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的回响
2025-08-0403-39-1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王建干

  听说闽侯七里耕读馆很有意思,值得一看,我便有了兴趣。我一直生活在福州城区,对闽侯有所了解。闽侯,环抱福州中心城区,地域特色鲜明。闽侯历史悠久,建县的历史已超过2000年,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比如,我们从小就去参观的昙石山文化遗址,证明了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闽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福州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

  喜欢文史这么多年,没有接触到“七里”的有关历史文献,也算是我孤陋寡闻。听说“七里”的故事及人物不一般,我便随采风团一探究竟。

  对于“耕读”的兴趣,源自我早年接受的儒学教育。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中感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它描绘了一种边耕作边读书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由自在、耕读结合的向往。这契合我的理想。耕读精神,也是我的人生追求。耕读之乐,深深在我心中扎根。

  闽侯五虎山下有淘江。淘江,别名濑江、濑水。淘江从源头到乌龙江流经的区域,过去分为七个村级区划,称为“七里”,因以尚干为中心,俗称“尚干七里”。“里”的概念源自秦,那时便有编户入里之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此“里”的范围和功能与当下的社区相类似。

  如今的闽侯七里,实际上是由方岳里、西集里、还珠里、积善里、清康里、灵岫里、永庆里、归义里及峡南村这“八里一村”组成,所含村居主要集中在尚干、祥谦、青口三个镇。

  当我踏上闽侯这片土地,心中油然而生一份敬意。闽侯如同一颗镶嵌在八闽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其风光旖旎,人文厚重,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正印证了王应山的诗句“扬帆任好风,棹歌山水绿”。

  闽侯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和花果之乡,福州人熟知的福橘、橄榄、甘蔗、玉兰花和茉莉花茶举国闻名。淘江纵贯南北,两岸沃野千顷,稻浪翻涌,江水连绵,盛产多种鱼类如白刀鱼、半边鱼和鳗鱼,特别是七里的单脚蛏远近闻名。这片土地被称作“闽都粮仓”。

  闽侯七里,这个古老的地域概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后来较为成熟的农耕文明,再到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在闽侯七里生活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不断适应和改造着自然环境,厚积薄发,屡建功业,让我对古往今来一大批闽侯的仁人志士和乡贤心生敬仰。

  在历史的长河中,闽侯七里见证了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从唐朝起,中原文化南传,七里便迎来文化繁荣,当地开始重视教育,兴办私塾,培养子弟。到了宋朝,这里人才辈出,科举之风盛行,许多学子通过考取功名,为家族和家乡赢得荣誉。明清时期,七里商业也逐渐兴起。由于地处闽江沿岸,交通便利,这里成了物资集散地。木材、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闽江运往各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景观。

  当我站在“七里耕读馆”门口时,一幢古香古色的徽派风格的建筑,让我眼前一亮。门口的一副楹联吸引了我们:积善归义方岳歌永庆;西集清廉灵岫得还珠。陪同参观的一位闽侯作家说,这副楹联很有意思。联中串联了如今八里的名称,画龙点睛,很有韵味,彰显了闽侯的历史文脉。

  七里耕读馆以“耕读传家”为主题,系统展示古时候七里地区农耕文明与家风传承。展馆分为“一厅、四馆、一院”六大单元,通过实物、场景复原和互动体验,呈现古时候七里的人文历史。

  我走进乡亲厅。入口处悬挂巨幅漆板雕刻,展示《七里赋》《七里民风礼赞》等乡贤书法作品。到了精耕馆,我看到小时候见过的那些农具,高兴劲来了,问东问西,像个小孩似的。这个馆陈列着蓑衣、耕犁、水车、石磨等传统农具2000余件,按“精耕细作”“围垦造田”等主题分类布展,让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小时候在乡村舅舅家的时光,那些稻田、池塘、晒谷场,那些田间的水车,那些游鸭、蛙声阵阵,如电影般浮过脑海。看到原始的筛谷机和脚踏的打谷机,我对身旁的讲解员说:这两个农具我都用过。记得在我读中学时学校组织开展学农活动,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帮忙秋收,割稻、打谷、筛谷一整个流程干下来,赤脚踩在稻田里的感觉、双手挥臂打谷的情景以及转动筛谷机的嗡嗡响声都记忆犹新……聚焦七里“耕读传家”传统的苦读馆,展陈着私塾教具、科举文献,还突出介绍林祥谦等历史人物的励志事迹。在林祥谦烈士图片面前,我久久凝视着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不愿离去……闽侯七里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人物,在我心中,他们如璀璨的星辰照亮闽侯乃至八闽这片天空。

  带着一份采风之后的温暖和充实,我陷入沉思。

  耕读文化的传承与精神重塑正是当下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源头活水”。我认为,要将七里传承的“勤耕苦读”的精神融入村规民约,大力涵育“知恩报恩”的乡风文明,依托耕读传统,凝聚乡贤力量,以投资办学、文化宣讲等方式反哺家乡,形成“饮水思源”的示范效应。同时,注重产业融合与经济赋能,大力发展农耕体验经济,开发“七里耕读研学游”,擦亮“七里粮仓”的文化符号,争创“七里模式”,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示范样本。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拾耕读文化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劳动创造价值,双手承载尊严。无论是田间耕作还是实验室研究,那份脚踏实地的精神始终如一。正如七里文化馆墙上的《七里赋》所书:“耕以养身,读以明道,山海为怀,薪火相传”。当许多人在科技浪潮中迷失时,不妨回到乡里,在耕读的韵律中,找回那个与天地共生、与文明共振的自己。

  七里耕读文化的传承精神告诉我们,耕读更是知识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当代新农人要用科学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变自己的命运,知行合一,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活力。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紧紧把握耕读传家的精神内核,为自己提供安顿心灵的港湾。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更需要“一箪食,一瓢饮”的精神富足,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自我成长的快乐。

  站在闽侯大地上,耕读文化正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滋养着当代人的精神家园。传承耕读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召唤,它不是复刻过去,而是以创新姿态延续其精神内核,并指引我们在快节奏的时代中,找到扎根大地的从容与笃定。

  如今,闽侯七里的故事还在继续。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片土地的变迁,还有在岁月流逝中共同守护的那份“耕读传家”的初心。

  《福州晚报》(2025年8月4日 A07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