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乌山上的同乡聚会
2025-05-2511-22-0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江晓青

  两宋时期,福州乌山成为文人游玩、聚会的热门场所。文人雅士或于乌山观篆刻,或于横山阁饯别,或聚同年、会乡党……乌山实为两宋福州文士雅集之胜地。乌山上有多方南宋咸淳年间的石刻,记录的都是同乡聚会。值得注意的是,浙东同乡在咸淳二年(1266)和咸淳三年(1267)连续两年正月都在这里聚会。700多年前的同乡相聚,人们都做些什么?为何同乡聚会石刻会集中出现在咸淳年间?

  一

  石刻文字:“咸淳丙寅孟陬六日,浙之东游宦于闽者会拜道山,谨履端也。笾豆有楚,威仪孔时。宗藩主人扬觯语曰:‘官无崇庳,各有职业。岁既更始,益懋尔图。能无愧明德,新民之口,则岂但枌里重,将为天下重。盍留氏名以观厥后可乎?’众唯唯,遂以齿书。天台赵希?孟能,昌必延寿道,四明赵若惠君锡、金华唐烁潜父、杜潜叔起,永嘉黄禹锡元功,三衢徐汝乙伯东,天台张口口口远,天台徐柏悦之,永嘉口口口口口,括苍鲍志及时中,永嘉蔡申显伯,口口卿恕斋吴公闻而致馈以光斯集。”

  咸淳丙寅年(1266)正月初六,在福建为官的浙东同乡相聚乌山,恭谨迎接新年。祭品陈放整齐,典礼庄重合宜。主人扬觯致辞,勉励诸位努力进取。致辞文字有缺损,应是化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的句子。他说道:“官职不分高低,各司其职。新年伊始,诸位应该更加努力,积极谋划。要能无愧内心善良光明的品德,还能劝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那就不仅为乡人推重,更为天下倚重。”他建议大家留下姓名,以待来日检视。按年龄大小记录众人姓名。吴公听闻,专门送上礼物为这次聚会添色,以表重视。

  这次聚会并不是普通的宴饮、游览,活动过程颇像一场礼仪活动:陈祭、行礼、扬觯、致辞,庄重典雅,甚至还有吴公“致馈”。

  第二年(1267)正月,又有浙东同乡相聚乌山,其中一部分人就是前一年参加聚会的人员。两次活动都参加的人物有赵若惠、唐烁、黄禹锡、徐汝乙、徐柏、蔡申。与上一年聚会不同,1267年的这次聚会没有记录庄重的仪式活动,只强调“序拜”道山。吴公再次送礼致意。

  这方石刻已经损毁,《乌石山志》收录有原文,摘录如下:“咸淳三年春正月十有二日,绣衣使者永嘉陈淳祖唯道会浙东之仕于福唐者序拜道山,永嘉陈懋钦尧俞、金华唐烁潜父、四明赵若惠君锡、永嘉黄禹锡元功、三衢徐汝乙伯东、留梦发彦和,金华吕守之悦善、永嘉林镗夫声远、方槱良材,天台徐柏悦之,永嘉丁一凤景阳、朱士可起予、陈子崇居广、张公辅良弼、林潭叔源,括苍刘梦龙夔友,会稽董回孙景渊,永嘉蔡申显伯,连帅九江吴公以馈至。”

  第二次浙东同乡聚会由陈淳祖组织。陈淳祖(1215—1271)字道初,一字唯道,号卓山,瑞安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咸淳元年(1265)任台州知州,咸淳三年(1267)迁福建路提点刑狱。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福州、来乌山。他曾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登乌山,淳祐壬寅年(1242)游鼓山。他游乌山石刻已无处找寻,只有文字记录“:周自介、赵崇、詹攀鳞、陈淳祖、黄镇周淳祐改元九日登道山。”鼓山灵源洞石刻仍留:“张正子、赵崇荫、陈灼、诸葛寅、郑黼、周自介、陈淳祖淳祐壬寅九日同游鼓山灵源洞。”陈淳祖这两次登山的时间都是九日,即重阳日。从淳祐初年到咸淳年间,间隔近25年,陈淳祖又一次来到乌山,这一次是正月。

  第一次聚会的组织者不明,但是由石刻人名排序可见:赵希?年岁最长,最有可能担任仪式中的“宗蕃主人”。赵希?,字孟能,宗室,燕王房八世孙,赵师夏子。鼓山喝水岩有其题诗:“尊者何年向此禅,一声喝断水之源。如何有许神通力,犹计当年寂与喧。”鼓山石门嘉定甲申年(1224)石刻,记录赵希?父亲赵师夏与郡守等人游鼓山。值得一提的是,赵师夏是朱熹的孙女婿。

