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福州“朋友圈”(中)
2025-04-0910-14-2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莹

  奠基者:童心的澄澈

  有人说:“大人都是过期了的小孩。”作为成年人,大多数人会觉得稳重是标配;而我却觉得,有童心的人很好。他们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给你温暖明亮,让你心灵妥帖舒展,熨平生活的皱巴。就像冰心先生,历经一个世纪,她的瞳孔仍像初雪后的溪水,倒映着所有未经折旧的星辰。她用自己一生的笔,把云朵捏成孩子的橡皮擦,在作业本的方格上放牧文字。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乌山脚下的隆普营。辛亥革命后,她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的一个院子里,这所宅院也是林觉民烈士的故居。1913年,冰心随父迁居北京,1923年进入燕京大学。毕业后,她到美国威尔斯利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她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发轫之作。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冰心在清华任教期间,由于心直口快无遮无拦,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季羡林(东方学家、语言学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回忆当年在清华三院旁听冰心讲课的情景时,就生动地写道:“同北大不—样,清华报考时不必填写哪一个系,录取后任你选择……当时旁听之风甚盛,授课教师大多不以为忤,听之任之。但也有碰钉子的时候。当时冰心女士蜚声文坛,名震神州,清华请她来教一门什么课。学生中追星族也大有人在,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们都到三院去旁听,屋子里面座无虚席,走廊上也站满了人。冰心先生当时不过三十二三岁,头上梳着一个信基督教的妇女王玛丽张玛丽之流常梳的纂,盘在后脑勺上,满面冰霜,不露一丝笑意,一登上讲台,便发出狮子吼:‘凡不选本课的学生,统统出去!’我们相视一笑,伸伸舌头,立即弃甲曳兵而逃……”

  冰心与清华的渊源深厚。她不仅本人曾在清华任教,她的丈夫吴文藻、长子吴平均毕业于清华。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了婚礼,至1985年吴文藻离世,两人携手相伴、相濡以沫,共度了半个多世纪。

  冰心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她的作品《繁星》和《春水》以短小诗篇传递深邃哲理,开创了“小诗体”风潮;《寄小读者》系列散文以书信形式与少年儿童对话,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她的语言纯净温暖,笔下流淌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弱者的关怀,影响了几代读者。冰心还翻译了《泰戈尔诗选》等作品,让更多中国读者领略到了外国文学的魅力。她笔下的温情与哲思,至今仍在中小学课本中熠熠生辉,滋养着青少年的心灵。

  冰心曾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的创作热情跨越世纪,直到晚年仍呼吁“爱”与“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信念。她在耄耋之年,依然关注家乡福州,关怀家乡的小朋友们。福建省少先队队报《小学生周报》1985年1月7日在福州创刊,冰心亲自为之题写了报名,并撰写了代发刊词《寄家乡小读者》。

  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逝世。2008年初,《小学生周报》荣获“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金奖”,2008和2009年连续两年荣登新闻出版总署的优秀少儿报刊的推荐榜。2010年,《小学生周报》改名为《学生周报》。2025年,《学生周报》迎来了它创刊四十周年。在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我偶遇了《学生周报》的现任主编龙超凡。谈起冰心先生,他极郑重地告诉我,他和报社的全体同仁,一直在坚持用“心”办报:一是童心,办孩子们爱看的报纸;二是恒心,坚持为孩子们办报纸。

  奉献者:尽瘁的“老马”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巴斯德说出这句话时,一定没有想到,在遥远的东方,未来会有一位年轻的化学家,以侯氏制碱法的方程式,刺破殖民工业的阴云。在硝烟啃噬着华夏河山的年代,这个叫侯德榜的年轻人本可以凭着专利,让自己账户上的美元起舞,他却以此撕开了外国垄断的壁垒,让中国化工的蝶翼,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破茧而出,从此振翅九天。那些雪白的碱粒,是赤子写给祖国的无言契约,每一颗都凝结着大节大爱。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福建闽县南台坡尾村。1903年,13岁的侯德榜考入美国教会开办的英华书院学习,两年后因参加反对美国政府迫害华侨的活动被开除,侯德榜进入爱国人士陈宝琛开办的中学学习。其间,他接受了严复的思想,确立“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1907年,侯德榜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校学习,后在津浦路南段的符离集车站工作。

  1911年,立志科学救国的侯德榜辞去工作,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侯德榜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1918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他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担任了永利碱厂技师长兼制造部部长,开始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

