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西洋宫:跨越千年 两岸同缘
2025-03-2810-17-34来源:福州晚报

1743128343495172.png

罗源西洋宫祈福交流活动。

  在罗源县飞竹镇,罗源西洋宫巍然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其古朴的建筑承载了千年的岁月。这座承载着闽台民间交流纽带作用的古建筑,是陈靖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续写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

  2024年12月,罗源西洋宫入选福州第二批台胞寻根示范点。本报《台胞寻根工程》专栏第26期走进罗源飞竹,探访罗源西洋宫跨越时空的闽台情缘。

  陈靖姑文化发祥地之一

  罗源西洋宫又称“顺懿夫人庙”“西洋祖殿”,是陈靖姑信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与古田临水宫、福州下渡陈靖姑故居均为陈靖姑文化发祥地。

  罗源西洋宫是融合唐宋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以三进两院格局展现独特的传统建筑美学,其正厅供奉的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是两岸人民共同尊崇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历经岁月沧桑仍保存完好。

  相传陈靖姑出生于唐代闽中,生前扶胎救产、保赤佑童,弘扬“无私大爱,济世为民”的道义精神。陈靖姑因其无私大义多次受到敕封,闽王加封其为“崇神昭惠临水夫人”;宋淳祐六年(1246),理宗皇帝加封其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清乾隆四年(1739)又追封“太后”,全称为“天仙圣母太后元君”,遂有“临水陈太后”称谓。明清时期,随着福建移民东渡,陈靖姑香火逐渐传入台湾。

  据罗源县最早一部县志——明嘉靖《罗川志》载:“西洋宫,即靖姑神,在县治西北六十里西洋岭头。其墓在宫后,并连江各方人尤供奉之,祈祷辄效,古田县临水村亦有其祠云。”西洋宫在明代嘉靖、清代嘉庆年间得到较大规模翻修重建,现西洋宫陈靖姑墓保留有元代至治元年(1321)“敕封淑靖真人”字样的碑刻,以及清代“西洋祖殿”石坊。

  20世纪60年代,西洋宫再度废圮。1995年春,飞竹乡贤在西洋宫共商重修事宜,得到各界积极响应,后又陆续修缮重建了正殿、三清殿、法主殿、淑靖真人墓和正道坊等。2007年4月,西洋宫陈靖姑墓被列为罗源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台文化交流的桥梁

  陈靖姑文化在福建、浙江以及台湾等地广为流传,在台南、台中、新北等地都建有陈靖姑祀庙。数据统计显示,在台湾地区将陈靖姑作为神灵供奉及陪祀的宫庙数以千计,信众超千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南庆安宫组团来闽寻根访殿,通过族谱考据,确认罗源西洋宫为其祖庙。自此,两岸陈靖姑文化交流揭开新篇章。每年农历九月十五,这里都例行举办祭祀活动,台湾各地宫庙均组织大型谒祖团,少则百人,多则逾千人。罗源西洋宫陈靖姑信俗也于2018年成功申报为福州市级非遗。

  罗源西洋宫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近10年来,西洋宫接待台湾信众数千人次。2019年,两岸信众共同发起“陈靖姑文化节”,促进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体现了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近年来,罗源县通过打造“陈靖姑文化”非遗品牌,积极推动两岸研学交流,闽台“陈靖姑信俗”文化旅游节在罗源县飞竹镇多次举办,吸引众多台湾民众前来参观交流,不仅推动了台湾民间对陈靖姑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闽台民间信俗交流。

  罗源西洋宫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计划在西洋宫开展更多闽台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台胞找到回家的路。

  (记者 刘露/文 池远/摄)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