品,用彩绸、色纸和蓪草等制成,是当时妇女中流行的装饰品,销路很广。陈帙做“象生花”的技艺高超,“剪彩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者至于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当时便有“正一品花”的美评。这种计件论酬的手工作业,报酬微薄,又常要夜以继日。每到夜晚,林家在一盏微弱的灯光下,陈帙率几个女儿围坐着做这种手工活,林宾日则督促两个儿子读书,经常是丈夫孩子都去睡了,她还在做手工活,做到“漏尽鸡鸣”也不去休息。天寒的时候,即使手冻得裂开了,还是不停地赶工。这种艰苦卓绝的精神,实在令人起敬。少年林则徐不忍母亲为养家如此操劳,想替母亲做点家务事,有时把食物让给母亲,陈帙总是很严肃地对林则徐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此外,陈帙为节省开支,曾定下吃饭家规:吃一口饭,只准夹一次菜。平日家中多以炒豆佐饭,为了防止一夹数颗,把豆盛在长竹筒里,筒深看不到豆,因此有时一次夹到一颗,有时甚至连一颗也夹不上。林则徐最遵守这个规定,不管夹到夹不到,从来不重箸。
到了林则徐中进士,入翰林,外放为官,林家的家境才逐渐好转,但陈帙在家里还是躬自劳作,始终没有间断。儿子有出息了,家庭负担减轻了,她便极力周恤亲族,曾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
伟大的母德,让林则徐终身受用,他先后在《先妣事略》《先考行状》中对这一段寒灯夜作的情景加以追述,并感叹道:“呜呼!此情此景,宛如昨日,而孰知其不可再得耶?”饱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依恋。陈氏对儿子志业的激励,林则徐一生都铭记不忘。
(来源:《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