  1926年6月29日,碱厂终于生产出优质纯碱,日产30吨,是当时国际上第31家采用苏尔维法制碱成功的厂家,在亚洲为第一家。同年8月,侯德榜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为中国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并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在荣誉面前,侯德榜没有故步自封,决心自己研制新的制碱工艺和技术。经过4年的设计、研究和试验,他克服了各种技术难关,于1941年成功地创造了“侯氏制碱法”,不仅使原盐的利用率达到98%以上,而且生产流程简单,便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很快,侯德榜被英国皇家化工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学会评为名誉会员,成为世界制碱科学和纯碱生产工程的权威。面对鲜花和掌声,侯德榜平静地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侯德榜得知后,十分激动,力克重重阻碍,绕道泰国、韩国等地赶回北京。全国解放后,侯德榜担任了化工部副部长。1959年,他的科技巨著《制碱工学》正式出版。这部80余万字的专著,阐述了有关纯碱和苛性碱制造中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国际上制碱工业的经典性、权威性、集大成之作。

  “责任所在,拼命为之。”为发展我国化工事业,侯德榜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生产和领导工作中,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仍念念不忘为祖国的化工事业操劳。1973年10月,行动不便的侯德榜在家召集技术干部会议,讨论化肥和联碱工业发展规划;12月又抱病修改磷肥生产的书稿。当时他已病得不能执笔,却吃力地说:“我是马命,马是站着死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工作!”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院士去世。这匹“不辞羸病卧残阳”的老马,走完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民族工业的江河之上,升起了告慰先辈的猎猎风帆。侯德榜这样的清华“理工男”,并不擅长以言辞修饰理想,但当祖国与名利摆上天平两端时,他们总是坚定地选择祖国。那些大众熟悉的分子式里,藏着比勋章更闪亮的光芒。化学反应是复杂的,而一个化学家对祖国的爱,却是多么的简单炽诚!

  观测者:远去的星辰

  他曾经是这个国家最爱星星的人,直到他自己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漫天的星光是张钰哲对国家最盛大、最浪漫的祝福。望远镜是他垂钓银河的竹竿,数据纸是他折叠星光的鹤羽。在紫金山巅的寒夜里,他数尽光年外的尘埃,却将“中华”二字熔铸成永不熄灭的星火。当第1125号小行星铭刻着东方古国的姓氏划过苍穹时,他那颗不朽的心脏,依然在向祖国和母校致意:你好,我的祖国!你好,水木清华!

  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在福建闽侯县城一个职员的家庭。他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依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191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1923年赴美留学,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他并没有留恋花花世界,马上返回祖国。1932年,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服务的张钰哲,受台长余青松的派遣,到北平将安放在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以免落入日本人之手。

  当张钰哲手持望远镜凝望夜空时,他眼中闪烁的不只是猎户座的星云与天琴座的光轨,更是一个民族对宇宙奥秘的叩问。这位福州籍天文学泰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纸笔为舟、数据为桨,于紫金山巅建立起中国现代天文学的灯塔。1934年,他出版了《天文学论丛》。这是张钰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就是在九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他发现的第1125号小行星“中华星”,不仅让华夏之名镌刻于银河,更向世界宣告:即便山河破碎,中国人的目光依然能穿透云层,触摸星辰的轨迹。

  在“南渡”与“北归”的抉择之间,他选择了人民,选择了新中国。1949年9月,张钰哲返回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到1984年。三十余载执掌紫金山天文台,他带领团队绘制星图、测算轨道,将晦暗的未知化作文明的刻度——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人类对无限宇宙的热望。1978年,国际天文学界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编号为第2051号。

  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院士去世。当年数星星的年轻人,终于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人类拥有同一片星空,每个人却有自己的宇宙。张钰哲的毕生求索,恰似一面照见生命意义的明镜。若他只困守书斋计较名利,便不会在日军轰炸中冒死转移观测设备;若他仅追逐眼前得失,又怎会甘坐数十年冷板凳,只为从浩渺数据中打捞星座的微尘?宇宙以光年丈量时空,而人类却常被方寸间的得失蒙蔽双眼。那些纠缠于蜗角之争的狭隘,在银河旋臂的壮美中何其渺小;那些沉溺于锱铢必较的短视,在超新星爆发的绚烂前,又是多么的苍白!唯有将心灵锚定在比个人得失更辽远的坐标上,才能像星辰般照亮他人,在永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9年4月21日,在张钰哲院士辞世三十三载后,清华大学天文系成立。2020年3月30日,清华大学天文系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他的母校里,每年都有一群年轻的孩子,接过他丈量宇宙的光谱仪,继续他未竟的演算。

  资料来源:清华新闻网、清华大学党建网

  《福州晚报》(2025年4月9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