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的“古循吏”——谈谈柯述留在福州乌石山的题刻
2025-03-2810-04-3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危砖黄 文/图

20250328_A14_01_48.jpg

柯述等人在天香台的题刻。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四月,柯述以朝散大夫知福州,此时他已七十四岁。

  一

  柯述(1017—1111),字仲常,泉州(别称温陵)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接到“知福州”的任命,他颇为感慨,他忘不了自己年轻时与福州、与蔡襄的一段缘分。

  那是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七月的一天,当时的福州知州蔡襄,送故友柯庆文的三个儿子柯述、柯逑、柯迪归泉州应试科举,并作诗《送柯秘书三子归泉应诏》曰:

  秘书昔共官临漳,时呼三子侍侧旁。修瞳阔颡善应对,举措不类群儿行。

  遥知成就在他日,尔时迄今十载强。闽州太守无伎术,乞持符竹还故乡。

  近观诏书下郡国,选访行实登俊良。嶷然三子复过我,衣裾飘洒凝秋霜。

  各携编轴几百幅,互以理要充词章。久之潜思叩幽眇,角牙腾触声礌硠。

  言归温陵入场屋,争奋笔舌论短长。海鹰上云出爪翼,天马历地无羁缰。

  秘书多才晚未遇,有如此子传义方。吾徒沉升不须议,且看少者腾声光。

  宋时,每当礼部进士试,都会在前一年初发布科举诏,要求举子于秋季会于各地考试,是谓科诏。所以蔡襄诗题有“应诏”之语。

  诗中“秘书昔共官临漳”,是说柯庆文昔日(15年前)以工部秘书员外郎在漳州与蔡襄共事,蔡襄于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甲科第十名,敕授漳州军事判官,次年到任。蔡襄在此诗中追忆柯庆文教子有方,预言“遥知成就在他日”,夸赞柯述兄弟“各携编轴几百幅,互以理要充词章”,鼓励他们“争奋笔舌论短长”。至“吾徒沉升不须议”,蔡襄已经把柯述兄弟视为自己的门生了。

  蔡襄是庆历五年(1045)春到福州任知州的。次年,故友柯庆文的三个儿子来福州向他求职,蔡襄让他们在福州住了一段时间,自己忙着抗旱大计。这年六月,福州遭遇大旱,蔡襄一面组织吏民采取各种抗旱措施,一面率领僚属到鼓山西麓的鳝溪白马王庙为民祈雨,直至天降大雨。最忙碌的一段时间过去,七月上旬,蔡襄陪同福建转运使邵饰(字去华)、福建提刑苏舜元(字才翁)、福建武臣提刑郭承规(字世济)上了一趟鼓山,在灵源洞留下题刻曰:“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同时,蔡襄送柯述兄弟归泉州,参加科举考试,他知道这三兄弟都有才华,相信他们一定能登科入仕。《晋江县志·人物志·名臣》载:“柯述,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述与弟逑、迪尝袖文见蔡襄,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所谓“袖文见蔡襄,襄异之”,就是拿文章给蔡襄看,蔡襄很赞赏他们的才华。

  二

  与蔡襄知福州时遭遇大旱的情况相反,柯述知福州时(元祐五年四月),福州遭遇水患,灾情严重。当时,闽江发生特大洪水,大量泥沙冲积于楞严洲一带

  (今中亭街一带),江水持续不退,原本三里宽的闽江北港河道一分为二,严重影响民众生活和生产。

  柯述把治理闽江水患视为第一要务。他深

  入民间访问灾情,安置、赈济灾民,组织力量疏通被洪水破坏、被泥沙堵塞的河道,组织民众恢复生产和生活。之后,他又致力于解决城市供水、排污和内河航运等问题。他学习蔡襄的做法,组织人力开河、筑湖,并同步推动植树绿化与河道治理,使福州水利系统得到完善,也使城郊良田得到灌溉。福州民众感戴柯述的功德,要为他建生祠,他坚决反对,说功在朝廷,感恩上苍。他倡议并主导,用给他建生祠的钱款在乌石山邻霄台按古时规制重修社稷坛。此社坛是五代时迁至乌石山的,已有污染损坏,且空间狭小。重修社坛的工程,于次年春完工。

