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自振
闽剧有一大批蜚声全国剧坛的传统题材的经典之作。这些剧目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巧的艺术结构,加上昂扬奔放、委婉动人、明快活泼的音乐格调和精练优美的地方语言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有摄人心魄、撼人灵魂的力量,脍炙人口,盛演不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陈贻亮、林飞、林舒谦、邓超尘为代表的一大批剧作家在继承丰厚的闽剧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作、整理了一批优秀闽剧,如《炼印》《荔枝换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等。《珍珠塔》《孟丽君》等还被拍成戏曲电视片,发行海内外。现将较有代表性的10个传统剧目作一钩沉考证,以显现闽剧经典之一斑。
《紫玉钗》
《紫玉钗》取材于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作者一说郭柏荫,一说蒲三善,一说邱琴舫,还有疑为明末曹学佺所作。剧本写陇西才子李益流寓长安,与霍王庶女霍小玉相恋,结为夫妇。后李益往东都洛阳探亲,另娶望门卢氏之女。霍小玉思念成疾,积蓄耗尽,不得已遣婢女浣纱典当信物紫玉钗。义士黄衫客得悉此情,仗义将李益挟持到霍寓。时霍小玉已病笃,见李哭诉其负心,气绝身亡。该剧于清光绪二年(1876)由福州儒林班首演。1917年,15岁的郑奕奏因扮霍小玉一角而闻名海内。传本有两种:一为光绪二年(1876)福州集成堂本及光绪三十年(1904)福州九庆堂本;一为1926年林步瀛参照福州评话本及折子戏唱词改编的全本戏,由闽班旧赛乐演出。1957年,陈启肃据福州九庆堂本,参照明人汤显祖传奇《紫钗记》重新改写成12场全本大戏,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赴北京演出。同年,郑奕奏应邀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雅加达、梭罗等地为当地华侨业余闽剧团教授《紫玉钗》剧目。
《梅玉配》
该剧系林舒谦根据晋响亭口述本整理改编。剧本写书生许金梅赴京应试,住王九妈店中,在游慈航寺时,遇礼部侍郎苏元青之妹苏贞玉,贞玉生爱慕之情而金梅避之。苏贞玉未见面的夫婿周炎在寺中欲调戏贞玉,后双方方知是未婚夫妇,贞玉极为悲愤而周炎尴尬离开。贞玉在寺中遗下一帕为许金梅拾去。金梅拜王九妈为谊娘,托为先容,要亲来拜见。贞玉因对金梅有好感便一口答应。周炎回家求其父母到苏家邀元青来,决定日内迎娶,恰许金梅在贞玉闺房无法下楼,只好躲入橱中。贞玉之嫂沈红芳知晓内情,亦厌恶周炎行为不端,遂设计成全(金)梅、(贞)玉婚配。
郑奕奏于1918年16岁时曾上演师父传授的《梅玉配》,饰苏贞玉一角,做工细腻,唱腔优美,风靡一时。1958年,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首演该剧整理本,次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梅玉配》剧本,后福建电视台拍摄了电视片。
《荔枝换绛桃》
此剧系由福州民间故事改编。20世纪20年代,闽剧曾有《火里鸳鸯》一剧,即“荔枝换绛桃”的故事,惜无传本,演出情况亦无从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作家陈明锵、林飞合作,参考民间传说及清代小说《闽都别记》有关章节重新编写。剧本写五代后唐时福州书生艾敬郎与邻女冷霜婵相爱,用荔枝与绛桃互赠,交换爱慕之情。结果冷霜婵被闽王掠入宫中,艾敬郎冒死闯宫。二人被锁入柴塔后,双双跃入火中化作一对鸳鸯腾空而去。1953年,该剧由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演出。次年,又由福建省闽剧代表队赴沪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荣获演出奖。《荔枝换绛桃》是民间理念型的优秀剧目,整出戏让观众在鲜活的人物与特定的民情风俗中产生强烈共鸣,受到福州方言区人民的热烈欢迎。该剧曾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三种版本。
