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皓月鉴普晴
2025-07-0410-22-2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道光元年(1821)中秋夜,一轮明月辉映建溪上,一艘停泊的船中,传出女婴的第一声啼哭……

  1

  道光二十年(1840)秋的一天,沈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沈家公子葆桢与林家小姐普晴喜结连理。世家姻亲,才子佳人,珠联璧合,在三坊七巷的名门望族中是很普通的。而对这一对璧人来说,更富有传奇色彩:

  一是双喜临门。办婚事的时候,沈葆桢刚获捷报,他参加秋闱,名列经魁之首。

  二是亲上加亲。这对伴侣,是表兄妹。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普晴的姑妈、林则徐的第六个妹妹。

  三是青梅竹马。说是一对新人,其实是“旧相识”。福州城并不大,沈家在宫巷,林则徐母亲的娘家在文儒坊,林则徐家先是在左司营,后迁居文藻山,离三坊七巷都不远,彼此是亲戚加邻居,经常往来。

  四是神仙眷侣。两人早就暗生情愫,互相爱慕。在众多的表兄弟中,年幼的林普晴最欣赏沈家表兄沈葆桢。据《清史稿·列女传》记载:林普晴六七岁时,一次和姑姑等亲戚们在一起,大家议论起亲戚中孩子们的表现。有位大人突然笑问林普晴,你觉得兄弟姐妹们中,谁最棒?林普晴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葆桢表哥最棒,没人能够超过他。”

  林普晴嫁入沈家,夫唱妇随,是沈葆桢的贤内助。沈家在林家亲戚中经济条件是比较差的。林普晴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个聪慧贤淑、知书达理的女孩。在娘家,她从小都不用干家务,也不用煮饭做菜。婚后,从下厨做饭菜开始,忙里忙外,一切家务她都得自己动手做,婆婆林蕙芳很是满意。

  林普晴非常懂事明理。新婚不久,有一天,她偶然在婆婆的梳妆台盒子里看到典当的票据,了解到家里的经济窘况,却能不动声色,处之泰然。《清史·列女传》载:“及归葆桢,贫,董中厨,斥奁佐馐,能得姑欢。”不久,沈葆桢要进京会试,却没有路费,林普晴二话不说,从自己的手上脱下金镯子,送去典当换来盘缠,此后就一直戴着藤镯。

  沈葆桢与林普晴非常恩爱,夫妻感情之好,令人感动。道光二十七年(1847),沈葆桢入翰林,带林普晴到北京居住,生活较为艰苦。她无怨无悔,用心辅佐丈夫读书理事,相敬如宾。后来,沈葆桢在给妻子的信中曾多次检讨,感慨道:“自入蓬门,备尝艰苦,未审何日有以图报,则又感甚愧甚……”“十数年艰苦备尝,日甚一日。愚拙之人,诚知无以为报。”感激又内疚。

  同治十二年(1873),林普晴因积劳多病辞世,沈葆桢非常悲痛,泣血挽之:

  念此生何以酬君,幸死而有知,奉泉下翁姑,依然称意;

  论全福自应先我,顾事犹未了,看床前儿女,怎不伤心。

  2

  三坊七巷有个文儒坊。幼年的林则徐常随母亲住在这里。母亲陈帙是一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交往的朋友多是志高行洁之士。父母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林则徐淡泊、仁爱、勤奋的品格。林则徐从父辈传承的家教又用于教育子女,这种优秀家风在福州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沈葆桢自幼多病,母亲林惠芳就培养他认真刻苦读书,认为“读书以舒其气,气舒则百脉荣”。她担心印得不清的课本会损害眼睛,就自己抄写课本给儿子们读。沈葆桢的父亲沈廷枫更是常用祖辈正直忠厚和读书向上的事例教育孩子。

  林普晴嫁入沈家后,传承祖母的精神,相夫教子,不辞劳苦。白日持家,夜绩女红,以资家用。沈葆桢也非常重视儿孙们的学习,自己教导并请名师到家授课。在家信中常叮嘱他们勤奋学习。

  闽都文脉传承,体现在婚姻择偶方面的,是不看门第看才气。有一天,少年林则徐在朱紫坊郑大漠宅门口避雨,郑大漠曾任河南知县,经和林则徐交谈,慧眼相中,就决定将长女郑淑卿嫁给这个私塾先生的儿子。

