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消防指挥中心值班人员查看三坊七巷情况。
暑期来临,福州三坊七巷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内游人如织。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历经400多年风雨,于去年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漫步古厝,可以感受古朴的木构件正诉说着“最小干预”的修复智慧——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连一颗铆钉都严格遵循古法。
沈葆桢故居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通面阔36米、进深79米,由主落、西侧落、边落三跨越组成,主落和侧落分别有四进,边落共三进,是福州保存最完好的官式民居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厝混合了明清以及民国的建筑风格,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按原状修复,既要保留各个年代的建筑痕迹,又要保持古厝本身朴实的风格。”福州市文物局文物专家邱守廉说。
沈葆桢故居的修缮,是福州市近年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缩影。三坊七巷中越来越多的名人故居被列入修缮范围,如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故居、林则徐母家陈季良故居等。
曾经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里一度岌岌可危,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保护下,才避免了被拆迁的命运。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坊巷,再次嘱托:“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三坊七巷街区整体品质提升。”福州市相关负责人说。福州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三坊七巷街区保护修复坚持“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原则,注重谋篇布局,专家全程指导,编制保护规划,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城市文脉、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途径。目前,已累计完成修复超300处,完工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完整保留了鱼骨状街巷格局。
在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三坊七巷不仅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注重通过创新性方式,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功能拓展,使其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坊七巷将名人故居、历史古厝打造成文化展示窗口,让历史街区融入现代文明与经济发展。比如,深挖文化内涵,以“地域+传统+记忆+民居”模式,引入具有闽都文化元素和福州特色的公益性博物馆、文化场馆,让闽都文化在坊巷中延续;依托名人故居,如严复故居、冰心·林觉民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古厝,打造名人文化展示馆,对公众开放,展现福州名人史迹和社会成就;提升街区业态品质,将古建筑活化形成汇聚明贤文化纪念、民俗文化展示、传统商业经济、网红新兴业态及公共配套服务等多功能利用模式,让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以新的姿态融入今天的生活。
古厝保护利用,并非局限于静态展示。三坊七巷十分注重活态利用,如以展示闽都特色文化为着力点,在水榭戏台、小黄楼等引入闽剧、评话、伬唱等地方戏曲场景式、沉浸式常态化演出,彰显文保院落的活力。同时,依托街区内29处重点文保院落,打造集演出、研学、展览展示、文创开发为一体的戏曲主题综合文旅示范项目和三坊七巷特色研学品牌,先后推出红色研学党史主题课程、三坊七巷小小讲解员、古厝小小护卫队、古厝春晓·风展红旗等系列研学课程。还利用整个街区古建筑打造了“山海福厝”国潮生活馆、科技沉浸式互动快闪项目等,以国潮、科技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三坊七巷还注重非遗活态传承,吸引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寿山石刻、油纸伞、裱褙、糖画、鱼丸、肉燕等福州非遗业态入驻古厝,并以还原历史风俗为重点,结合福州的每个民俗节日,开展中秋摆塔、闽剧、评话等闽都特色民俗活动,实现非遗文化活动常态化。
通过古厝保护、活态利用、文化传承组合拳,三坊七巷以“古厝+文旅”模式,持续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整合资源、串珠成线推出名人故里、闽台渊源、闽商文化等精品主题旅游线路,精心打造“寻梦闽都”“大宴水榭”沉浸式演艺、“名城少年”研学、“古厝好礼”文创等文旅拳头产品,策划形成“我们的节日”坊巷节庆系列常态化文化活动等。
“在商业业态升级上,我们引入福州传统老字号、特色商业、文化休闲等优质业态,导入成熟品牌,商业类非遗、重点项目及中华老字号企业共计25个,包含国家级非遗6个、省级非遗6个。”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介绍说。
2022年1月,三坊七巷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3年2月,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内旅游推广活动旅游热度榜单——“城市好街”;同年11月,入选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截至2024年,三坊七巷已连续10年接待游客破千万人次,并呈现上升趋势。
(记者 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