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兆浩
自宋代以来,有不少历史名人到访过福州罗源,如陆游、朱熹、戚继光等。他们都留下了对罗源的歌咏,不过大多只是对一景一物的描写。这里要说的是外来客旅对罗源总印象的篇什。
(一)
明代后期闽派诗坛的代表人物谢肇淛是长乐人。他一生游历过川、陕、两湖、两广、江、浙等地的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他的足迹进入罗源,便写了《罗源道中》,诗云:
春色树云繁,涛声万壑喧。
城围山作县,屋倚石为门。
远涧当桥断,斜阳碍岭昏。
孤猿与客雁,无处不销魂。
这首诗反映的是诗人前往罗源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春天的罗源,春树繁茂,春水丰沛。这首诗的颔联写出了罗源城的神韵:四面环山(出海口处远不可见),有着典型的山县景象;以石为门,看似夸张,确是写实。倚山而筑的村落不就是这样吗?由于诗人是从平原地区来的,因而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桥断,诗人才有“远涧难渡”之叹;又因为山高,诗人感觉斜阳将早早坠落。此诗的最后提到了猿声凄凄、雁声戛戛,所以综合来看,诗人的内心是伤感的。
(二)
明代吴文华,连江人,官拜南京工部尚书,他也有《罗源道中》一诗:
千树萦回古道长,和我习习正青阳。
入眸嫩绿山回饶,拂面轻红野送香。
具食频甘芹蕨味,幽期多在水云乡。
遐方胜事堪谁话,独把新诗话草堂。
诗人在树木扶疏的福温古道上迤逦而行,正当春天,和风送暖。道途所见,一是绿饶,二是红香。绿肥红艳,使人格外惬意。他可能是要拜访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是隐者,所以诗歌的颈联转而提到了芹菜蕨菜。诗人大快朵颐,顿时生起了隐居的念头。罗源和连江算是邻县,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步行也要一整天的时间,所以诗歌中出现了“遐方”一词。能安居云水乡之草堂,不亦美乎,不亦乐乎?
同样是在春天,同样是前往罗源的道中,谢肇淛把这段旅程写得险峻而凄清,而吴文华则写出了兴致勃勃之意。可见,风景都是人之臆造,融情入景,思与境谐,万象皆是主观使然。这是所有诗歌共同的特色。
(三)
还是在明代,佥事任克齐初到罗源城,便有了《罗源道中遣兴》一诗:
叠岭重峦去路赊,剑峰当道石槎丫。
山桃雨霁红犹湿,林木春深绿渐加。
涧水作奴舂野碓,竹根引水过邻家。
逢人若问频年计,笑指黄金十里花。
这位诗人与许多初次到访罗源的人一样:来到这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峦叠嶂、怪石嶙峋的景致。随后,诗人被春雨过后山林果木的“绿肥红瘦”所吸引。诗歌的颈联写出了山区特有的风貌:水舂磨,竹引水。诗人还把涧水比作佣奴,十分有趣。诗人笔下的罗源,充满了山县特色。只可惜,如今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村居景象了。诗歌的最后,有问有答,似答非答。这与王维的“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的是同一种笔法。诗中的“黄金十里花”是何花?其实就是黄橙橙的油菜花呀!
春天的意象,春天的音符,春天的气息,春天的笑靥……都在这首诗里了。
(四)
傅汝舟,明代侯官人,曾遍游桂、湘、鄂、齐、鲁等地。他写的《游罗源》是这样的:
贴贴驯家鸰,引我入山郭。
群峰俨狮虎,乍对欲相攫。
金钟无时鸣,铁幛不可凿。
烟氛日迷濛,山海物交错。
虽然庐井稀,俗尚亦不恶。
老翁偶相见,邀入把酒酌。
一笑谢老翁,莫言礼数薄。
这首诗不同于前面三首七律诗,它是古体诗,有十四句,分作两层。
其中,第一层(第一句到第十句)写路途所见,似乎显得森然可怖。诗人善于用山名发挥想象力——金钟山,如金钟不时鸣叫;铁幛山,铁幛如铁坚硬。这是诗人将要到达罗源城关的境况——因为如果再走远些,就不能俯瞰城关的房屋建筑了。
诗中的“庐井稀(疏)”是一抑,而“俗尚亦不恶(风俗不恶)”是一扬。接下来,诗人写到了罗源人的好客——当地人对陌生人都能如此热情,这难道不是风俗醇厚的表现吗?
同样是写初访罗源的经历,谢肇淛的《罗源道中》是羁旅之诗,吴文华的《罗源道中》是隐逸之篇,而傅汝舟的这篇《游罗源》是君礼仪之作。同样写罗源之行,由于诗人的心境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因而他们对罗源的初印象也各异。正如法国作家布封说的:“风格就是人本身。”信然!
(五)
我们再欣赏一下清代女诗人成静兰的作品《寄侄》:
艰辛历尽暂时安,万里相从侍伯鸾。
官舍环山朝雾重,女墙临海夜潮寒。
才疏事简亲操易,德薄民蛮佐化难。
若问罗源近消息,新诗寄与阿咸看。
成静兰是清代嘉庆年间罗源知县崔述的结发妻子,河北人。
崔述,河北大名(今魏县)人,清乾嘉年间我国著名的考据学家。清嘉庆元年(1796)至嘉庆四年四月任罗源知县三年多,后调往闽西的长汀任知县一年,又回调罗源任知县。
崔述在福建任职期间,其妻成静兰一直随侍在侧。北人南任,导致水土不服,加上当时罗源还是典型的贫困县,文化也比中原落后,而且吏治腐败,所以他们夫妻很不适应当地的官场生活。这些在成静兰的《寄侄》一诗中都能体现出来。
这首七律诗可能是在他们夫妻来罗源后不久就写的,从诗的首联可以看出来。诗的颔联对罗源城的地理和气候状况写得特别真切:官舍在凤山之麓,当然“环山”,炎方多雾,气候潮湿。当时的罗源城,涨潮时,有时候潮水会一直漫到城内的溪尾路,所以城墙临海。诗的颈联提到了崔述理政之事,用了“才疏”“德薄”这两个词。当时,崔述到任不久就遇到两桩案件,而且遭遇了当地一些刁滑的恶棍。成静兰将这些情况写进诗歌,寄给了自己的侄儿。
成静兰的另一首诗《苦雨》也写出了她在罗源生活的心境:
一自入春来,十日九阴雨。
幸有一日晴,朝雾直到午。
阴气袭衣裾,湿潮浸肺腑。
我本河北民,何能堪此苦。
君子久欲归,宦橐乏资斧。
凄凄何时已,廉吏可为否?
这首诗详实地记述了春季罗源阴雨绵绵、晴日雾气不散的景象。习惯于北方生活的成静兰很不适应这样的气候,所以叫苦连天。而且,她的丈夫崔述是一介贞廉之官,厌于宦情,也十分思念家乡。成静兰在诗中表达出了强烈的情感,代夫言志。因而我认为,这是一首典型的“有我之境”的作品。
《福州晚报》(2025年7月22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