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闽都文化》。
如果说三百多年前,福州就开始有本土的“交响乐团”,现在的人们可能难以置信。但这一历史有诗为证。清朝乾隆初年福州举人郑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词》,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交响之夜”人山人海、乐声如潮的盛景——“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词中“十番”正是如今福州著名的国家级非遗——十番音乐。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福州十番的故事。
福州十番音乐可能由龙灯舞的打击乐逐渐发展而来。老百姓在看舞龙表演的同时,渐渐喜欢上配合着舞龙的乐器演奏。于是演奏家们将这种音乐发掘出来,最终形成了独立的、新的艺术形式——十番音乐。起初的乐器只有几件,后来逐渐变为十种。
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后又加进了笙、木鱼等乐器,至今所用乐器有二十余种之多,几乎涵盖了民族乐队的所有乐器。十番音乐的部分乐器十分古老,堪称乐器的活化石,如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我省闽清籍音乐家陈旸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
在传统福州,十番的演奏多在民间传统节日、宗教仪式、婚丧喜庆等场合亮相,深受百姓喜欢。
清乾隆至民国是十番音乐形成、发展、成熟、繁荣的时期。十番由城市传播到四面八方,甚至跨越大洋,在有福州华侨的地方,都可以寻觅到十番的身影,成为海内外福州游子的乡愁所寄。
2006年5月,茶亭十番音乐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3月,连江十番音乐进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对福州城区而言,连江“十番音乐”保持了较好的古乐风格。
今天,十番音乐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以开放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持续健康发展,在扎根民俗文化的沃土中保持着自身文化内涵最为核心的气质品性,不断在福州打造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中绽放属于自己的时代芳华。
本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