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闽商发祥地,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美誉。漫步其间,会馆、别墅、宗祠、寺庙等古建,犹如散落的珍珠,串联起跨越时空的闽商记忆。其中,曾氏祠堂是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于1988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缮、活化为“苍霞人家”生活馆。
派衍南丰 支分长乐
位于下杭路196号的曾氏祠堂,为长乐感恩曾氏宗祠的支祠,是清末福州第一大纸行——曾长兴土纸行的老板曾文乾所建的家祠,亦称家庙。
感恩村隶属于福州市长乐区中南部的古槐镇,风景秀美,为长乐曾姓人口最多的聚居地。感恩曾氏渊源深远,《感恩曾氏旧谱》序:“吾曾氏自圣门而下代有传人,由鲁而豫,而固始,而南丰,而闽之福漳泉,迁徙亦靡定,由福州而长乐……”追古溯源,曾氏为夏禹后裔,尊宗圣曾参为开派始祖。感恩曾氏祖籍江西南丰。南丰曾氏耕读传家,为当地望族。有人统计过,两宋期间南丰曾氏一族中进士者55人,中举人者41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世称“南丰先生”,便是曾子四十三世裔孙。
据《感恩曾氏族谱》记载,唐懿宗时,曾子三十八世裔孙曾言被授宣议郎、翰林院医愈,后随王审知入闽,定居三山,逝后葬于福州灵源。如今,福州台江区下杭路、仓山区祥坂村、晋安区鹤林村等处的曾氏聚居地,皆由长乐感恩曾氏回迁繁衍而成。平潭、闽清、福清、连江等地,台湾地区,甚至美国等海外多地,都有长乐感恩籍曾氏后人的足迹。
苦心经营 纸行称雄
清同治八年(1869)九月廿九日寅时,曾文乾出生于长乐感恩村,族谱名尊椿,字珊柯,为曾子七十世裔孙。其祖父系石匠出身,后转做“毛边纸”生意。清末,曾文乾随父迁福州,在上下杭开设纸行。
彼时的上下杭是福州商业核心,闽江水运便利,新潮与传统、东西方商业文明在此交汇。“五口通商”后,曾文乾父亲与黄姓商人合办“长兴懋”土纸行,规模较小,主营海纸,靠抽取佣金盈利。后黄家将纸行转让,“长兴懋”更名“曾长兴”。
曾文乾接手后,展现出非凡的经商天赋。他创新运营模式,主动收购海纸,在白料纸旺季前,往闽西、闽北采购优质毛边纸,印上“宽裕成”牌号远销天津、上海、台湾及海外越南等地。同时,通过经纪人掌握市场产销信息,巧妙把握买卖时机。他还从与船主合营货运起步,后添置“山东船”自运,并拓展业务,经营香菇、笋干等土特产。在他的经营下,曾长兴溪纸行飞速发展,鼎盛时营业额占福州纸业市场70%,成为行业翘楚。
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家族的日益壮大,曾文乾开始广置产业,在福州市郊鼓山拥有100多亩田产,在潭尾街、仓前山等繁华商业区有20多处房产,在苍霞洲还建有一座大仓库。
克迪前光 崇祖敬宗
1917年,时任福州市总商会总理的曾文乾,选址南台一保潭尾街(即今下杭路)兴建曾氏支祠,坐北朝南,前至潭尾街,后至靛街,有风火墙分界,含库屋、花厅、过街店库屋等合计墙屋七进,规模宏伟。
1924年,曾文乾立预嘱书,着令房产由子孙世世保管,不得盗卖;家庙店库祀产收入每年部分上交长乐感恩曾氏宗祠,作为族学经费。预嘱书分勒两石为证,一立于感恩村宗祠,一立于家庙(即今下杭路支祠),并呈法院存案。
如今,下杭路的曾氏祠堂仅剩下一进改造的广场和二进正座,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临街的古墙上嵌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氏祠堂”的标识,为台江区人民政府于1991年10月所立。
首进原为临街商行,现改造为外广场,一边建木构长廊,长廊两旁设美人靠。外广场主要供居民休闲娱乐,并结合重大节庆举办各类惠民文艺演出等。
二进为祠堂正座,室内面积约400平方米,依次有门厅、回廊、天井和祠厅。其正门门楣有“南丰衍派”石匾,隶书字样,古朴典雅,以此纪念曾在福州当过知州的曾巩,彰显家族的文化传承与荣耀;两侧耳门有“出孝”“入悌”的楷书石匾,体现儒家孝悌的道德准则。室内以长石条铺地,规整大气。门厅宽敞,两侧回廊环绕天井。由天井望去,高高的马鞍墙与屋檐映衬着蔚蓝天空,勾勒出独特的轮廓,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佳话。
