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邑撷英——长乐罗联马厝马氏宗祠
2025-07-3109-42-1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长锋/文 林振寿/图

1753926237759255.png

  坐落于长乐罗联乡马厝村的马氏宗祠,东望凤山巍峨,南倚马峰苍翠,北邻洋中、顶头村落,西隔梦蛟溪与大坪、下蔡相望。这山水环绕的地理格局,既赋予宗祠钟灵毓秀的气韵,也见证着马氏家族数百年的兴衰。

1753926299785501.png

  

  马氏宗祠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历经三百余年风雨,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明代祠堂古朴庄重的风貌。宗祠占地360平方米,采用两进合院式结构,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层次分明。其建筑规制暗合古代风水,前庭开阔如砚池,后殿高耸似笔架,喻示家族文脉兴盛、人才辈出。

  步入宗祠,五山式砖构门楼首先映入眼帘。青砖墙体上,花鸟鱼虫和人物故事的雕刻栩栩如生,既展现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寄托着家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穿过门楼,宽敞的门厅作为过渡空间,地面铺设的青石条历经数百年踩踏,泛着温润的光泽。继续前行,将到达核心建筑正殿。正殿前的卷棚轩,弧形顶棚线条优美,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轩内木构架精巧,梁枋间的木雕繁复华丽。后殿设有后门,暗含家族传承、继往开来之意。整座祠堂从门楼到后殿,各部分相互呼应,完美诠释了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

  后殿大厅高悬“状元及第代驾郊天”“同科三进士”“礼部尚书”等匾额,彰显家族荣耀。其中,正中一联“京监状元天下有;代主郊天世间无”最为醒目。上联指出科举时代通过国子监深造高中状元者并非罕见,下联则突出马铎代帝郊天的特殊荣耀——在封建王朝,郊祭天地是帝王专属大典,马铎能获此重任,足见其受帝王信赖之深。匾额与对联所用木料皆为百年古樟,历经岁月沉淀,木质纹理如流云舒卷,匾额上的金字透着庄重威严。

  

  马厝村马氏历史悠久,据《长乐马氏族谱》等资料记载,其源流可追溯至陕西扶风。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二哥马余的后裔,在五代乱世中为避战祸,迁至南唐饶州乐平(今江西景德镇乐平)。当时的乐平瓷窑林立、商贾

  云集,马氏族人在此定居繁衍五世,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北宋时期,后人马夔举家移居福州东门,成为家族入闽始祖。

  马夔之孙马师高入赘长乐岭南(今潭头镇岭南)何氏,自此在长乐扎根。岭南村背山面海,土地肥沃,马师高在此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入长乐。他的儿子马时初娶长乐武状元陈良彪侄女,通过联姻,马家得以重新步入士族行列,自此书香缭绕、门第生辉。马时初极为重视子女教育,延请名师在家设馆授学,其六个孙子中,马廷龙、马廷杰、马廷钧三人同登宋咸淳年间(1265—1274)进士。马廷龙官至江州通判,任上兴修书院、编修方志;马廷杰在御史台任职,以弹劾贪官污吏闻名;马廷钧则主管地方漕运,改革运输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同科三进士”的佳话自此流传。明代状元马铎,正是马时初的四世孙。福州民间流传的“马乐一日君”佳话,就源于永乐年间,状元马铎代帝郊天的传奇经历。

  马廷钧之弟马廷得(马铎叔父)的四世孙马镛,于明宣德初年(1426)迁居四都嵩平里(今长乐罗联),成为马厝村马氏始祖。初到罗联时,马镛带领族人披荆斩棘,开垦荒地,修建水渠。借鉴岭南村的经验,他还在村落周边种植荔枝、龙眼等果树,将罗联打造成“四季有鲜果,岁岁仓廪实”之乡。因潭头岭南马氏逐渐外迁,马厝村现在已成为马铎状元文化的主要传承地。

  

