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之城福州向世界递交“生态诗篇”
2025-07-2503-49-46来源:福州日报

1753430094272125.png

福州金山公园。

  许多人对福州的印象,还停留在其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这座城市的富足与美好,不仅源于人文积淀,更得益于自然的馈赠。湿地,这颗“地球之肾”,一直滋养着福州的生命力,塑造着“有福之州”的独特气质。

  昨晚,喜讯从大洋彼岸的津巴布韦传来——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一称号代表着全球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国际成就,全世界仅有74个城市获此殊荣。作为福建省首个入选城市,福州正在以湿地城市之窗,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递交可持续的“生态诗篇”。

  川泽傍海源流长

  福州之所以能跻身“国际湿地城市”之列,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身强大的基因——生于湿地,长于湿地。

  当然,福州自有其更为独特的一面。福州湿地类型众多,涵盖九大类,其中以滨海湿地类型为最,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75.05%。换句话说,只要是滨海的地方就有湿地。

  这样的缘分,究竟有多久远?

  在福州闽侯昙石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海拔仅26米的小土丘,它见证过5000年前闽江汇入大海时的浩瀚。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发源赣闽山区,一路奔腾数百公里后在福州涌入东海。

  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表明,这处临江傍海之地就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也是孕育和诞生福建古文明的摇篮。

  时序更迭,千年后的今天,闽江入海口已向东移至60多公里外,大量的泥沙沉积在长乐以北、马尾以南一带,作为福建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顺利晋升为新的陆海交接地带。

  因此如获至宝的,不仅有人类,还有鸟类。湿地水草丰茂,沿途迁徙的候鸟流连于此,让福州成为全球候鸟迁徙九大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关键节点,以及濒危物种“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家园。

  福州湿地,世界认可。2022年,“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区划过渡带”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2023年,闽江河口湿地正式入选国际重要湿地。

  再从海岸边回头望时,我们发现,湿地早已入城。

  旧志载,西晋时,晋安郡守严高巧妙地开凿福州东、西二湖,使之与闽江之水连通,此举重塑了城市中轴和文脉分布。

  “西湖潮生海涨天”,这是北宋诗人鲍信客游福州时写下的诗句;有着摄影界“马可·波罗”之称的苏格兰人约翰·汤姆逊在1872年出版了《福州和闽江》摄影集;1911年冬,冰心回到故土福州,望见碧水蓝天,欣喜万分,并写下“我觉得我的生命的风帆,已从蔚蓝的海,驶进了碧绿的江”。

  如今摊开福州湿地版图,城区内,139条内河纵横交错,大小湖泊点缀其间,串起白马河、晋安河等六大水系。更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河网平均密度超过3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实属少见。

  从天然的调节功能孕育福地、益于州城,到百货随潮船入市,带来鱼米之利,湿地滋养了福州。作为回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包容与智慧也逐渐刻进了城市基因。

  守护湿地有良方

  尽管如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福州湿地生态保护也曾落后于经济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内,闽江河口湿地一度沦为“失地”:鱼塘遍布、海漂垃圾堆积、污水肆意排放、互花米草泛滥,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2002年4月,看到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明确表示“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福州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经历了淤积、萎缩、污染加剧后,福州湿地走过了保护、治理、水清岸绿的历程。

  如何在城市版图扩张中,保护好遍布其中的湿地生态?

  福州始终注重顶层设计。2014年,福州在全省率先编制《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首次明确福州湿地的总体布局、保护目标和保护重点。2017年,福州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并成立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迄今,福州市已出台16部湿地保护相关管理办法。

  随着实践深入,办法更是推陈出新。本月起,新修订的《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正式实施,新办法更加突出本地特色,将根据滨海、河湖等不同湿地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分类保护措施。例如,闽江口、福清湾等滨海湿地主要面临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将进一步采取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维系湿地底栖生物等措施,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基于此,福州在创新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新路——

  在科研赋能方面,福州构建了多层次的湿地科研支撑体系。闽江河口湿地不仅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内顶尖专家团队,还建立了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智慧治水方面,首创“数字化+物业化”河湖管理模式,通过智能监测、智慧调度等手段实现水系精细化管理,水系调度系统获国家金奖。在红树林修复工程中,构建“陆—河—海”一体化范式,通过系统治理使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整体提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岸联动的保护实践。福州与台湾隔海相望,自2008年起,闽台两地开展了长达14年的保护合作,每年轮流举办中华凤头燕鸥保育研讨会,建立起了资源调查、技术共享的常态化合作机制。这种跨海峡的生态协作,不仅保护了濒危物种,更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绿色纽带。

  城市湿地亦诗地

  拂面而来的是暖热海风,耳边不绝的是欢快鸟鸣……上周末,来自马祖的陈登创、陈仕喆父子扛着“长枪大炮”,跟随闽江河口湿地鸟类调查员进入核心区和退养还湿区,开始了一天的鸟类调查监测。

  这是他们首次参与闽江河口鸟类调查。“环颈鸻!这些在马祖也能看到。”陈仕喆翻着拍到的一系列照片,兴奋地与父亲分享成果。“像白翅浮鸥、灰翅浮鸥在我们那就比较少见了。”调查过程中,父子俩还就福州与马祖两地湿地生境差异,以及水鸟种类、数量差异等,与本地调查员进行了交流。