祠厅为主体建筑,面宽约十几米,进深七柱,高约十米,穿斗式木构架。大木架横梁跨度大,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石柱楹联是其中一大特色。整个祠堂共有十几副楹联,分别雕刻在或圆或方的青石柱子上,一柱到顶,蔚为壮观。楹联文字篆、楷、行书兼备,阴刻鎏金,显得华贵凝重。楹联内容丰富,有的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追思,有的则是对子孙的教诲和期望,如“派衍南丰百代文章传世业;支分长乐千秋俎豆报宗功”,点明家族渊源与文化传承;“何以答祖德宗功追远慎终毋忘彝训;所愿为顺孙孝子立身行道克迪前光”,呼吁子孙要铭记祖训、践行美德。
祠堂整体布局方正严谨、庄严肃穆,又独具美感:风火墙不但具备防火功能,且造型错落有致;穿斗式木构架体现结构合理性与实用性,透着精妙的力学智慧;大水缸、柱础、垂花柱、横梁等处,精雕细刻各种传统的吉祥文字与图案,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
除了建祠,曾文乾还于1928年主持并出资重修《长乐感恩村曾氏族谱》,历时两年完成。这是记载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福州曾氏目前唯一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民国族谱。
践行“四端” 倾资办学
“士农工商一业能精便是祖宗孝子;仁义礼智四端无阙方为宇宙完人”,祠堂中的这副楹联,强调了对“职业操守”与“道德修养”的双重重视,也是曾文乾一生的写照。他不但精于商贾,还热心公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成立福州商务总会时,便是首批议董之一。他积极参与龙潭救火会、创办义葬社等公益事务,深得各界好评。
祠堂建成时,曾文乾便在开祠典礼上举行独特的“鞭笞训诫”仪式,以儒家“仁、义、礼、智”为“四端”,训诫子孙遵循准则。
曾文乾育有二子六女。长子曾万鋆(号希骥)继承家业,次子曾万颐热衷教书育人。抗战胜利后,曾万鋆想起父亲在开祠典礼上的“鞭笞训诫”,将祠堂办成“四端中学”,并捐出三座房产作为校产,既为家族子弟提供教育机会,也为社会培育人才。福州解放后,“四端中学”与校产并入福州四中。
活化利用 见证蝶变
在历史的变迁中,曾氏祠堂曾被用作学校、工厂、宿舍,2021年活化成为展现城市变迁的“苍霞人家”生活馆。馆内展示区分前言及“百年苍霞”“纸褙棚屋”“改造旧城”“情系冷暖”“世纪搬迁”等8个章节,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全面展现苍霞新城的华丽蝶变,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推动苍霞棚屋区改造的历程,以及福州贯彻新思想,在城市建设、社区治理、居民生活改善方面的奋斗过程。此外,生活馆整合便民服务工作站、居民议事厅等功能区,作为党群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的复合型场所,为周边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未来,曾氏祠堂还将继续屹立在上下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见证闽商的不朽传奇,也见证福州的发展与变革。
数字化“寻宗”到榕图
我们向市民读者强力推荐福州市图书馆精心构建的两岸宗亲文化与血缘联结的重要数字资源平台——闽台家谱体验中心。该中心收录300多个姓氏,6000余种,4万多册的族谱,其中包括郑成功、陈宝琛、萨镇冰、施琅、颜思齐等众多历史名人。只需输入祖先名号、家谱所在地区、源流、堂号等关键信息,即可迅速定位到目标家谱。使用者还可以在线编修家谱,创建个人家谱空间,实现家谱的续修与创意编辑,欢迎市民读者到福州市图书馆内进行体验。
(林敏/文 林振寿/摄)
《福州晚报》(2025年7月24日 A08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