《陈若霖斩皇子》
京剧、秦腔传统剧目有《秦香莲》《铡美案》,闽剧中则有《陈若霖斩皇子》。一为铡驸马,一为斩皇子,可谓异曲同工。该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及福州评话《诸威》,最早由三合响班搬上舞台。1945年,剧作家林飞根据老艺人刘德玉、陈金官口述整理改编,由福州市复兴闽剧社首演。剧本写清朝宰相李雅之女李雪娇被皇子鸿杵诏召入宫后被逼自尽,鸿杵沉其尸于龙泉古井之内。刑部尚书、福州人陈若霖接此案后,几经周折,定计掘井见尸,遂案情大白。陈若霖不顾皇帝和皇后的百般阻挠,最后将皇子鸿杵问斩,全剧在大快人心的气氛中结束。1958年该剧应邀赴京为公安系统厅、局长会议作专场演出,受到罗瑞卿、张鼎丞的称赞,并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举《陈若霖斩皇子》一剧为例,鼓励公安人员要大公无私勇于判案。剧本于1955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印成单行本发行。1979年,该剧经再次修改,作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恢复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可见所受到的欢迎。
《渔船花烛》
《渔船花烛》又名《倚门郎》,为闽剧传统剧目。20世纪40年代,根据闽剧老艺人黄荫雾、林桢藩等口述幕表戏,由林飞重新整理改编,福州市复兴闽剧社上演。剧本写某朝权臣魏尚书庆寿时,挥毫出上联:“由天由命不由人。”其女魏玉珍游园偶见,改为“由人由事不由天”。魏尚书大怒,迫女下嫁给“上无片瓦,下无地基”的青年渔郎王俊。身落孤舟的魏玉珍见王俊为人真诚,在隔舟渔民的帮助下,终于在船上完成了洞房花烛夜。此剧于1954年根据原本紧缩场次加工整理,由闽侯专区闽剧团参加福建省戏曲观摩演出。同年改由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排演,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该剧本收入《华东区戏曲会演剧目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中国唱片社灌制选段唱片全国发行。
《贻顺哥烛蒂》
邓超尘根据民间故事编写的闽剧,故事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福州台江码头。剧本写丝线店老板马贻顺为人吝啬贪婪,中年未娶,见美貌妇人春香的丈夫陈春生航海罹难,乃趁其危急,放高利贷谋娶。春香违心,约定若春生生还仍归陈家,马贻顺应允,并替病故的陈父当孝男,遂与能写会算的春香结成夫妇。10年后,被卖到南洋当“猪仔”的春生返回故里,知春香改嫁原委,甚感妻贤,愿向马贻顺赎回前妻。马贻顺悔约,反控告于海防公府。福州府尹王绍兰的夫人同情春香,遂以马贻顺吝啬成性的短处设计制服他而智断此案。马贻顺终因贪婪成性,重财轻妻,痛失内助,最后仅得一截烛蒂(烛头)。剧本由福州四赛乐闽剧团首演,名丑林务夏饰马贻顺。1962年,老舍、曹禺、田汉、阳翰笙、张庚等戏剧家专门来福州观看《贻顺哥烛蒂》。老舍先生即兴赋诗曰:“十年尚忆《钗头风》,今日欣看烛蒂哥。宜喜宜悲情更切,轻愁微笑漾春波。”1982年由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再度演出,并被搬上屏幕。该剧于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深受欢迎。
《炼印》
