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海门立千秋
2025-07-2405-25-4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简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杯浊酒重相逢,天地丹心敬乾坤!今年孟夏时节,我来到闽侯兰圃这片厚重淳朴的土地上,这里曾诞生无数的能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们身怀大义,写就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悲壮史诗。

  此时我站在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另一说为明末),石刻匾额题着“石岗都督府”的古建筑前,因为事先获知这里祀奉的是明嘉靖年间抗倭将领林位将军,而香火是由我的家乡长乐梅花镇的调羹境林位宫分炉而传承,我的内心激动不已,“兰圃”之名渐渐从记忆深处绽放清香的花蕊。

  我想起了身为林位宫理事的父亲多年前常常提到这个名字,当时未留意其中渊源。当我的目光凝视第一道石框门楹联:“梅兰世世长茂盛;花圃代代发馨香”,发觉这是别具一格的嵌字联,浑然天成地将“梅花”与“兰圃”两地名以“鹤顶格”“燕颔格”镶嵌于上下联第一、二字,横联为:调石同春。一种温暖油然溢上心头,想想在距今380多年前的岁月,兰圃之乡老,是怀着如此赤诚的祈福之心,尊崇林位将军,并将之牵引至兰江续世代情缘。如今,石岗都督府与不远处的抗日革命纪念亭遥相呼应,仿佛诉说并见证着闽省海疆人民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迈进石门,只见正屏上方赫然挂着四个大字:“驱倭保疆”,两旁石柱的楹联更是清晰地表明林位宫与都督府溯源相继:“兰圃石岗建崇庙;梅花分炉祀神明。”古建筑面东朝西,呈砖木石混构,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前天井,左右回廊,面积约200平方米,布局精致简洁,虽小而肃穆。引领我参观的当地文史专家林依光老师知识渊博,对兰圃人文历史及都督府的由来如数家珍,他对府中从古至今留存的十一副楹联极其珍视,并指着道光帝亲赐的“勋劳卓著”御匾对我说:“简老师,这是兰圃的外甥、清末重臣陈若霖向道光帝禀明林位将军的抗倭功绩以及保境安民的威灵,而后皇帝深受感动亲笔御赐的。兰圃也复制了一面敬献于梅花林位宫。”我看了后如获至宝。不畏权势、一心为民的陈若霖可是家喻户晓,连民族英雄林则徐都甘为门下生,曾敬联:“三十州都督,文武兼资,王命秉钺临天府;五百里德星,恩威并济,老尚陈篇对古人。”记得父亲在世时,时常吟唱根据故事改编的《陈若霖斩皇子》的闽剧片段。而庙中所留存的十一联,包括建府时据说是兰圃迁居梅花的宗亲林绪豪(兰圃林氏第十二世裔孙)由梅花分灵石岗山同祀时,按地方立庙律例,报请省城泰山宫授敕封“石岗大都督”,并加封大圣王神衔,石岗山故又名“圣王顶”。

  “都督”之称以及各个联句中透露出隐匿于历史深处的许多细节,给尚缺的林位将军生平增补了许多信息。例如:中柱题联:“戚总兵乃民族英雄功劳卓著;严统制是朝廷梁栋伟绩扬名”,边柱题联:“尽扫残敌严将令;勇驱倭寇戚家军”,这里出现两次“严”字。我想“严统制”“严将令”亦是隐喻林位公曾任的官职吧,结合兰圃世代相传,亦称林位将军为“严勋”。我曾经查阅《梅江林氏族谱》,其中记载,林位,字道德,号“勋”,这个严字出处是否就是提示将军号为“严勋”呢?虽然不能确定,但穿越了数百年的光阴,此时柱上的文字化作海涛中骁勇善战的将军剪影。

  按明代军户世袭的制度,我据族谱中了解到,梅花的林氏始祖顾南公,系唐韶州刺史蕴公之后,先居晋江永宁,明宣德间从军福省梅花所,因海寇动乱,公建有奇功,提升为将领,世称“梅花公”。谱中我见到身披铠甲、头戴凤翅盔的顾南公画像,魁梧刚毅,令人仿佛穿越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林位,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系第十三世裔孙,按传说十八岁参军,那据始祖宣德年间任职,已历经约百年,不知其中有多少人世悲欢……

  在家乡,我时常瞻仰林位将军神像,其面容与眉目甚似始祖。不过从人成神后,民众尊称梅花、兰圃两处宫、府供奉的林位将军为“黑脸大王”或“黑脸老爹”。梅花林位宫祖庙的木雕神像,高大威严,目光如炬,耳厚垂福,苍髯如戟,金刚怒目似乎穿透了明末那腐败不堪的社会景象,面对海禁黑压压的倭寇去而复来、“穷寇亡命力战”的局势,他殚精竭虑……当时闽江口的烽火台不停地燃放危机的信号,大规模的倭寇多则数千人,少则几百人,驾舟横行,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惨状难以描述。明末海防武备松懈,大多明军“顾募贪生”,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穿着破旧军服与草鞋,啃着干粮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演武场日夜操练……

  此时,一名乡亲来进香,使我收回思绪。我也请香,向都督府的林位将军叩首敬拜。经过数百年轮转,将军神像虽然古朴也较林位宫塑像小,但同样黑脸庄重,怒目圆睁,力拔乾坤!正如外柱联语:“一片赤诚戒备邻蛮扰乱;满腔热血捍卫百姓安宁。”