  沈葆桢身体较弱,林则徐能够将爱女林普晴嫁给他,也是看好其人品和能力。沈葆桢11岁那年,家境贫寒的父亲就把他带到南京,去找舅舅江宁布政使林则徐。沈葆桢随舅舅一家人,在江南读书、生活了半年时间。林则徐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而林则徐也从中“考察”了沈葆桢。

  3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沈葆桢来说,林普晴就是他背后那个伟大的女人,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的贤内助。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溯到清咸丰六年(1856)六月的江西。那时正值太平军打到闽赣地区,攻城略地,势头强劲。37岁的沈葆桢,深得岳父林则徐的真传,知兵善政,刚从江西九江府转任广信知府。府城所在,就是今天的上饶市。沈葆桢说:“丙辰葆桢摄广信,母命室人曰,桢儿不耐繁剧,汝往佐之。”知子莫如母,非常时期,沈葆桢需要贤内助。婆婆也相信儿媳妇有这个辅佐的能力。

  广信府在江西东北部,下辖上饶、玉山、弋阳、贵溪、铅山、广丰、兴安等七县。当时太平军已攻下南京,乘胜继续扩大战果,打到江西,广信府城成为他们唾手可得之地。

  夫人来助力,沈葆桢吃了定心丸。他致力于招兵买马、扩充守备兵力,以抵御太平军迫在眉睫的进攻。八月初,他去河口筹措军饷和粮草,城里由夫人留守。这时,太平天国的辅王杨辅清从江西吉安越过山谷,初四攻陷了贵溪,初五攻克弋阳,直逼广信。大敌当前,广信守城的士兵却很少。有人劝林普晴逃出危城避难。林普晴处变不惊,一边安抚众人,一边急谋守“空城”之计。她想到了一个人——饶廷选。

  福建陆路提督饶廷选是她父亲的旧部、福州老乡,此时正在广信信江上游不到百里的玉山镇驻防。十万火急,林普晴不等沈葆桢回来,马上写了血书去请救兵:“将军漳江战绩,啧啧人口,里曲妇孺,莫不知海内有饶公矣。此将军以援师得名于天下者也。此间太守,闻吉安失守之信,豫备城守,偕廉侍郎往河口筹饷招募。但为势已迫,招募恐无及。纵仓卒得募而返,驱市人而战之,尤所难也。……太守忠肝铁石,固将军所不吝与同传者也。否则,贺兰之师,千秋同恨,惟将军择利而行之。刺血陈书,愿闻明命。”

  此求救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恳切感人,连免责理由都替饶廷选想到了:从地理上看,如果广信失守,唇亡齿寒,玉山也将危殆。如果饶部驰援,守住广信,玉山亦无忧。饶廷选读罢,感到于公于私都义不容辞,立刻准备发兵。

  八月初六,得知军情危急的沈葆桢赶回广信。初七,收到饶廷选回信,说部队要赶来支援,但因江水太浅,船不能开。林普晴颇为失望,下了以身殉国的决心。初八,当地突然下起大暴雨,江水很快涨上来——可以行船了。初九,饶廷选带领援军乘船直达广信城下。沈葆桢和饶廷选率部血战守城,林普晴组织后勤保障,给将士送粥慰劳。终于,太平军撤走,广信之围得解。饶廷选虽然因为自主驰援,被上级处分,但后又以战功被赐“西林巴图鲁”勇号。战死后,赠太子少保,谥果壮,入祀昭忠祠,在杭州建专祠。又缘守广信之功,在广信建祠。

  守城有功,咸丰十一年(1861),沈葆桢被提拔为江西巡抚。当巡抚,公务更加繁忙,凡是奏章、信札、密件等都由林普晴负责管理。《清史稿·列女传》用“佐”来表扬林普晴:“林佐治官书,一一中条理。”

  林普晴血书求援保广信,被当地军民铭记心中。据资料,此血书曾勒石在广信府衙,现今一些地方还藏有《林夫人血书碑》拓本。2013年秋,我慕名到乡贤沈葆桢后裔在台北的宫巷沈府翰林筵,沈葆桢六世孙沈吕遂及其胞姐沈冬特意领我拜读了吴玉田镌的《林夫人乞援血书稿》碑拓。这感人至深的血书,其浩然正气,与林觉民的《与妻书》,同样惊天地、泣鬼神。

