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龚的诗及其交往
2025-03-2410-40-4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邹自振

  一

  李宣龚(1870—1952),字拔可,以字行,号观槿、墨巢,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光绪三十三年(1907)权江苏桃源县令,后官至江苏候补知府,治行称最。他与张元济等创办商务印书馆,又与张蹇共筹南洋劝业会,创办水泥厂、火柴厂、玻璃厂;入民国,筑硕果亭于上海,有《硕国亭诗》二卷、《诗续》三卷刊行。

  李宣龚早年从陈衍等人学诗,是同光体后期的代表人物。钱仲联先生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谓:“拔可闽派后劲,多金好客,硕国亭中,时有文宴,裙屐趋集。其诗得海藏楼发乳,闽士无出其上者,皖中周达,可与抗衡。”周达(1879—1940),字梅泉、美叔,安徽至德(今东至)人,清诸生。少好六书,于甲骨文深有研究,后又专攻数学;入民国,寓上海,以遗老自居,有《今觉庵诗》四卷。周达之诗,明显受同光体影响,能宗玉溪(李商隐)、临川(王安石)两家之长,诗境比较清苍,而又讲究词句的藻采。

  同光体是近代宋诗派的总称。同光体诗人大多痛感清中叶“格调派”所倡导的墨守唐人、模古无创新的衰颓诗风,又不满“性灵派”肤廓油滑的弊病,希望从学宋中开拓诗歌的新途径。他们并不全盘摹宋,而是学习宋人在唐人的基础上拓展新境的创新精神。亦即陈衍所说:“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于是就出现了在近代中后期诗坛上由陈衍、沈曾植、陈三立等大力倡导的同光体诗歌。

  同光体,按照地域和宗尚的不同,又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派别:

  一是闽派,以闽人,特别是闽县、侯官人陈衍、陈宝琛、沈瑜庆、林旭、李宣龚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学古方向,渊源于唐人韩愈、柳宗元、孟郊,于宋人偏重学梅尧臣、王安石、陈师道、陈与义、姜夔等。

  二是赣派,其首领是陈三立、夏敬观,稍后有胡朝梁、王易、王浩等人。他们远承宋代江西诗派的传统,以黄庭坚为宗祖。

  三是浙派,以沈曾植、袁昶为代表,艺术上力求奇奥,和赣派接近。

  二

  李宣龚与陈衍(1856—1937)有不少交往,他曾陪陈衍畅游江苏宜兴。他认为陈衍:“才高不假江山助,诗好谁窥训诂深。岂但一乡尊左海,能令异趣重亭林。”陈衍逝世,李宣龚有《挽石遗年丈》十首,其三云:

  旷代梅都官,正声不停挝。

  下视徐庾尘,岿然成一家。

  诗中极力肯定陈衍振兴诗坛之功。又赞其《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惜哉近代诗,绝弦谁赏者。历乱一屋鞋,纸堆终难寻。”状陈衍编撰著述辛苦忙乱的功绩。

  李宣龚与陈宝琛(1848—1935)之间也有交往,其《挽弢庵太傅》一诗云:“人日寄书犹在手,去年共影忍重看。”可见两人的情谊之深。

  李宣龚与沈瑜庆(1858—1918)的交往也是一段佳话。李宣龚母先人为林则徐的外甥女,他称沈瑜庆为祖舅。李宣龚有《涛园祖舅六十生日》诗云:“共砚密州婿,相携意尤温。尔时比晁张,酬唱列坡门。”诗中回忆当年与沈瑜庆的女婿林旭之交游,比之于宋人晁补之、张耒同在苏轼门下相唱酬之美好时光。沈瑜庆逝世,李宣龚有哀悼诗:“违天肝胆今宁见,动世功名事已终。”

  李宣龚早年与林旭(1875—1898)有文字之交,林旭遇难后,曾为刊行《晚翠轩诗》,又编《戊戌六君子遗集》。他与林旭共同的爱好是喜欢陈师道的诗歌,诗风也受其影响,这在闽派中也属独树一帜。

