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岩张圣君母殿:香火同源 福佑两岸
2025-04-0410-14-08来源:福州晚报

1744078565769737.png

永泰方壶岩。记者池远摄

1744078577350368.png

张圣君母殿。记者全怡月摄

  在永泰西南部的群山中,藏着一方灵境——方壶岩。这里的山势如游龙盘绕,绝壁千仞下,坐落着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方壶寺。寺内香炉青烟袅袅,将宋元的香火延续至今,承载着两岸信众跨越时空的祈愿。

  2024年,永泰方壶岩张圣君母殿入选福州第二批台胞寻根示范点。本报《台胞寻根工程》专栏第27期走进永泰县盘谷乡方壶岩,聆听闽台共同信仰神明张圣君的神奇传说,探访两岸同胞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

  张圣君信俗发祥地之一

  “月落天地沉宝璧,日出方壶浮紫烟。”这是古人咏方壶岩的名句。方壶岩因山势形如茗壶状而得名,自然风光旖旎,海拔最高达1132米。雄踞于方壶岩峭壁悬崖下的,是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方壶寺。

  方壶寺始建于宋代,明隆庆二年(1568)重建,是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发祥地和策源地之一。作为福建省内少见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院,方壶寺香火鼎盛,古迹众多,文化气息浓厚。

  张圣君是闽台共同信仰神之一,在台湾又被称为“法主公”。相传其原型张慈观生于永泰县月洲村,4岁丧父,随母江氏改嫁盘谷乡连家。张圣君成长于盘谷乡,修道于方壶岩,演法于德化石牛山,坐化于闽清县金沙镇九龙潭。

  张圣君一生行医治病、扬善惩恶、保境安民,被升华为海峡两岸农业神、商业神、医药神,成为闽台民众共同信仰的神明。这种信仰也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精神载体。

  2017年,“张圣君信俗(福州)”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

  方壶寺里的圣君殿是奉祀张圣君的祖殿,被尊奉为“张圣君母殿”。方壶寺内还有文昌阁、伽蓝厅、书斋楼、禅房等建筑,是永泰县文物保护单位及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每年方壶寺举行活动时,常有两岸信众敬香祈福,完成谒祖朝圣心愿。

  环绕于方壶寺四周的方壶岩,存在许多有关张圣君传说的显迹:有他学雷法的“雷洞”;有他于龙虎山拜天师学“文法”归来供奉天师的“天师洞”;有他挥剑断石的“剑破石”,观弈启智的“仙桃亭”;有他治疫救民的“龙泉”“甘露”二井等。

  两岸信俗文化一脉相承

  张圣君信仰文化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随着福建移民东渡逐渐传入台湾,并成为台湾颇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神。

  作为张圣君信俗的起源地,永泰与台湾一直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和深厚的文脉渊源,全县有13个村居与台湾村同名。张圣君信俗文化更是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文化精神纽带,台湾专祀张圣君的宫庙有60余座,而被家坛供奉及作为道教神庙陪祀的宫庙则不计其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信众到永泰方壶岩进香谒祖。2008年初以来,台湾、福建等地每年都有信众来方壶岩张圣君母殿开展信俗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台湾信众交流地区覆盖台中、新竹、彰化、高雄、台南、桃园、屏东、宜兰等地。

  2009年初以来,盘谷乡方壶岩管委会先后两次受台湾有关宫庙的邀请,组团赴台湾开展张圣君信俗文化交流活动。活动中双方互赠礼品,表达对两岸同胞的深切祝福,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2024年,为纪念张圣君千年诞辰,永泰县在方壶岩举办以“寻根圣君故里 促进闽台融合”为主题的闽台张圣君信俗文化交流活动,两岸专家学者、宫庙代表、海外侨胞等汇聚一堂,共襄盛举。活动现场,闽台两岸嘉宾将分别取自台湾日月潭之水、闽江之水和永泰大樟溪之水汇入圣君鼎中,寄托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

  多年来,两岸信众始终来往密切,血浓于水的情感不断升华。

  (记者 全怡月 通讯员 李闽涛)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