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守强
在福州晋安区岳峰镇,有一条朝天桥路,附近还曾经有一个“朝天桥”公交站。但是这座桥早已消失了,如今只剩下了地名。朝天桥原本在福州康山东北角(原福州锅炉厂后面),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古桥。它曾经是福州市区比较罕见的古代风雨桥。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这座桥的故事。
有桥无河 与众不同
福州古代曾经有七座城门。古时候的福州水网密布,故城门外的路上一般都有一些比较出名的桥梁,比如南门外的小桥、洗马桥;水部门外的象桥、高桥;东门外的晋安桥、朝天桥,等等。这些桥梁大部分都架设在河道上,而朝天桥却与众不同——它位于福州城东门外一条主干道经过的溪涧之上。
旧时,朝天桥是人们出东城门后,通往东山、横屿、恩顶、鳝溪、鼓岭、北岭以及更远的连江等地必经的一座桥梁。因此,古时候,各朝府志中的桥梁部分有不少关于它的记载。福州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此桥的记载,但目前还不知道它始建于何年何月。
明正德年间《福州府志》中记载:“朝天桥,上有亭。”
清乾隆年间《福州府志》中记载,康山脚下东北侧曾经有三座贞节牌坊,就建在朝天桥旁边。这三座牌坊分别是“一为乾隆年镶白旗顾继盛妻金氏立”“一为乾隆年正白旗金世耀妻夏氏立”“一为乾隆年张天坤妻李氏立”。这三座贞节牌坊“三并朝天桥边”。由此可见,此桥当时在福州十分知名。
《闽都记》中也有关于此桥的记载:“朝天桥在易俗里,跨涧为桥。有亭一,奉观世音。”“东出行春门,为乐游桥、迎春亭、朝天桥……”
《闽县乡土志》中记载:“朝天桥在马崎下,架石于平地,谓之桥。……上祀三皇五帝,有庙焉。庙前峙一铁鼎。”
《榕城考古略》中记载:“朝天桥,跨涧为桥,有亭祀观音。”
福州还有一首古诗,可能也与朝天桥有关:“忆昔群仙观玉京,虹桥曾听步虚声。天香晓度云间佩,月夜时闻鹤上笙。甃石凝烟瑶草绿,曲栏垂柳碧波晴。幽人卜筑依灵境,为爱青山一带横。”
桥上有亭 成为庵堂
朝天桥是一座风雨桥,桥上有亭,亭子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
后来,福州有了一条从东门通往鼓岭脚下的公路。这条路经过康山东北角附近。我记得,朝天桥就紧挨着公路,在路的北侧。
这条公路通车后,溪涧被填平了,朝天桥就失去了桥梁的功能。此后,人们把桥围起来,作为宗教场所使用。渐渐地,朝天桥成为了一座庵堂。这庵堂是一座翘檐的房屋,屋里有一排东西走向的美人靠栏杆。美人靠栏杆下面有一个拱形桥洞。美人靠东侧上方挂着红灯笼。
随着时代变迁,朝天桥周围建起了几个工厂:福州锅炉厂、锻压厂、翻砂厂。朝天桥最初的模样早已被人们遗忘了。当时,工厂里有不少工人师傅提起朝天桥这个地名,总会问:“朝天桥,桥在哪里?河在哪里?”许多人不明白,朝天桥这个地方,明明处在山坡上,附近没有河,为什么叫朝天桥?当时,附近工厂的工人、居民们每天在朝天桥的桥墩边来来往往,却不识这座桥的真面目,还以为这里只有一座庵堂。
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朝天桥的长度还有20多米,还存留着一个条石砌成的拱门状桥洞,宽约1.5米,高(至穹顶处)约2.5米。
在21世纪初,因为城市建设,朝天桥彻底消失了,如今难觅它的遗迹,只留下了一个地名。
《福州晚报》(2025年7月22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