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山
风云际会,地灵人杰。
近代以来,我国新式教育风起云涌,为救亡图存、励精图治、民族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新式学校的校长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卓越的管理才能,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其间,福州贡献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教育家,仿佛我国名校有个福州“校长群”。
一
1897年5月21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一个“又日新”的日子,来自福州的林启,站在杭州蒲场巷的一处新设校区,宣布求是书院开学——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诞生了。这位58岁的杭州知府,在任要造福一方,需要大量人才。他感到旧式书院“只空谈义理,溺志词章”,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正如他起草的《浙江巡抚廖中丞奏设求是书院折》所说:“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于是他开始了新式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之路。他这时的身份是求是书院的总办,后来习惯称之为校长。
第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开办。这所中国近代第一所由清廷直接创办的综合性大学,直到1903年,才有了专职校长,那时称为总监督。首任总监督名叫张亨嘉,是福州人。说起来神奇,京师大学堂最后一任总监督,也是福州人,名叫严复。更神奇的是,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浴火重生,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的,还是严复。而此前的1906年,严复就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监督(校长)。
据有关资料,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七所大学分别是:武汉大学建校于1893年,原为自强学堂;河北医科大学建校于1894年,原为北洋医学堂;天津大学建校于1895年,原为北洋大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建校于1896年,原为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建校于1896年,原为四川中西学堂;浙江大学建校于1897年,原为求是书院;北京大学建校于1898年,原为京师大学堂。这后面两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都是福州人。
什么是大学?严复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办学方针。五年后,接掌北大大印的蔡元培,就职演说也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后,1931年,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典礼上,说了中国大学史上最经典的一句话:“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1929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成立,首任院长是比梅贻琦早进清华的福州人陈岱孙。他191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1927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系主任。他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后来,被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的梅贻琦,也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林启、张亨嘉、严复,三人成众啊。再看看,还有全闽大学堂(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宝琛,厦门大学的邓萃英、萨本栋,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的严恺,清华航空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沈元,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郭化若等。众多为群啊,福州人怎么跟著名的高校这么有缘?缘分还这么深!
二
打铁先得自身硬。
福州这个“校长群”,真是高素质人才集聚群。
就说林启吧,1839年出生于福州,1876年中进士,曾担任编修、陕西学政,后又任浙江监察御史。林启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得罪了慈禧太后,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他发展农业,种桑养蚕,平反冤狱,惩办劣绅,整顿书院,创立义塾,百姓受惠。接着调任杭州知府,任内革除陋规,移风易俗,“守杭三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存其利”。
再说张亨嘉,1847年出生于福州,1883年中进士,当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督湖南学政、浙江学政,任广西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大理寺少卿、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官。
还有陈宝琛,1848年出生于福州,186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翰林侍读、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初心,倡设东文学堂、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政法学堂、商业学堂等。
北大“朋友圈”的核心人物严复,可以算是福州这个名校“校长群”的群主了。他1854年出生于福州,14岁就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录取,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他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界是了不起的存在,任过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驾驶学堂教习,在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俄文馆、北洋水师学堂驾驶学堂、京师大学堂译局任总办,在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学堂任监督。教书、管理之外,他还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翻译了《天演论》等,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跟严复相似的是邓萃英,1885年出生于福州,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院深造。他是同盟会会员,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次长(代理部务),民国政府河南省教育厅厅长。当过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立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厦门大学校长。
1912年出生在福州的严恺,是严复的侄子,其父严文炳曾在京师大学堂任数学教授。严恺是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院院士。他193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1938年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主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中国海岸工程》,1995年获全国高校系统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他是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中国水利功勋奖。
三
跟林启创办求是书院的经历相类似,陈宝琛在家乡创办全闽大学堂,也是一腔热血,全力以赴。
中法战争后,陈宝琛因“荐人失察”,被连降九级,闲居福州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他锐意兴学育才,成为兴办福建新式学校的开拓者。
1896年,陈宝琛与陈璧、孙葆瑨、力钧、林纾等人,将位于福州台江苍霞洲的林纾旧居“苍霞精舍”改造成学校。之后,“苍霞精舍”改名为“苍霞中学堂”,还专门开设日文班。1897年,增设了福州东文学堂,陈宝琛亲任监督。1903年,福州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1906年,全闽师范学堂更名为福建师范学堂,陈宝琛任监督。1907年福建师范学堂更名为福建优级师范学堂,陈宝琛成为首任监督,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陈宝琛还撰写了《开学告诫文》:“国家之盛衰强弱,全视国民之智愚贤否。学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义理,人人知爱护国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国民之资格始备,而人才亦出其手。……诸生今日来学师范,后来即为国家担当教育责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励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在教育领域,陈宝琛首倡福建女子教育,帮助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招收女生学习。这所学校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作家冰心曾就读于此。王眉寿弟弟王仁堪的孙女王世静,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担任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第一任华人院长,这所学院也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校之一。
陈宝琛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孜孜不倦的兴国使命以及晚年铮铮不变的气节风骨,让人肃然起敬。
在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的众多学校中,福建大学的校长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福建大学前身是1911年3月在乌山北麓创办的福建私立法政学堂,创办者林长民亲任监督,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私立法政专门学校之一。1925年8月,私立福建法专改组为福建大学,林长民也任过校长。
林长民1876年出生于福州,1899年入杭州东文学校,攻读日语、英语;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曾任留日福建同乡会会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任内务部参事、法典委员,并被推为闽省代表,参与制定《临时约法》。参议院北迁后,林长民任秘书长。翌年,当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兼宪法起草委员。后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徐世昌总统顾问。1919年5月初,林长民最先透露巴黎和会消息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并于5月2日在《晨报》《国民公报》上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从而催生五四运动。
1907年,福建官立法政学堂在鳌峰书院旧址创办,监督(校长)是来自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即“电光刘”家族的刘崇杰。刘崇杰190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曾任教育部福建学务视察员。福建官立法政学堂后并入福建私立法政学堂。
四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自强!自强!……”这是厦门大学的校歌,词作者是福州人郑贞文。1921年5月,因校长邓萃英辞职,校主陈嘉庚聘郑贞文为代理校长。
创办厦门大学时,陈嘉庚就计划创作校歌,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宗旨融入校歌中。1920年12月,郑贞文参加筹办厦门大学,并任教授兼教务长。由他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校歌,在举行建校仪式当天公布。自此,厦门大学校歌就以其独特的个性、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雄伟的气势,激励着一代代厦大人自强不息。
郑贞文在1903年考取福州府学生员,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回福州,出任福建政务院教育司科长。1912年4月,改任视学官,往南洋视察华侨教育。1913年3月,任福建高等学堂教务长。8月,再度赴日,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化学,毕业回国,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理化部部长。他编著的化学教科书被作为初、高中教材沿用达30余年。1932年夏,郑贞文任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厅长,任内筹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农学院、医学院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创设科学馆,在全省各县建立民众教育馆,在中、小学普遍设立音乐、国画、体育、劳动等课程,实行中学毕业会考制度,设清寒优秀生奖学金和小学教师进修奖学金。
《福州晚报》(2025年4月1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