  参加聚会的人中,赵若惠是赵渭夫孙,赵时择子。唐烁,开庆间为从事郎、太平州军事判官兼沿江制置大使司佥厅,曾作《重建公使酒库记》。鲍志及,开庆元年已未进士。其余多人的事迹已不可考。

  二

  咸淳丙寅年的乌山浙东同乡聚会所举行的仪式,可能与乡饮酒礼有一定联系,具体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从“致辞”内容和“以齿书”的行为来看,仪式秉承了乡饮酒礼的核心理念。

  第二年的浙东同乡会虽然没有记录仪式,但“序拜”行为也是乡饮酒礼中“序齿”理念的体现。乡饮酒礼源于上古时期,是以尊贤、序齿为核心内容的仪式活动。北宋初期,设“鹿鸣宴”代替乡饮酒礼。徽宗时期又恢复乡饮酒礼。南宋以后,绍兴十三年(1143)朝廷修订乡饮酒礼。庆元年间,朱熹再次修订。朱熹删繁就简,增加了“扬觯致辞”仪式。其中“致辞”的内容主要是劝勉乡人孝亲忠国,敦崇礼教。浙东同乡乌山聚会的“致辞”内容也大体如此。

  乡饮酒礼原是官方组织的嘉礼。南宋后期,乡饮酒礼由地方筹措资金,官方不再干预。乡饮酒礼有利于推行教化、移风易俗,地方长官也借此倡导尊老敬贤、长幼有序的思想,减少社会矛盾冲突。《宋史》为魏了翁、洪天锡作传时,就特别记录了他们任职地方行乡饮酒礼的事迹。乡饮酒礼多于岁末正月行之,也在新学建成、地方长官上任或致仕时举行。吴公两次都以地方长官身份参与了浙东同乡会,而两次同乡聚会时间都在正月。他们所举行的仪式未必是规范的乡饮酒礼,但一定深受乡饮酒礼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浙东同乡聚会,福建同乡也在乌山聚会。吴公和他的继任者阳岩洪公也都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参与其中。

  在浙东同乡聚会后几天,咸淳三年(1267)正月廿二,吴公带领在福建任职的闽江东、西区域人员“会拜道山堂,序列以齿”。石刻文字如下:“咸淳天子亲郊之岁,九江吴公实帅闽江东西之仕于闽者赵若遂、范宜损、赵必岊、缪君珤、章魁、孙邵斗、陈松以正月癸卯会拜于道山堂,序列以齿。”咸淳戊辰(1268)正月初六,“闽之同官”“序拜于道山亭”,洪公“帅乡部以馈至”。第二年,咸淳己巳(1269)正月七日,福建同乡又“序拜于道山堂”,洪公又“帅乡部以馈来”。

  连帅九江吴公指的是吴革,咸淳二年(1266)知福州,“为政雅重风化,尝创道立堂,祠濂溪以下诸贤,而附以贤牧,又创经史阁”(《八闽通志》)。咸淳元年(1265)吴革在建宁知府任上,主持开版镌刻朱熹撰《周易本义》。他在序言中言“将终身玩索,庶几寡过”“咸淳乙丑立秋日后学九江吴革谨书”。

  阳岩先生洪公是洪天锡,以直言敢谏而名垂史册。《宋史》记载,他任古田知县时,就举行过乡饮酒礼。

  身为地方长官的他们频频参与同乡聚会,足见他们对地方群体的重视。而地方群体聚会中一致强调的“序”,或许也是吴革和洪天锡重视聚会的重要原因。

  乡饮酒礼交由地方筹措之后,因资金不足等原因逐渐衰弱。吴革和洪天锡是否希望以这样“致馈”地方士人团体的方式,来替代乡饮酒礼,实现推行教化的目的?

  接连举行的同乡聚会,也反映了南宋士人对地缘关系的重视。王瑞来《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中提到,南宋时期形成了宴请新科进士的同乡会。这是宋元社会变革与转型的产物。由于通过科举入仕愈发困难、中央依赖地方经济等原因,南宋更多的知识精英注重于地方的经营,地方认同意识受到强化。

  咸淳年间,南宋王朝已进入倾覆的倒计时。同乡的抱团,是否也是为了能抵抗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他们渴望有“序”,但很快,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将被破坏。

  《福州晚报》(2025年5月25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