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镇冰
一日健康须努力 闻人疾苦为扶持
萨镇冰(1859—1952),字鼎铭,闽侯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后学堂,光绪三年(1877)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曾任北京政府海军总长、暂代国务总理、福建省省长、南京政府海军部高级顾问。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操守廉洁,朴诚俭约,热爱和平,乐善好施。雅好临池吟咏,九十高龄尚能作端严恭楷,著有《古稀吟草》《仁寿堂吟草》等。故居在黄巷。
《大学》[1]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窃愿同宗之人于“仁”与“让”两字加之意焉,推而行之,则天下治矣。
注释:
[1]《大学》:《礼记》中一篇。宋代程颢、程颐改窜原文,朱熹为作章句,改动章节,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宋末以后,成为旧时士子科举的必读书。
点评:
仁、让,德之体也。以德兴邦,则邦无不盛也。
寄族侄福榛
忧患天涯寄此身,读书自可养精神。兴邦毕竟由多难[1],何必销声学避秦[2]。
注释:
[1]兴邦毕竟由多难:国家遭受患难,促使内部团结,因而兴盛起来。《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2]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比喻躲避强暴或战乱。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点评:
销声避秦,是自保其身,而弃天下不顾也,国家多难,饱经忧患,读书以平其忧,养其度,将有所作为也。
己巳[1]元日偶作
不耕而食愧当时,不织而衣亦不宜。一日健康须努力,闻人疾苦为抉持。
注释:
[1]己巳:1929年。即民国十八年。
点评:
贾长沙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人生在世,身体康强,岂可仰食他人,无所事事?闻人疾苦,若己有之,是恻隐之心也。苟无恻隐之心,则非人也。
题赠侄孙本珪
国从多难建,才为济时珍。(以上四篇出自萨镇冰《仁寿堂集》)
点评:
国家危难之际,尤须人才。君子立志,当以栋梁自期,琢磨舐砺,务使为世所需,匡时救难,以济世人也。
选自《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