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昙石
2025-08-0303-17-4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魏冶

  1

  首先触摸到的是贝壳。

  这由稳定的碳酸钙组成的海中精灵,几千年的光阴对它来说不过是等闲。从层累的泥土中被挖出时,它的形状和花纹,依然鲜明如初。1954年初,在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修筑闽江防洪堤的村民,挖掘出了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随之出土了许多陶片、石器、陶纺轮。他们恐怕没有想到,遗留下来的这些小物件,在考古学上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厚达几米的贝丘堆积里,牡蛎、蛤蜊、魁蛤残骸层层叠叠,其中封存的海洋记忆将被重新开启。

  当温热的手指触到陶片时,鲜明感受到的是重叠的花纹,它们是贝壳压在陶胚上形成的:先民不仅以贝壳为食物、为武器,贝壳还塑造了他们的以及我们的审美。站在昙石山遗址上,我不禁想象某位远古部落妇人,正用贝刀剖开牡蛎,取出肥美的贝肉,贝壳应声落在白色的堆积里,白色壳堆沿着沙滩一路延伸向海,拼成福州“向海而生”的文化底色。

  2

  有人从海的那边来。

  2010年11月,一艘独木舟,六个人,从海的那边向中国东南沿海行驶。

  海的那边是一个虚指,丈量其真实的距离让人瞠目,六个人出发地在三万公里以外,地球的另一面,他们跨越茫茫太平洋,朝中国而来,朝福建而来,朝闽侯而来,朝昙石山而来。他们为什么要来,他们来这里寻找什么?

  且看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切的:他们所驾驶的是完全没有机械动力的原始独木舟,长15米,宽7米,大小仿若灰鲸,在茫茫大海上渺不可见,随着洋流和风向运动。独木舟设计蓝图来自一份1820年的图纸,图纸记录的是几千年前的边架艇独木舟。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口渴时收集雨水饮用,饥饿时捕鱼为食,船长在夜晚凭借星辰指引方向,白天则观察海洋的流动规律。在没有罗盘和任何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借助季风、太阳、月亮、星星、潮水、洋流、海水味道等种种自然条件进行令人难以置信的远航。抛去文明社会的一切支持和负累,他们“赤条条”地进入海洋深处,和自己的祖先对话。因为他们所寻找的,就是自己的祖先。

  他们的执着行动,来自一个假说:这些居住在波利尼西亚的南太平洋岛民,相信自己是南岛语族的后裔,相信自己的祖先,就来自海的那一边,来自中国。

  南岛语族,是一个主要由语言使用状况来定义的人群概念,南岛语包含超过1200种语言,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大语系。南岛语族主要分布范围北起我国台湾、美国夏威夷、南抵新西兰,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总人口近4亿。散布于整个太平洋的南岛语族,到底起源于何处?福建闽侯昙石山、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的发掘,使答案越来越鲜明地指向中国。但质疑声依然强烈:几千年前的先民生产力如此低下,真的能仅凭独木舟跨越茫茫大洋?

  这就是此次壮举要验证的——他们坚信自己的祖先就是驾着独木舟,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国台湾、菲律宾扩散至太平洋诸岛的中国人。

  经过1.6万海里、116天的航行,六位探险者终于循着祖先的航程返回,抵达了闽侯的昙石山,雄辩地证明了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在中国,先民们凭借智慧和勇气,将足迹遍布太平洋的岛屿。在独木舟悬挂的几幅国旗中,五星红旗尤为醒目——那是祖先的起源地。

  此时的昙石山和五千年前的昙石山已大相径庭了。几千年来,沙进海退,昙石山已经望不见海滩,从毗邻大海的山丘变为闽江的冲积平原上一枚沉睡的贝壳,静卧于福州西郊的烟水间。

