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不勇无以趋事业 不忍无以就事业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今福州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在京师大学堂、旅京闽学堂、孔教大学等校任教。光绪二十三年夏,由王寿昌口述,他执笔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海内,随后与人合作译书一百八十余部,世称“林译小说”,影响深远。擅诗词、精绘画,被誉为“古文殿军”。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春觉斋论文》等。故居在光禄坊。
做不到的事,万万不可轻诺。轻诺便寡信,寡信即无人信。谋不到事,万万不可强求,强求便蒙耻,蒙耻即无耻。
点评:
此言人不可不慎也。轻诺则近于虚浮,强求则邻于贪婪,二者所宜深戒。
力学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渐渐向明。好游是乐事,然如傍晚出户,趁凉而行,渐渐向黑。
点评:
人莫不尚明也,故须戒盘游而事勤学,则苦尽甘来,终身受用不尽也。
同房之人,总要和睦,第一切勿贪便宜,听人便宜即是自己便宜。须知天下吃亏之事,饮食钱财,均不妨事,唯名誉万万不可吃亏。名誉之吃亏,即听人作美,如等等起哄之事,切不可一听即发,须知人心不可测,或用话激尔,使尔暴动,便落人圈套矣。
点评:
有可吃亏之事,有不可吃亏之事,不可不慎。此亦久经世事,多历年所之经验也。
凡事不必躐等[1],安我素分,多一年即增多一年之学问。凡物不可贪,惟学问一道,不厌贪字。凡事不必争,惟学问一道,必要争字,汝当记之。
注释:
[1]躐等:超越等级,不循次序。
点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此为学之态度也。求学当如饥似渴,古人有读书“四当”之说,即“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苟能如此,则其学问必博。由博返约,则其学问必精,既精且博,是谓大成。
汝当知父母之心,爱子至于何等,且所望于汝者,不过两事:一保卫身体,求其平安;一用心读书,期于成就。至于后日养我暮年之事,吾却能自食其力,且能以力助汝,汝之责任轻也。唯养亲之责任虽轻,而照顾弟妹之责任较重。汝须自立,方足为诸弟之榜样,并能照顾诸弟,此才不负老父一番培植之心。
点评:
天下父母莫不欲其子健康自立,免受苦难,未尝望其厚养己身也。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苟能爱惜身体,勤俭向学,是即孝也。林纾此言亦人之常情,可见其殷勤爱子之心。
余老矣,望汝甚切。一望汝卫生无病;二望汝耐性勿急;三望汝读书有恒求熟,不宜一会即行舍去;四望汝多食空气;五望汝饮食有常,不可多食,亦不可少食;六望汝勿与人争气,千万勿怒,怒则伤肝,脑易受病。以上六事,汝能留心,则尔之父母咸放心矣。
点评:
所言无不为其子着想,人之爱子,老而弥笃,他人亦当如此,为人父母殊不易也。
天下人都不足恃,即堂兄弟亦各有自为之心。男子万无恃人之理。余年少孤露,亲戚人人齿冷,至不以我为人。余躬自刻苦,励行读书,后此亲戚稍稍亲近。余一不计较,极力佽助之,至老不衰。盖自信宁可我为人恃,不能以我恃人。凡人有恃人之心,其居心皆苟贱不堪言。故余一心盼汝能自立也。
点评:
自立乃能成人。夫良人者,女子终身所仰望也。苟不能自立,何以赡父母、蓄妻子哉?必为人所贱矣。
为人第一须留心:读书留心,则得书中之益;饮食留心,则无疾病之虞[1];说话留心,则无招怪及招祸之事;做事留心,则不致有债败[2]之处;交友留心,则不致引小人近身;起居留心,则不致冒暑伤寒,旋生疾病。古人谓之“居敬”[3],浅言之则谓之“留心”。汝时时当体贴吾意也。
注释:
[1]虞:忧虑。
[2]债败:失败。
[3]居敬:谓持身恭敬。《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点评:
留心即审慎之意也。凡事能“慎”,则必无虞矣。
做人须得一个“勇”,又须得一个“忍”字。不勇无以趋事业,不忍无以就事业。盖能勇则猛进不畏难,能忍则耐性不避难。总在自家定力,不必待人匡辅[1],方是好男子。
注释:
[1]匡辅:匡正帮助。
点评:
勇就其气魄而言,忍就其胸次而言。成大事者,缺一不可。
出门必告父母,此古人“游必有方”之义也。何则?儿女外出,父母往往关心。明知其无事,然总有一种放不开。且想少年人在外,欢天喜地,那解二亲有无穷之悬念?当时不知,及身为人父时,方了了[1]明白,然而晚矣。
注释:
[1]了了:清楚明白的样子。
点评:
此为“游必有方”极好之注脚。
……父母之训辞,通是好意,尤无可辩。父母即有误,体为絮絮[1]之言,即孟子所谓“垂涕泣而道”者,安有恶意,亦同悠泛之谤言?矧尔母甚贤,言皆当理,慈爱之意,流诸言表。吾不省外事,然知子之心甚明,言汝过失,处处中要。汝幸听之。(以上十一篇出自《林纾诗文选书信》)
注释:
[1]絮絮:说话烦琐不止。
点评:
《弟子规》云:“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此亦为人子女之本分也。今人反是,盖摒是不学之故也
选自《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