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华龙
汤显祖,这位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家,1550年出生于江西临川的官宦之家。他以“至情”为笔,描绘人间百态,成就了“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的辉煌。
在晚明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卷中,汤显祖与叶向高的名字曾交织闪耀。虽然一个在朝堂,一个在戏台,一位是力撑危局的内阁首辅,一位是书写至情的戏剧巨匠,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时光流转中,因真挚情谊与共同的精神追求,谱写了一段动人篇章。
政坛新星 文苑名流
汤显祖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怀抱“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158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却遭遇原配吴夫人离世的沉重打击,这种境遇深刻塑造了他的人生态度与创作基调。踏入官场后,汤显祖不满腐败,于1591年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皇帝,被贬至浙江遂昌。在遂昌任上,他清廉施政,深受百姓爱戴,却也遭到权贵排挤。1598年,看透官场黑暗的汤显祖辞官归乡,开始全身心投入戏曲创作。
汤显祖与叶向高的初次相遇,正值晚明政治局势错综复杂之时。彼时,叶向高在官场中稳步攀升,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与远见卓识,逐渐崭露头角;汤显祖虽在仕途上遭遇坎坷,但在文学创作领域已初露锋芒,其独特的文学见解与才华声名远扬。
两人的相识,或许始于一场文人雅集,让官场与文苑有了跨界的交流。叶向高对汤显祖的才情早有耳闻,汤显祖的渊博学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令叶向高赞叹不已。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深厚情谊。
庚子之殇 温暖相助
万历庚子年(1600),汤显祖遭遇了长子在南方离世的沉重打击。在悲痛欲绝、孤立无援的时刻,叶向高与李廷机等人,给予汤显祖真挚的关怀与抚恤。他们不仅在精神上安慰汤显祖,为他排解丧子之痛,还在生活上提供帮助,给予实际支持。
在汤显祖处理长子后事遇到困难时,叶向高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帮助他解决难题。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让汤显祖铭记于心,他在《奉寄南少宰叶公》中深情写道:“庚子之岁,长殇在南,独公与春卿九我李公以大人古处,抚恤存遗,周至怆怛。逝者未申结草之怀,在者莫报嘘枯之德。每食必祝,永言勿谖而已。”“每食必祝,永言勿谖而已”意思是“我每次用餐时都会为您祈福,这份感激之情永远不会忘记”。字里行间,满是对叶向高等人的感激与感恩,也展现出这段患难之交的珍贵与深厚。
长安聚散 忆往念恩
在长子离世的伤痛逐渐平复后,汤显祖又遭遇了司成兑阳刘公的丧事。这让他不禁回忆起往昔在长安的岁月。那时,正月十五的月光洒在兑阳刘公家中,庭院里张灯结彩,众人饮酒作乐,热闹非凡。彼时叶向高刚晋升为中允,意气风发。然而如今,曾经的热闹场景不再,只如燃尽的藜火与柴薪,徒留对逝者无尽的哀悼。
汤显祖的二儿子太耆,过去在太学求学时,受到明龙郭公、商盘傅公两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同时也承蒙叶向高的大力栽培。尽管太耆生性愚钝,但叶向高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始终关注着他的成长。后来,太耆重新穿上礼服,在庭院中备酒答谢叶向高的恩情。孩子天资有限,汤显祖深知这离不开叶向高的照拂,心中满是感激。在《奉寄南少宰叶公》一文中,汤显祖说,像我这样的人,本已打算如孤燕般远离尘世的喧嚣,归隐田园,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叶向高这位挚友。“闻此子获望宫墙,如此身自游广东矣。”当听闻太耆能够有机会进入学宫学习时,他欣喜若狂,那种喜悦之情,就好像自己游历了广东一样。他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心中的感慨与感激之情如潮水般涌出,于是写下诸多文字,倾诉难以言尽的感恩。
在之后的岁月里,叶向高与汤显祖虽因各自的人生轨迹,相聚的时间不多,但他们通过书信往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叶向高在官场中面临各种复杂局势与艰难抉择时,会在信中与汤显祖分享自己的困惑与思考;汤显祖在戏曲创作遇到瓶颈,或是对社会现象有新的感悟时,也会向叶向高倾诉。
情谊绵延 各自坚守
汤显祖对叶向高的才华与品德始终怀有高度评价,在《奉寄南少宰叶公》中,他以“清华宜翼圣,素质每怀贤”称赞叶向高品性高洁、才华出众,理应辅佐圣上;更坚信“暂留南国藻,须秉北门铨”,认为叶向高暂时在南方施展才华,日后必将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执掌北门,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这份对叶向高的信任与期许,不仅是对友人能力的认可,更是两人深厚情谊的有力见证。
尽管叶向高身处庙堂,而汤显祖在经历仕途挫折后,游历江湖,专注于戏曲创作,但他们在精神层面始终保持着高度共鸣。叶向高在官场中,面对党争、腐败等诸多问题,始终坚守正道,心怀百姓;汤显祖则以戏曲为武器,通过“临川四梦”等作品,宣扬“至情”思想,呼吁真情的解放,为社会注入人文关怀。
叶向高与汤显祖的交往,从初逢时的惺惺相惜,到患难中的相互扶持,再到岁月里的信任期许与精神共鸣,贯穿了他们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段情谊,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珍贵寄托,更在思想与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晚明的历史天空,成为文人之间真挚情谊与共同追求的典范,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2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