  水患初解,这年八月二十二日,柯述率一众官员、友人登乌石山,在天香台留下题刻云:

  元祐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府帅温陵柯公,率东阳陈恺、朱崧、胡章,莆阳郑令卿、陈觉民、许国,括苍叶之表,会稽高彖、关景山,建安熊浚明,桐川沈憑,温陵许毂、杨璞、王裕民,同游神光寺,会于道山亭。

  题刻中的一众官员,有几名知县,大概是从外地来见柯述的,比如建阳知县陈觉民(元祐间知建阳县,后于崇宁四年以朝散郎知福州),比如龙溪知县许毂。他们登上乌石山,“同游神光寺,会于道山亭”,估计免不了察看重修社坛工程的进展。

  题刻中提到的神光寺,在天香台下,久废。

  需要说明的是,此题刻旁边的天香台,据志书记载缘于神光寺内香火鼎盛,每日香烟弥漫,直抵云霄,故名天香台。另有专家学者结合柯述题刻推测,天香台为柯述游览神光寺时所题,认为“天香”指茉莉之香,甚至认为是茉莉花茶之香。此说目前未见史志明确记载,待考。

  十二月初四日,柯述再次带人登上乌石山,在望潮峰西留下题刻云:

  柯仲常、祖夷仲、王若愚、曹子方、邓仲告、陈济翁、潘及之,元祐庚午十二月初四日游神光寺。

  题刻中的祖夷仲(名无颇)和曹子方(名辅),都是苏轼的好友。我们可以设想,他们同游乌石山,或许会共怀故人。

  曹辅当时任福建转运判官(元祐三年来福州就任的),苏轼诗《送曹辅赴闽漕》有句云:“曹子本儒侠,笔势翻涛澜。”祖无颇时任福建提刑,早在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时,祖无颇在湖州通判任上,他目睹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拘的过程。

  而柯述,难以忘怀的是苏轼为他写的《异鹊》诗,苏轼在诗中称赞他是“古循吏”。事实上,柯述在福州施政,确实具有一个“古循吏”的风范。

  苏轼为什么会为他作《异鹊》诗呢?

  这得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说起。当年,柯述以屯田员外郎通判漳州,救饥赈灾,深得民心。有两只鹊鸟栖居在他的官厅,待柯述完成使命离去的时候,鹊鸟竟伴飞送行,人们都感到惊异,此事很快就广为流传。神宗因此钦赐柯氏堂号为“真瑞鹊堂”。据《八闽通志》记载,“宋熙宁九年,通判柯述赈活饥民,有二鹊栖其厅事,比述去任,鹊送之,遂不复至”。苏轼后来作诗《异鹊(并叙)》曰:

  熙宁中,柯侯仲常通守漳州,以救饥得民。有二鹊栖其厅事,讫侯之去,鹊亦送之,漳人异焉,为赋此诗。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拿。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里人惊异瑞,野老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

  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

  故知中孚化,可及鱼与豭。柯侯古循吏,悃愊真无华。

  临漳所全活,数等江干沙。仁心格异族,两鹊栖其衙。

  但恨不能言,相对空楂楂。善恶以类应,古语良非夸。君看彼酷吏,所至号鬼车。

  此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当时苏轼在杭州任知州。前半部分,苏轼以自己的先父苏洵为例,描绘了一幅家庭和睦、人鸟和谐的画面。他说,仁善之人,连动物都会亲近,猛禽和毒蛇都不敢侵犯。然后他着力叙写、赞颂“柯侯古循吏”的善政,表达“仁心格异族”“善恶以类应”的观点。他认为,与循吏相比,酷吏所到之处,连鬼都要哀号。

  题刻中的王若愚,曾于元祐二年(1087)官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后于绍圣元年(1094)任福建文臣提刑。

  三

  柯述知福州的次年(元祐六年)春,乌石山邻霄台的社坛重修工程完工,社坛面貌焕然一新。柯述亲作《大宋福州社坛铭》曰:

  后牧民,天乃食。维社稷,作稼穑。风雨雷,赞生殖。协时日,祭有秩。岁庚午,夏率职。即坤维,视坛域。地污隘,制匪式。爰广新,古是则。辛未春,工告毕。齐有厅,器有室。旸若雨,事咸饬。后之人,敬毋斁。

