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传家先志节 报国恃精神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884年中法战争后,因荐人而受牵连,部议降五级处分,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乡曾任福建鳌峰书院山长,投身教育,培养人才。宣统初复出,任毓庆宫行走,授读宣统帝溥仪。辛亥后仍为缚仪之师,“九一八”后,反对伪满洲国,拒受伪职,留居京津,屡征不出。工书,善画松,著有《沧趣楼诗文集》行世。故居在文儒坊。
婉女[1]随婿入都过苏
省亲送至上海
汝婿趋庭乐,还朝正及春。传家先志节,报国恃精神。黻佩[2]宜相敬,齑盐[3]要耐贫。宣南巢好在,回首听鸡晨。
注释:
[1]婉女:陈婉贞,陈宝琛次女。:适林则徐曾孙林炳章。
[2]黻佩:谓夫妻同享荣华,扬雄《琴清英》:“祝牧与妻偕隐,作《琴歌》云:‘天下有道,我黼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
[3]齑盐:比喻清贫淡泊的生活。
点评:
拉杂家常,莫不以绍继志节、精忠报国相勉,以相敬如宾、耐贫守志相劝,清流忠臣,不忘觚棱,宜其如此。
送复儿[1]游学日本
……出门攻错[2]慎自求,开卷精华要常玩。生迟敢望汝成速,及我两人犹老健。荔枝熟时海不波,准备年年刮目看。(以上两篇出自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
注释:
[1]复儿:陈懋复(1892—1951),字泽来,号几士。陈宝琛长子。
[2]攻错:琛磨玉石。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语出《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点评:
求学无外勤奋自修,慎交良友二事,弃书不观则业不精,独学无友则学必隘,古人所以戒骄戒傲也。且望子成龙之心与依依不舍之情,充溢其间。
致仲勉弟[1]
薰儿[2]少不更事,且又失学,常谕以习静补读,勿染浮浇[3],勿管外事。风气日趋器薄,兄又晚子,不敢冀其有用之才,而但愿其勿玷先人,自处于无过之地。若能省食省俭,眼前亦粗足处存,可以无求于世。吾弟就近,幸时有以提撕[4]之。(《历史文献》第十六辑)
注释:
[1]仲勉弟:陈宝瑨(1849—1933),陈宝琛二弟。
[2]董儿:陈宝琛长子陈懋复,
[3]浮浇:轻浮浅薄。
[4]提撕:教导、提醒。《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点评:
晚来得子,所望益切。而能免于溺爱,深加训诫,唯恐不足,亦难能可贵矣。
选自《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