  3

  接下来触摸到的是身体。

  我尤为钟爱这里的展厅设计,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独特的,它是福建省第一座依托于史前遗址的博物馆,透明玻璃地板下的墓葬坑里,五千年前的文明在静卧。探方剖面裸露着贝壳层、灰坑与墓葬,且墓葬区本身也有重叠,由下而上分三个时期,距今分别约为5000年、4000年、3000年。当土层陷落的时候,千年的历史隔阂忽然打破:一处墓葬其主人下肢缺失,而沟底却残留一段斜立着的人的下肢骨和一堆凌乱的骨骼,令人误以为这是奴隶殉葬现象,却不过是壕沟沟沿断裂垮塌所导致的历史误会。

  考古学家在先民的身体上发现了许多或有趣或震撼的现象。比如137号合葬墓中那具左侧头骨,她的颧骨有一条线,将头骨分为上下两部分——现代解剖学称之为“日本人骨”的典型特征,这似乎暗示着,昙石山人除了是南岛语族的祖先之外,也可能是日本绳文人的祖先,他们的足迹所布,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辽远。

  又比如,在几具尸骨身上发现了牙齿异常缺失的痕迹,考古学家依此与太平洋群岛上的风俗对照,还原了他们奇特的“凿齿”习俗:男性成年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勇猛有力,会人为拔掉几颗牙齿。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原始社会,徒手拔牙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儿,如果你能活下来,并且拔掉的牙齿数量越多,你就越能赢得部落的地位。当然,他们的身体周围少不了海洋的痕迹,一些骨架身侧摆放着完整的贝壳,“贝葬”习俗让逝者带着海洋的祝福在地底长眠。

  4

  步出展厅,沿着小路往上,博物馆筑在小丘之上,小丘的高处,生长着一棵奇异的榕树,它侧身向地,气根如瀑布注入泥土之中,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幕墙,是如此生机勃勃,恰和幽暗宁静的遗址形成鲜明对照,在鸟叫虫鸣间,往事已越千年。

  5

  最后触摸到的是勇气。

  贝丘有信潮音在,陶火无声海月悬。站在五虎山顶俯瞰,闽江如银链缠绕昙石山。退潮时,露出江滩闪烁如鳞,涨潮时,浪花拍打着唐代的宝塔。

  伟哉闽侯,因为昙石山,这里不仅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是孕育和诞生福建古文化的摇篮;也是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最重要的起源地,是世界海洋文明最重要的发端之一。

  南岛语族先民是以何等的气魄走向海洋的?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迁徙。

  迁徙是生存之道。在五千至一万年前,气候远比现在寒冷,海平面低,台湾海峡数次成为陆地或陆桥,两岸原是一体。距今约8000年前,海平面低于现今约16米,很可能存在“东山陆桥”通向台湾岛。

  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沿海稀少的农耕地陆续被海水淹没,生存的巨大压力迫使祖先们背朝群山,走向海洋。太平洋岛屿大多处于热带,土地贫瘠兼热带气旋频繁发生,使先民不得不持续迁徙寻找新的栖息地。

  先民的智慧诞生了高超的造船技艺,其中最重要的是边架艇独木舟:即在独木舟的一侧或两侧,加装与独木舟同向的舟形浮材,形成单边架艇独木舟和双边架艇独木舟。设帆的边架艇独木舟,既克服了独木舟在风浪中容易横向摇曳,甚至翻覆的不稳定性,又具备独木舟轻便、构造整体性的优点。然而,无动力独木舟并非完全没有动力,勇气——是它的真正动力。

  先民将向海而生的勇气和智慧从血脉里流传下来。八闽首邑的闽侯,面积不大,却聚集了百万人口,乘风破万里浪的发达外贸行业便是其中的重要支柱。我们来到一家外贸工厂,这里生产的铁质家具、摆件别具一格,都将远渡重洋销往欧美。闽侯的外贸行业为上下游近30万从业者提供了衣食,近期国际上关于加征关税的风波,对闽侯的外贸行业打击甚大,造成了许多切实的困难。但纵观5000多年来的风浪,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一个小浪头而已。

  无论如何,作为大航海家们的后代,闽侯人永远不缺乏抗击困难的智慧和勇气。

  《福州晚报》(2025年8月3日 A07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