  马氏家族扎根长乐,孕育出众多光耀史册的杰出人物。马铎(1368—1423),原名马乐,后因避讳获赐名“铎”。他自幼勤学,贯通五经,人称“马五经”。马铎求学时,常徒步数十里向名师请教,寒冬腊月里,砚台结冰仍坚持书写;炎夏酷暑中,蚊虫叮咬也不为所动。永乐十年殿试,明成祖亲览试策,被其“治国以仁,安邦以礼”的见解所折服,赞其“气象广大”,钦点为状元。马铎为人耿直、生活俭朴,曾两次留侍监国,代帝郊天,深受成祖信任,被评价为“质实无二”。他在长乐建“太常”“梅岩”书室,闲暇时常与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画、研讨学问,著有《玉岩集》。永乐二十一年卒于任上,临终前仍心系百姓,留下“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的遗言,其一生居官刚直、居家孝友、处世助人,事迹载于《故修撰马公行实》,是长乐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马铎七世孙马思理,官至南明礼部尚书。天启二年进士,任乌程知县时,面对当地赋税繁重、胥吏舞弊的乱象,他深入乡村调研,制定新的赋税清单,推行“里甲自缴”制度,让百姓明明白白纳税。遇到灾年,他不仅开仓放粮,还亲自煮粥施粥,安抚灾民。有一年大旱,他戴斗笠、穿草鞋,徒步百里前往灵隐寺祈雨,其恳切为民之心感动百姓。因得罪太监,崇祯四年(1631)以所辖草场失火为由被罢职归里。时遇长乐饥荒,他偕知县夏允彝四处奔走,力求发赈,使许多民众渡过难关,长乐百姓感其恩德,为他建生祠。他曾诗赞同里的南宋先贤刘砺、刘砥,以为垂范。后来南明王朱聿键在福建福州称帝,马思理任礼部尚书。面对清军南下,他坚守气节,绝食殉国,年六十余,其忠义被《明史》记载,同朝礼部侍郎黄起有为其立传。

  马经,字叔文,官至琼州同知。天顺三年乡试夺魁,任职期间巡视海南各地,廉洁奉公,疏浚修桥、防灾治匪,维护河江、海疆设施,并参与编修《琼州府志》。他功绩卓著,曾带领船队巡查南海诸岛,绘制详细海图,标注岛屿地形、暗礁位置,为过往商船保驾护航;还在沿海修建瞭望塔,训练渔民组成海防队伍,抵御海盗侵扰。所到之处,百姓皆称其为“马青天”。

  

1753926384339595.png

  马厝村作为状元文化传承的重要中心,现存“马状元故居”“状元匾额”《马铎代驾郊天图》,以及明代花亭、成化窑瓷器花瓶、古代木雕花轿等珍贵文物。

  《马铎代驾郊天图》为大直幅中堂,高3米,宽1.31米,作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描绘马铎代明成祖祭天归来场景。画面中,30多位官吏簇拥空銮驾,马铎红衣立于前,神情淡定;下方披锦顶瓶的大象寓意“太平景象”,全图共绘59人,人物情态各异。画中官员服饰的补丁纹样、銮驾仪仗的细节刻画,皆符合明代典章制度;马铎身后的祥云纹饰采用沥粉贴金技法,历经数百年仍金光闪耀,是研究明代祭天礼仪与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

  “马思理宝亭”为马思理后人所造,距今约370年,是族中传家宝,仅在特定游神日展出。宝亭长宽各90厘米,连底座高2.55米,分三层,一二层翘角飞檐,立鹤雕纹,亭内悬钟、藻井等设施完备,三层顶立展翅凤凰。宝亭主体采用黄杨木,木质呈紫色,镂空透刻工艺精湛,细如蚊足。工匠以“通雕”技法雕刻亭身,从“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到“渔樵耕读”的市井生活,每一处图案都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是研究晚明木雕艺术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

  每年正月十五夜排暝时,马氏宗祠都会展出《马铎郊天图》与马思理的“龛轿”。这部镌刻在砖石木构间的家族“史书”,至今仍为其后人及游客津津乐道。

  《福州晚报》(2025年7月31日 A08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