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溯源|相思岭地名的由来
2025-07-1403-58-40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少木森

  在福州闽侯与福清交界处,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岭——相思岭。这里有一条古驿道,宽处达2.5米,最小处仅1米。它时而蜿蜒起伏,时而缓行平坦,行走其间,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骏马疾驰的“嗒嗒”蹄声。在古代,这里是闽南一带的官宦、商人、士子进入福州的必经之路。

  这个地方,唐代叫尚书岭,宋到明时期称常思岭,清朝更名为相思岭,叫法延续至今。这个地名几经变迁,愈发温润,愈发扣人心弦。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相思岭地名的每一次变化都像是一段故事的开始,又像是一段历史的终结。

  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相关记载,唐代,它名为尚书岭,这一名称源于南侧山麓村庄中曾走出的一位尚书老爷。在古代耕读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是许多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尚书老爷的出现,不仅让整个村落蓬荜生辉,也让所处的山岭染上了一层光辉。明代福建著名方志学家王应山的《闽都记》虽未明确记载尚书岭,但从其对常思岭“在方岳里,界闽、福清二县,高数千仞,袤二三里”的描述中,我们可窥见此地的重要地理位置。选此岭来命名为尚书岭,以铭记家族荣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仕宦成就的尊崇,也体现出地方以名人而自豪并将其作为地域标识的文化传统。198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清纪略》就依此文化逻辑,记述了相思岭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与唐朝尚书岭的关系。那时候的尚书岭,或许是学子们向往的方向,是他们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象征;又或许是商人眼中的风水宝地,寄托着他们对财富和仕途的双重期望。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体现着人们对功成名就的向往与追求。

  到了宋朝及至明朝时期,尚书岭改称常思岭。清代尚干里人林履端《尚干乡土志》中记载“尚书岭(即常思岭),为宋蔡端明种松达兴泉处,与福清分界”。这里提到了常思岭在古时候被称为尚书岭,且指出它是宋代蔡襄(蔡端明)种松通往兴化与泉州之处。虽说这史料中对此次地名变更的缘由记载模糊,但“常思”二字已经取代了人们对此绵绵山岭的观感。当我们站在这条古驿道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一份份难以言说的情感。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此地是闽南一带进入福州的必经之路。游子们背负着行囊,告别家乡,踏上这条未知的旅途,心中满是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而家中的亲人,倚门而望,盼着远行的人儿早日归来。“常思”二字,或许正是这些情感的凝聚,它是游子对故乡的常思,是家人对远行亲人的期盼,是爱人之间的相思。这些情感在这条道路上汇聚、沉淀,如同陈年的美酒,越酿越香,使得“常思”成为一种地域情感符号融入岭名之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之所,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欢笑与泪水。明代嘉靖朝进士王世懋于雨中过常思岭,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策马千山欲暮时,湿云如罩雨如丝。无端更上常思岭,何地令人不可思。”王应山也在《度常思岭》中写道:“盘盘磴道景初斜,林外飘摇雨是花。众说旅游喜新霁,我行景日已思家。”这些诗句,读之,让人柔肠百转,“常思”绵绵,意态悠悠。

  清朝,常思岭正式更名为相思岭并沿用至今。清康熙年间曾以《采硫日记》记载在台湾经历和见闻而闻名的文化人郁永河,就写下一首诗《度相思岭》:“闽中七载作劳人,六染相思岭上尘。独有苍苍双鬓色,经过一度一回新。”此诗最突出的文化意义,就是告诉人们在康熙年间此岭已经叫作“相思岭”了。那么,它为什么叫“相思岭”呢?这又得回到县志《福清纪略》来考察。此书记载着这样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相传,尚书岭上曾住着相依为命的母女,以卖糯米汤圆为生。寒冬一日,女儿翠姑在屋后柴堆发现了昏死的书生王安,母女将其救醒。此后两个多月,王安与翠姑朝夕相处,渐生情愫并定下终身。王安进京赶考,约定归来便成婚,可此后却音信全无。母女俩从差役处得知王安被招为驸马,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病逝,翠姑却坚信王安不会负心,苦苦等待十年,直至病瘫在床。直到一日傍晚,昏迷中的翠姑听到王安呼唤,才知他殿试后因拒绝驸马之位被贬边蒙劳役十年。可就在这重逢之时,翠姑含笑离世。王安将她葬在自己当年昏死之地,终身未娶,老死在岭上。从此,这山岭便叫作相思岭了。这个故事,如同一幅凄美的画卷,在人们的心中徐徐展开。它让相思岭的名字饱含着对忠贞爱情的歌颂与向往,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爱情圣地象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从未改变。翠姑和王安的故事,让相思岭有了温度,有了灵魂,它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

  除了这个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关于相思岭还有其他传说版本。一说原名“相似岭”,因闽南才子进京赶考,在岭上汤圆店被女子美色吸引提亲,却因对不出女子父亲出的上联“相似岭上日日冬节”,羞愧撞死,死后化为会说话的鸟儿重复上联。三年后,另一才子对出下联“金銮殿中夜夜元宵”,鸟儿消失,人们便将“相似岭”改为“相思岭”。这个传说从文人的才情与情感角度,为相思岭增添了文化韵味与传奇色彩。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对才情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它如同一条纽带,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另一种说法与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有关。出自《榕城考古略》记载,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叶向高之子叶成学自京城返故里福清途中,路死此岭。叶向高常常思念早逝的儿子,地方官吏为宽慰他,将县界移到尚书岭,并取名“常思岭”,又因福州话中“常思”与“相思”同音,渐渐就被传为“相思岭”。叶向高的墓就建在离相思岭东面不远的小山上,似乎也在无言诉说着这份跨越生死的思念。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最深厚的情感,叶向高对儿子的思念,让相思岭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内涵。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亲情都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

  从尚书岭到常思岭,再到相思岭,每一次地名的转变,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重塑。相思岭不仅是一条连接地域的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它体现着从家族荣耀、仕途梦想,到爱情忠贞、亲情思念等丰富的情感与价值观念。站在相思岭上,望着远处的山峦和蜿蜒的古驿道,我们仿佛能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走了岁月,却留下了这些动人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闽侯乃至福建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着后人不断探寻它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底蕴。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忘记了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走一走相思岭,或许能够听到它为我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这一切。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的情感与梦想。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或者在忙忙碌碌中终于有点闲暇时,不妨来到相思岭,感受一下这里的宁静与厚重,给自己充个电,从那些古老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重新找回前行的勇气和信心。因为,在相思岭的每一块石板上,每一片树叶间,都藏着岁月的痕迹和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它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福州晚报》(2025年7月14日 A07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