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2025-06-1010-52-45来源:福州市委党史方志室

严复

有志之士 须以济世立业为务

严复(1854—1921),曾名传初,字又陵,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同治五年(1866),福建船政学堂毕业,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英学生。历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北京大学校长兼文科学长。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穆勒名学》等西方名著,呼吁国人变法维新,倡导以自由、民主、法治为目标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其“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的全民素质教育主张,至今仍有启迪意义。有《严译名著丛刊》《严几道文钞》《瘉壄堂诗集》行世。故居在郎官巷。


续阳岐严氏字辈

曾元彦圣,奕胤景从。当仁[1]执谊[2],安延袓宗。(贾长华《严复与天津》)

注释:

[1]当仁:以仁为己任。《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执谊:坚持合理的事。

点评:

当仁执谊为立身之正道,苟能如此,不侮祖宗。


遗嘱

民国十年,岁次辛酉,十月三日,瘉壄老人喻家人诸儿女知悉:吾自戊午年以来,肺疾日甚,虽复带病延年,而揆[1]之人理,恐不能久,是以及今尚有精力,勉为身后传家遗嘱如左。非曰无此汝曹或至于争,但有此一纸亲笔书,他日有所率循而已。汝曹务知此意。吾毕生不贵苟得,故晚年积储,固亦无几,然亦可分。今为汝曹分俵。……

嗟呼!吾受生严氏,天秉至高。徒以中年攸忽,一误再误,致所成就,不过如此,其负天地父母生成之德至矣。耳顺以后,生老病死,倏然相随而来,故本吾自阅历,赠言汝等,其谛听之。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

须勤思,而加条理。

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

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

审能如是,自能安平度世。即不富贵,亦当不贫贱。贫贱诚苦,吾亦不欲汝曹傲之也。余则前哲嘉言懿行,载在典策,可自择之,吾不能覙缕[2]尔。(《严复集》第二册)

注释:

[1]揆:揣测,揣度。

[2]覙缕:详述。

点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悉严复生平阅历所得,足为箴言,不可不察也。


与三子严琥书

闭门索句,甘苦固非朋辈所与知,而非经一番戛戛[1]其难之候,终身没出息矣。吾于文字颇知荼蔗[2],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不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

注释:

[1]戛戛:艰难的样子。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2]荼蔗:荼为苦菜,这里喻指甘苦。

点评:

志在济世,读书而识其大者也。古人下笔唯慎,今则著述神速,唯恐他人不知也。


与四子严璿书

前得儿书,知在唐校[1]用功,勤而有恒,大慰大慰!学问之道,水到渠成,但不间断,时至自见,虽英文未精,不必着急也。所云暑假欲游西湖一节,虽不无小费,然吾意甚以为然。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注释:

[1]唐校:唐山工业学校。

点评:

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先读书,胸有文墨,然后外出旅游,方可与所学知识相发明。若空疏不学,徒事旅游,以拍照留影为务,是谓玩物丧志矣。

汝堂课分数极佳,可慰。至于国文,教员所为,乃一时风气所成,与昔贤规矩,及儿在书房者,大不相侔[1]。我们既入学校,而国文分数,又有升班关系,自不得不勉强从俗,播弄些新名词之类,依教员所言,缴卷塞责。至于真讲文字,固又是一宗事,后来从汝所好为之,不关今日之事也。孟子云:“鲁人猎较[2],孔子亦猎较。”正是此意。夫孔子尚有时随俗,况吾辈乎?考试原求及格,但人事专尽之后,即亦不必过于认真,转生病痛。总之,为学须有优游自得之趣,用力既久,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不足关怀也。

注释:

[1]相侔:相等,相同。

[2]猎较:争夺猎物。《孟子·万章下》:“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

点评:

此变通随世,而守道不移之法也。


与四女严顼

本早得儿信,言四哥近状,为父甚为挂心。四哥年来用功太过。须知少年用功本甚佳事,但若为此转致体力受伤,便是愚事。古人有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夫学所以饰躬,使身体受伤,学何用耶?此后四哥宜优游暇豫[1],即堂课亦不必过于认真,俟数个月后身体转机,再行用功,尽来得及也。(以上四篇出自《严复集》第三册)

注释:

[1]优游暇豫:悠闲安乐。

点评:

少年读书宜用功,然不可过于用功。所谓过犹不及,须知读书乃终身之事,不可操之过急也。古来成大学问者往往长寿,盖养生与读书须协调而行也。

选自《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