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宾日教子经世报国
不得为忠 安得为孝
林宾日是一位慈父兼良师,他言传身教,善于诲人,其“养其廉耻”“养其天真”“使人自乐于向学”的教学方法,与旧时代呆板严肃的教学截然不同,故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走出了一位旷世伟人。
林则徐中进士后,宦途渐显达,他不断请求迎养双亲,以尽孝思,林宾日虽曾一度让陈夫人前往就养,自己却一再坚持不去,一次寄家书与儿子说:“汝叠被圣明恩遇,益宜矢诚竭力,以图报称。余与汝母倶无恙,不必顾虑。余在里中有友朋之乐,不欲舍以他适,汝勿固请迎养,以顺余心也。”纸尾附一诗,有“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之句,观者以为达识之言。儿子显贵,犹恋恋于同有的平淡生活,品性高洁,自是本色,且教子有方,于家书中告诫儿子报效国家,不要顾念家庭。其人格的高超,纯出乎自然,也足见林宾日平生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并将此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
道光三年(1823),林则徐在江苏按察院使任上遭遇自然灾害,当地发大水,田禾荡然,林宾日在里闻讯,立即把救荒的切实方法告诉儿子,如招米商、劝平粜、禁囤积、清查贫户、殓埋饿殍、收畜耕牛、捐设医局防疫情等,林则徐一一遵办,果然一举成功,因而顺利完成了救灾的任务。后来林则徐又多次经理赈灾事务,极为当时人民所称颂,大抵不出老父亲所示的方法。道光五年,林则徐因母丧在籍守制,江南高家堰十三堡决口,道光急特旨起复林则徐,命往督修堤工,林则徐以母丧未终制为辞,不想应命,林宾日对他说:“若国家有急切劳苦之事,责以致力,非若任官授职有利禄之可图,此而不往,则是畏难诡避,不得为忠,安得为孝?但以素服往,自合于古人墨绖从事之义,心迹不已皎然矣乎!”教子移孝作忠,尽臣职,即以尽子职。
上述数事,可见林宾日的教子之道:一是要有恬淡之心,二是必须怀抱经世济民之志。或进或退之间,要有权衡,那就是国家利益始终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所训示“不得为忠,安得为孝”论调,真是气度宏大,这种精神成为林则徐毕生的立身处世准则。林则徐一生宦海浮沉,即使在被遣戍新疆,一生最艰难的时期,也能处之泰然,宠辱不惊,这些都与林宾曰的谆谆教诲分不开。
(来源:《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