  李宣龚本人游走于同光体闽、赣派之间。李宣龚曾往南京拜访陈三立(1853—1937),敬其“独行犹作百夫雄”。他极力推崇陈三立,称陈三立为诗界之雄杰。

  李宣龚与另一位同光体赣派重要人物夏敬观(1875—1953)唱和颇多,其《题吷庵诗词集》云:“夏五能诗学山谷,旁人窃拟近遗山。义宁有语君无愧,高异能收丽密间。”认为夏敬观诗学黄庭坚、元好问,不愧为陈三立所称誉,其诗卓异而丽密。

  李宣龚与同光体浙派首领沈曾植(1850—1922)交往也很深,有《礼岳楼晚望答乙庵先生》云:“山川坐落诗人手,徙倚能收半壁图。”沈曾植则称李宣龚诗“驰突韩门,直入广陵之室”,认为李宣龚可宗韩愈诗。

  三

  同光体诗的主要艺术倾向是独创求新,努力继往开来,从而形成他们特有的艺术风格。同光体诗人大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功底,他们的作品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的优秀之作,是诗人在经受了外国侵略者践踏祖国大好河山以后所迸发的爱国深情的折光,作品中饱含着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李宣龚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可读李宣龚的几首诗作,如七律《夜坐示贞壮并寄吷庵江南》云:

  眼中时事益纷纷,默坐相看我与君。

  秋老叶声时作雨,夜寒海气易成云。

  穷愁强饮终难遣,异地狂歌不可闻。

  千里吷庵明月在,故应分照白鸥群。

  这首诗是民国元年(1912)李宣龚在山东芝罘岛所作。贞壮,是诸宗元的字。吷庵,是夏敬观的室名,时夏敬观居上海康家桥。

  诸宗元(1875—1932),字贞壮、大至、真长,浙江绍兴人,中国同盟会会员,南社发起人之一。南社诗人中诗以宗宋名者,当推诸宗元、黄节为巨擘。辛亥革命后,他曾任浙江都督府秘书、民国政府教育部秘书,《有大至阁诗》。

  夏敬观,字剑丞,号盥人、吷庵,江西新建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官浙江提学使;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教育厅长,晚岁居上海。同光体赣派,在陈三立之后,以夏敬观为首。沈曾植《赠吷庵》诗,有“吷庵诗思清到骨”之誉,有《忍古楼诗》十五卷。

  诗之首联:益纷纷,指杂乱无章;君,即诸宗元。颔联:秋老,谓深秋,此句写深秋西风吹落枯叶如下雨的声音;海气,指海上的雾气。此二句极精警。颈联:穷愁,指困穷而忧伤。《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云:“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异地,因李宣龚时在山东,故称夏敬观所居的江南为异地。狂歌:狂放的歌声。尾联:分照,即分别照射;白鸥,白色的鸥鸟,这里指作者和夏敬观、诸宗元等。因为古时称隐者生活为“鸥盟”,即与鸥鸟为友。《列子·黄帝》云:“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

  作为一个在前清做官的知识分子,李宣龚在这首诗里对当时混乱的时局表示深切的担忧,而这种担忧之情被作者融化在深秋海滨夜晚的苍茫景色中,使这首诗歌构成了沉郁的意境。

  李宣龚此类山水诗的成就在于其杰出的艺术性。如《峡行三首》之一:

  巫云十二峰,窈窕鸾凤举。

  靓妆入明境,倒影更媚妩。

  峡深积嘘吸,天远答修语。

  杜鹃叫苍壁,宿瘿滴钟乳。

  又如《天平山看红叶》:

  有石皆能峰,无云不藏寺。

  交阴苍玉佩,倒影赤霞帔。

  又如《由灵峰至灵岩遂游大龙湫沿路有作》:

  谷吞喧始敛,石斗溅逾沸。

  虽淹虹日彩,尽泄草木气。

  对李宣龚苏州天平山、温州雁荡山大龙湫二诗,钱仲联先生《梦苕庵诗话》评:“刻画山水,语绝锤炼。”无疑,无论思想与艺术,李宣龚诗歌都达到了同光体闽派后期之最。

  《福州晚报》(2025年3月24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