  此时,和煦、清澈的光芒从天井上方的蔚蓝天际洒下,庙中檀香袅袅,不远处传来唧唧欢悦的鸟叫。我注意到都督府四面墙都描画着人物形象,还有将军执鞭牵马的画面,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嘉靖三十八年(1559)风雨飘摇的那一幕,竟与如今祥和安宁的景象是如此巨大的差别啊!那时倭寇大举犯境,林位将军奉命镇守梅花城。他临危不惧,巧设疑兵之计,运筹帷幄,最后率梅壶军民奋勇抗倭,在参将黎鹏举、尹风的帮助下,一举围歼倭寇于梅花洋,使梅花城化险为夷,百姓免遭一场浩劫。在当时东南沿海倭患呈摧毁性灾难的背景下,唯梅城独守!这是多么不易的奇迹啊!

  我曾采访过梅花镇数位85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听他们讲流传最广的林位将军智编特大草履退敌的故事,显得更为真实可靠。老人说倭寇个子矮小,但生性残暴。在狼烟四起、倭船即将飘荡入港的危急时刻,林位将军巧施计谋,为了迷惑对方,将编织而成约三尺长的草鞋悬挂于城门,又故意将剩饭残羹顺着城楼墙垛不停往下倒,流泻成明显的痕迹……这样就给外人形成梅花城内粮草充足、生活富裕,将士们人高马大的印象。果然倭寇抵岸后,欲架云梯准备攻城时,心生疑惑,总不敢贸然进攻,加之梅花自古就有“万山重叠锁苍烟,一片孤城镇海堧”的地理优势,易守难攻,而梅花险滩又深不可测,随着潮涨潮落时间渐渐推移,倭寇觉得此地不可久留,便怯退海上,却正中埋伏之计……关于林位将军的传说还有很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这是《孙子兵法》的名言,又何尝不是对林位将军等诸多抗倭英雄的赞誉呢!

  敬拜中,我喃喃祈愿国泰民安!起身后,我看到神像大殿两边赫然题联:“水府兴恶浪祸害良将;朝廷失股肱难忘贤臣。”细思联意,并与依光老师交流,深觉这联与梅花流传的因为林位抗倭有功、升调中由于劳累过度而病逝却不相同。依光老师说兰圃这边流传林位将军因抗倭战绩,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九月廿六奉调途中,遇台风覆舟不幸罹难,时年仅36岁。历史的真实常常隐遁于层层叠叠的光阴年轮,后人们只能从只言片语,来冥想或推断可能的结局。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石岗都督府留下了珍贵的史迹,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复修时只将一些损坏的木头等进行替换。而梅花林位宫的命运,却是跌宕起伏。

  我听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汤汤俤老伯说起,这座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原名“湖山堂”、后为祀林位将军改称“调羹境林位宫”的古建筑,历经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建,清嘉庆八年(1803)重修,战火绵延谁也不知道原貌如何。在抗日战争时期林位宫被日本飞机炸毁一角后,进驻梅城的侵略日军又数次将坍塌的木建筑锯掉当柴火烧,他的家就在边上,也随之被炸。时局艰难,破败不堪的林位宫聚集了许多无家可归的乞讨者,在宫中烧火、取暖、煮饭……后来林位宫又变成联保乡公所,殿中神像位置用板挡住,不让民众祭拜。1954年又被征用为梅花供销社,彻底被拆除重建……直到近50年后,在德高望重的十数位老一辈乡亲们努力下(父亲就参与其中),1993年老人们将乡里自发捐资7万元向县供销社终于赎回了林位宫产权,之后紧锣密鼓再捐资进行重建。当时为了节省资金,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参与拆卸、搬砖、挖掘,爬上爬下……众志成城!也就是重建的过程中,发现了“调羹胜境”四字的花岗石横匾(清嘉庆八年所立),以及“兰岭圣贤”等古香炉数台,炉上字样为“清光绪甲午年”和“民国二十四年造”等。而香炉中“兰岭”字样,使兰圃与梅花的情缘再度找到实物的凭证。

  说起梅花与兰圃保存至今的林位将军神像,我和依光老师都感慨不已!“文革”时期,兰圃的林位将军神像与两边黎鹏举、尹风参将塑像由三中队的村民林同立,在一天夜里趁夜幕掩护,偷偷挑到后山倒排岭保护起来。那晚山道漆黑,夜色中赶路,林同立却觉得有灯一路指引着他……梅花的林位神像,更是历经了170多年千折百转接力式的保护,才有今天依然栩栩如生、千秋享祀振梅城!

  如今,石岗山风景区已成为供奉英杰,考究家乡民俗文化重要园地,石岗都督府被列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梅花乡亲亦在石岗山建了一座将军亭,还复制了梅花千年“龙东石”摩崖石刻,倚靠在陈若霖从北京移植敬献将军的一棵玉屏树旁。而山腰处雄峻的抗日革命纪念亭,诉说着兰圃抗日健儿用猎枪、大刀、长矛、山锄、木棍……驱逐列强,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些点点滴滴,将共同守护与见证着雄镇海疆的林位将军抗倭精神,千古永放光彩!

  《福州晚报》(2025年7月24日 A07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