原名《双巡按》《双按院》,系三合响戏班剧目,后失传。20世纪50年代初福清和平闽剧团老艺人余红惠、赵时昌进行口述改编内部演出,后由闽侯专区创作人员陈人豪、方振荣、黄迪瑞及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林舒谦根据口述本,分别作文字整理加工。剧本共10场,写某朝刑部差役杨传、李亿因不满官场黑暗,顶撞上司被革职归田。返乡途中,得悉民冤,遂假装巡按赴任办案,民冤得辩。真巡按到任后,双方当堂炼印以辨真假。杨传、李乙乃定计巧换金印,借微服察访为名从容离去。1954年,由名丑林务夏与其师兄林赶山、唐秀山联袂演出的《炼印》,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奖、导演奖和演员一等奖。第二年,《炼印》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该剧剧本由北京《剧本》月刊发表,上海文艺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单行本。
《夫人城》
林亨仁于1957年据有关史料编剧。剧本写晋末氐人进攻襄阳城,守将朱序寡不敌众,中计被擒。其母韩夫人代子率军守城,苻丕押朱序在城下迫韩夫人投降,韩夫人大义凛然,严词拒绝,并遣孙女往取救兵。半年援兵不至,韩夫人锄奸誓师,浴血奋战,适援兵到,遂大破苻丕之兵。百姓感念韩夫人,遂名襄阳为“夫人城”。全剧共分《拒降驱使》《受诱通敌》《中计被擒》《掌苻歼敌》《城下胁降》《筑城退敌》《赐剑催兵》《诛奸誓师》《破敌保城》等九场。此剧1957年由福州三赛乐闽剧团首演,1958年改由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上演。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晋京演出,周恩来、朱德、张鼎丞等曾出席观看。剧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唱片社灌制选段唱片发行。
《六离门》
《六离门》是一出新编历史剧,剧作家从体现民俗理念的小道具“六离门”中提炼出的一个讴歌民族气节的大主题。“六离门”是福州、泉州一带民房大门外的六扇矮门,据传系明末重臣洪承畴(福建南安人)之母所创。1958年林舒谦以此为素材创作小戏《洪母》,写洪承畴降清后回闽省亲,洪母制“六离门”,以示六亲不认、众叛亲离之意,拒洪承畴于门外,并举火自焚,与子决绝。该剧由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演出,上演后经多次修改,更名《六离门》。清初孔尚任名作《桃花扇》从一把染血的诗扇演绎了南明灭亡的历史,《六离门》则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六扇矮门中讲述做人的气节忠义。1959年,闽剧晋京献礼建国10周年,周恩来亲点《六离门》和《钗头风》等三出闽剧的折子戏,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演出。该剧由北京《剧本》月刊发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由中国京剧院移植演出,更名《洪母骂畴》。
《双玉蝉》
邓超尘整理改编的闽剧传统剧目《双玉蝉》,是与莆仙戏著名剧作家陈仁鉴的《团圆之后》相媲美的著名悲剧。剧本写浙江学究曹观澜因感路人沈东川的救命之恩,酒后将女儿曹芳儿许配其子,以玉蝉为聘。半年后沈东川病故,遗嘱将襁褓中的儿子沈梦霞送曹家抚养,曹观澜发现大错铸成,后悔身亡。曹芳儿几度抗争欲解除婚约,终为族规不许,被迫抚养夫婿,并以姐弟相称。后避乱世住吕翰林府中,时已18岁的沈梦霞与吕女碧芸互相爱慕,私订终身。沈梦霞得中状元,请旨与吕碧芸完婚,又感恩姐曹芳儿终身不嫁,乃请旨褒扬,皇帝赐“义媲女须”金匾。曹芳儿面对皇匾,悲愤交集,在倾吐真情后,呕血死于沈梦霞怀中。剧中皇帝所赐“义媲女须”典出《楚辞》,谓女须是屈原的胞姐,为培养幼弟出仕而终身不嫁。闽剧《双玉蝉》演出后不久,即由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地方剧种相继移植搬演。1959年,上海皇凤甬剧团也搬演了《双玉蝉》,至今仍是江、浙一带越剧的保留剧目。
《福州晚报》(2025年7月10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