  在福州,湿地也是近在咫尺的“诗地”,与人们的生活休憩紧密融合。

  通过水域生态修复和内河景观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将“内河游”作为休闲放松的新选择。福州推出了首条河湖相通的内河航线,全长6.5公里,串联起西湖、三山两塔等福州地标与景区。

  船行之处,碧波荡漾、树影横斜,两岸垂柳、碧桃、花灌木应接不暇,不少游客忍不住拿起手机定格眼前的美好风景。

  在有福之州,湿地正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载体:西湖-左海湿地公园扩至78公顷,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遍布全市,开通5条水上航线。如今,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进福山、登福道、观福水、览福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景”成为现实。

  借湿地之利,人与动植物在相互靠近。白马河上空常见白鹭、夜鹭展翅盘旋,夜晚的串珠公园里可听取蛙声一片,家门口的一个个小湿地,都成了野生动物嬉戏、栖息的场所。

  湿地公园也变成了生态学堂。目前福州已建立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三江口植物园、海洋博物馆等14处湿地类型宣教场馆,并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城市公园建立200余处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湿地博物馆等载体,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遗产与湿地生态深度融合,打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城市发展样板。

  “荣获国际湿地城市,与生活在福州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福州市林业局局长丘志强表示,接下来,福州将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不断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厚植生态沃土,以“湿地之城”展现福州之美。“诚邀大家走进福州,一同感受‘生态榕城’的湿地诗意!”

1753430123890330.png

帝封江湿地。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

1753430926785934.png

福山郊野公园。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

1753430948267892.png

白马河内河游诗意十足。

  “数”说福州湿地

  据统计,目前福州湿地总面积为19.42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5.14%,湿地保护率55.33%,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干渠、沟渠、河流水面、红树林地、坑塘水面、内陆滩涂、水库水面、沿海滩涂和浅海水域9种湿地类型。

  福州辖区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包括福建闽江河口国际重要湿地、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福建马尾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含漳港西施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东张水库、福清湾、兴化湾、塔礁洲湿地公园、连江山仔水库自然保护区等。

  福州不同湿地保护地在支撑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知福州湿地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24科334属539种,分布有脊椎动物52目172科424属678种。

  在湿地保护实践中,福州形成三大特色路径:一是出台《福州市湿地保护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筑牢法治框架;二是推进“强基宁水、控源清水、数字管水”等七大行动,实现系统性修复;三是实施幸福河湖工程,推进8个省级以上“美丽海湾”建设,年投入3000万元开展退养还湿并安置就业,实现民生共享。

  滨海湿地的生态海产品,是福州的一项支柱性产业。福州渔业产值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水产种业以及养殖方面,福州的海带、菲律宾蛤仔育苗居全国首位;紫菜、绿盘鲍等特色优势种业全国领先;鲍鱼、鳗鲡产量居全国首位;海带产量居全国第二。  

1753430971166889.png

罗源湾红树林公园。

1753430995170429.png

闽江河口湿地内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1753431050464720.png

福建闽江河口国际重要湿地。  

  专家点评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秘书长

  张明祥

  福州从古至今都是水城,过去是逐水而渔,现在是因水而兴。湿地资源丰富,奠定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基础。通过此前的考察,可以深切感受到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福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尤其从闽江河口湿地以及市域内河治理成效中,可看出上下齐心、协同治理的决心与气魄。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首任院长

  田昆

  湿地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要充分保护和平衡湿地和人之间的关系。难得的是,二十多年来,身为滨海城市的福州,面对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滩涂,却能以保护优先的魄力,最大限度地护下了一片净土,保护成效非常显著,为各地湿地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福州经验”。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

  程良

  福州自古就是“湿地之城”,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像闽江河口湿地常年迁徙停歇的水鸟超过5万只,近3年来有16种水鸟的最大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就十分典型。在坚持保护为主的核心原则下,福州还在增进湿地惠民福祉、发挥湿地功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积极尝试与有效探索,这在讲述“中国湿地故事”中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国际湿地城市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广义上的湿地不仅包括所有湖泊和河流、地下蓄水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绿洲、河口、三角洲和滩涂、红树林和其他沿海地区、珊瑚礁等,还包括鱼塘、稻田、水库和盐田等。

  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湿地的消失速度达森林的3倍。自1970年以来,世界上约35%的湿地已经消失。守护湿地需要各方携手同行。为了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间合作,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湿地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经过几十年发展,其缔约方现已增至上百个。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于2015年提出的新型认证体系,每三年组织一次,是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张国际名片和金字招牌。

  国际湿地城市申报标准十分严格,除了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这两项刚性指标外,还要充分考虑湿地的级别以及湿地与人类的关系。

  截至目前,《湿地公约》共认定74个国际湿地城市,包括最新宣布的福州、崇明、大理、杭州、九江、拉萨、苏州、温州、岳阳等9座中国城市在内,我国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定的城市总数达到22个,是全球入选数量最多的国家。

  (本报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徐明锋 王英姿)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