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彝
明善改过 利物济人
毋虑不足而多取一钱
林昌彝(1803—1876),字惠常,一字芗溪,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鸦片战争爆发,写成《平夷十六策》及《破逆法》四卷。咸丰三年(1853)四月,向清廷进呈《三礼通释》二百八十卷,赐官教谕。先后任福建建宁、邵武教谕。后辞职回乡,授徒自给,闭门著述。著有《射鹰楼诗话》《海天琴思录》《小石渠阁文集》等。故居在宫巷。
昔人谓积钱与子孙,恐子孙不能守;积书与子孙,恐子孙不能读;不如积善于冥冥之中,而默受其报。即不以善恶论,而明善良改过,利物资人,亦吾儒分内之事。若必锱铢较量于修德获报之说,抑末矣。(《林昌彝诗文集》)
点评:
积善图报尚存功利之心,如此修身,终属无益。为子孙积德何如教子孙修身行善,自蓄其德,则终身受用无尽。
毋赌博,毋宿娼,毋吃洋烟,毋交便辟善柔[1]之友,毋虑不足而多取一钱,毋恃有余而多用一钱。(林昌彝《砚𦓯绪录》卷十一)
注释:
[1]便辟善柔:便辟,善于迎合他人。善柔,善以和悦或柔媚的情态诱惑人。语出《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点评:
行此六者,唯在一“慎”字而已。
人须立品,立品则有所不为。余尝有句云:“读书万卷不立品,白日当空无人影。”将乐梁君彣[1]见之曰:“此至言也。”(林昌彝《砚𦓯绪录》卷十二)
注释:
[1]梁彣:字维韬,将乐人。陈寿祺弟子。讲心性之学,实践暗修,人称“月山先生”著有《月山遗书》。
点评:
读书自以立品为首要之务,品行不正,读书再多,亦无用也。
选自《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