  《大宋福州社坛铭》刻在邻霄台后崖壁上,落款“元祐六年三月,温陵柯述撰,王裕民书”。书者王裕民,泉州晋江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元丰间知邵武县。

  此铭文中提到,柯述于庚午年(1090)夏履职,并着手整理“坛域”,修葺一新,重设社坛,于次年(辛未)春,工程告毕。从此,福州人可以在这里庄重地祭祀天地,祈愿风调雨顺了。

  在《大宋福州社坛铭》的西侧崖壁上,又有柯述题记曰:

  或问社奚铭,予谓祭主敬,不敬如不祭,社稷岁再祭。所以为民祈报,而政莫先焉。予守兹土,视其坛地污且隘,不足以行礼,乃广而新之。坛壝器宇靡不周备,敢不以告于后之人?于是勒铭于坛之东南、乌石山之顶。前为亭曰“致养”,以其当州之坤焉。柯述仲常。

  此题刻与《大宋福州社坛铭》仅相距数米,当为同时镌刻。文中提到的“致养亭”,乃柯述创建,在邻霄台西,久废。

  社坛重修后,柯述“率在州官吏赴新修社稷坛习仪,睹日光重轮,其一围日而五色,其二承日而纯黄”。

  柯述在福州任上,践行着他在大宋福州社坛铭题记里提出的“为民祈报,而政莫先焉”的思想。他体察民情,兴利除弊,革除民间陋俗,整饬社会风气。他提倡节俭,提倡和睦,反对崇信鬼神,反对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抵制土地兼并和富人压榨贫民。他招游民,垦荒田,辟道路,兴集市,助孤寡,惩恶强。他一面治理闽江水患,重修社坛,发展生产;一面抓教育,筑学舍,兴建贡院。《八闽通志》载,“福州之有贡院,自述始,去后,人怀其德,祀之学宫”。《福建通志》亦载:“州学自景德中建,每试士即学庙中为试院,生员逡巡邸宿于外,先圣释奠反移他所;述择州治东南废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此贡院坐落于将军山(即冶山)之东北,历代几经改、扩建。柯述创办福州贡院之后,福建参加科举人数明显增多。

  元祐七年(1092),柯述奉召赴阙。

  四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十二月,柯述在广东经略安抚使任上接到诏命,以直龙图阁学士知福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这是他第二次“知福州”了。

  当时,朝廷发生了一些事。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哲宗赵煦驾崩,无子,皇太后向氏不顾宰相章惇反对(章惇进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立赵煦弟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徽宗(次年方改年号“建中靖国”)。朝廷以朱服为广东经略安抚使,柯述调知福州。此时柯述已八十四岁高龄。

  当时有个福清人郑侠,被贬到广东英州。郑侠早年曾因绘制“流民图”、进言新法之弊、弹劾新党而被贬官,元祐年间经苏轼、孙觉等联名举荐,起用为泉州教授。元符间,仕途坎坷的郑侠再次被贬英州。此次柯述以高龄调任,身在广东的郑侠为柯述作《代柯丈谢除龙图知福州》表,表云:“庾海节符,念寸功之莫立。越山城邑,遽荣命之就移。兵总七闽,职登三品……伏念臣起身孤寒,逢世熙盛,以空空之鄙,承斤斤之明……劝农桑以厚其始,训庠序以令其终,庶几瓯越之民,知有唐虞之泽。此为报国,他未知思。”

  郑侠又有《仲常龙图自广中移帅闽》诗三首,其二云:“惠兹政化及民功,内外声称有古风。五岭山川情正黮,七闽桃李意通浓。大明继明天衢辟,重德还朝众愿同。早晚皇穹顺舆议,老人星在玉堂中。”

  实际上,柯述再知福州的时候,因秩满,申请致仕,当时未准,但大约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至政和元年(1101—1111),柯述奉祠(所谓奉祠,即奉旨享受祠禄,这是宋代安置官员的一项制度)故乡泉州,直至逝世。

  崇宁元年(1102),福州迎来了柯述的继任者,又一位高龄知州——年已八旬的建阳人陈轩。

  《福州晚报》(2025年3月28日 A14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