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勇
郭曾炘照片
信封背面
信封正面
1897年福州海关“CUSTOMSFOOCHOW”97.5.13全英文双圈戳
近日,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枚古封引起笔者的关注。这是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由福州寄往北京的挂号信函,使用中式红条封。信封正面毛笔字书写“内安要家言,迅寄北京兵马司中街,光禄寺大堂郭大人安启,福州黄巷古闽郭寄卉缄”,其中“福州黄巷”四字应是当时补加上的,与寄信人的字体有所不同。信封左上方盖一枚“福州FOOCHOW”99.11.19双圈日戳。信封背面中间,寄件人书写“下元望日固封”六字,上下对角贴蟠龙2分、5分邮票各1枚,上枚销盖“福州FOOCHOW”99.11.19半切汉英小圆戳。与信封正面邮戳的戳式不同,但销盖时间是同一天。下枚销盖大型“R”字挂号戳。信封所贴邮资7分,符合当时的挂号资费(平信2分,挂号5分)。信封背面盖有北京99.11.30到达戳,左上角书写“己亥十月廿九日到”,应是光禄寺师爷或门房所记。对照中华万年历,己亥农历十月廿九日,正好是1899年11月30日。一枚难得的古封,其背后的故事值得一读。
信封是从三坊七巷黄巷郭家寄出,而背面销票邮戳是“福州FOOCHOW”99.11.19半切汉英小圆戳,这种戳式是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大清邮政开办之初专为开埠口岸的邮局而设,邮戳的使用地在南台(今仓山)泛船浦福州邮务总局营业窗口。那么,郭家人为了寄一封挂号信要专程从鼓楼黄巷跑到仓山泛船浦吗?信封正面上的“福州FOOCHOW”双圈日戳做出了回答。原来,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4月3日,福州邮务总局为扩展业务,在南街学院前开设了福州城内第一家邮政分局。这封信从黄巷到近在咫尺的学院前邮局寄递,顺理成章。学院前邮局开办之初,因时间匆忙来不及刻制邮戳,福州邮务总局就将原福州海关试办邮政时期所留的全英文日戳,刮去上半圈“CUSTOMS”(海关)英文,补刻上“福州”汉文,以代替使用。这种戳式俗称“海关换字戳”,由于使用时间很短,留存下来的极为少见。那么,学院前邮局这枚邮戳为什么没有销盖邮票,而只是盖在信封上?这应该是该邮局新设不久,所接收寄递的这枚信封是挂号信函,较为重要;而当时寄递挂号信函的很少,由于挂号信函手续较为严格,邮局要有挂号专用的“R”字邮戳,还要做好登记,并且,信件需要通过福州总局中转,再寄往北京。因此,学院前邮局只是在信封上盖了日戳,表明收件,于同一天即转至总局泛船浦营业窗口,才完成了这封挂号信函邮政销盖寄递的过程。信封上反映出的邮政史信息十分难得。
收信人光禄寺郭大人又是何人?他与福州黄巷郭家是什么关系呢?原来收信人为郭曾炘(1855—1929),谱名亲绳,原名曾炬,字春榆,号匏庵,晚号福庐山人,福建侯官人。郭曾炘少有“神童之目”,光绪元年(1875)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曾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充军机章京,升员外郎、郎中,内阁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工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兼户部左、右侍郎,邮传部左丞、右侍郎;宣统元年(1909)充实录馆副总裁,宣统三年(1911),改典礼院掌院学士,修《德宗本纪》,晋太子太保,任《清史稿》总纂,卒后谥号“文安”;著有《匏庵诗存》《匏庐剩草》《再愧轩诗草》《郭文安公奏疏》《邴庐日记》《楼居偶录》《施注苏诗订讹》《五臣本〈昭明文选〉注校误》《读杜札记》等。他学贯中西,常与严复论中外学术,质疑辩难。他曾上书言事,所论切中肯綮,张之洞称其为“百年以来,礼臣能识别大体者,一人而已”。史料又载,郭曾炘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二十七年(1901)间任光禄寺卿,负责掌管宫廷祭享、宴劳、酒醴、膳馐之事,从三品官职。
郭曾炘的曾祖父郭阶三育有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据郭氏后人介绍,黄巷4号这所故居,是郭式昌(郭柏荫长子,郭曾炘父亲)为侍奉父母,从李馥后人那里购置的。
郭阶三,字介平,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曾三应官试,因眼疾不能进仕,后改赴大挑,获二等,历任连城县、同安县教谕。祖父郭柏荫,字远堂,道光八年(1828)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史馆协修、纂修,曾任湖广总督,一生清廉自守,官声卓著。郭柏荫每每辞官返乡,先后历主清源、玉屏、紫阳、鳌峰等书院,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其教职生涯长达30多年,其中尤以鳌峰书院主讲最久。父亲郭式昌,字谷斋,咸丰九年(1859)中举,先是为名臣蒋果敏幕府,深得信任;后来三任湖州知府,两任台州知府,任上,内惩贪官,外治盗贼,免除百姓苛捐杂税,被当地民众称之为“郭佛”。郭式昌的风流文采也十分了得,曾纂修《湖州府志》《台州府治》,著有《说云楼诗草》等。至光绪末年,郭阶三祖孙四代共出了6位进士、15位举人、4位翰林。“五子登科第,四世翰墨家”,在闽都传为佳话。而郭曾炘就是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
信封背面的“下元望日”,反映出的中华文化习俗也颇有意义。在中国的农历历法中,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为望月(满月),因而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下元望日”,这一天正值月半,民间称为“十月半”,即下元节,下元节这天刚好与望日重合。“下元”这一称呼来源于道教的“三元”之说。而“三元”又与“三官”相对应,即天官、地官、水官。相传下元节为水官大帝的诞辰。是日,其将会来到民间为人们排忧解厄,扫除困苦。因此,下元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会举行祭祖仪式,祈求保佑全家人平安顺遂,既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缅怀之心,又为家人传递关切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黄巷的郭氏家人,思念远在京城的郭曾炘,下元节之日,寄出了这封“内安要家言”的挂号信函。
《福州晚报》(2025年3月27日 A06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