  4

  林普晴逝世后,很多人送了挽联。把林则徐视为恩师的左宗棠,把林普晴的功绩写入挽联:

  家能孝,国能忠,一生大节昭昭,挽狂澜于既倒;

  来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长终。

  清廷也赞扬“夫人一身是胆,临危决策,其功不在诸名将下”。光绪十年(1884)六月,光绪帝下诏:“咸丰六年,贼匪窜扰江西,时沈葆桢为广信知府,赴乡筹饷,其妻林氏,因郡城危急,作书乞援于已故总兵饶廷选,沈葆桢旋即回署,与饶廷选同守郡城。该氏躬亲执爨,以犒将士,用是连战皆捷,郡城得全,实属深明大义。沈林氏着准其附祀沈葆桢广信府城专祠。”

  清代百一居士的《壶天录》说,沈葆桢的“夫人于中秋日病殁,挽联极夥,惟慈溪张鲁生司马一联为冠云:‘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锦绣夫人分伟绩;于中秋生,于中秋逝,天边圆皓月,霓裳仙子证前身。’语皆纪实,贴切不移。”

  张鲁生就是张斯桂,鲁生是他的号,1817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少年时就文采出众。考取秀才后,自己办学馆当老师。当时福州和宁波都是通商五口之一,先领西风。向西方学有所成的张斯桂,被聘为近代中国第一艘轮船“宝顺”轮的船长。他自我护航,打击海匪,时称“海气渐清,海运始通”。1871年,张斯桂被船政大臣沈葆桢聘为幕僚。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廷钦差沈葆桢赴台全权处理此事。张斯桂跟随沈葆桢巡防台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沈葆桢夫人去世,张斯桂特撰此联悼念。

  上联说,林普晴的父亲林则徐和丈夫沈葆桢都是政声卓著的一方主政大员,她是名臣的女儿、妻子。后来有人给帝师陈宝琛的妻子、状元王仁堪的姐姐王眉寿题联“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右”,就是江西,古人对方位的表述有东左西右,东海亦称左海。“佐元戎”,佐是辅佐。元戎,一方首领,指沈葆桢时任江西广信知府。“锦绣夫人”,指冼英冼夫人。冼英是古高凉(今属广东茂名)人,出身土著首领家族,是南梁、陈、隋三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族女将领。冼英嫁给高凉太守冯宝后,倾心尽力辅佐他处理军政大事。当时高州刺史李迁仕要叛变,召冯宝前往州府,想拉他下水。冼夫人知道后,率领送礼队伍,代夫前往。入城后,迅速抢占了城池,使李迁仕的阴谋失败。或因出征高举锦绣将旗,冼夫人被称为锦伞夫人、锦绣夫人。冼夫人能文能武、建功卓著,先后被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谥封为“诚敬夫人”。明清追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张斯桂认为林普晴可与冼英媲美,伟绩堪彪炳史册。

  下联内容与中秋和圆月紧密相扣。林普晴出生时辰比较特别。那是道光元年(1821)八月,37岁的林则徐正看不惯官场的不良风气,接到父亲林宾日病重的消息,就以此为由,辞去浙江杭嘉湖道之职,携妻回乡尽孝。当时其妻正怀孕。八月十五晚上,船行到建瓯建溪上,二女儿诞生。林宾日按照孙女出生时一轮明月、清辉天下的情境,为其取名普晴。而53年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中秋夜里,林普晴因病去世。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定数,来去之际,天边都有一轮皓月迎送。霓裳仙子,是《西游记》中描写的月宫仙娥,张斯桂说她是林普晴的前身。

  神奇的是,那年林普晴广信危城解围,浴火重生的时辰,据沈吕宁、沈丹昆编著的《沈葆桢家书考》记载,也是在中秋之夜。

  人们认为女子的最高境界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守得住寂寞,创得了辉煌”。林普晴都做到了。她的临终遗联更让人感慨万千:“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重结丝罗,莫对生妻谈死妇。汝从严父戒哉,小妮子终当有母。若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贤哉,普晴。伟哉,普晴!

  《福州晚报》(2025年7月4日 A15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