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商倪文彬与福州木材业的往昔风云
2025-08-1210-45-2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石丽钦

20250810_A06_01_37.jpg

倪文彬故居外景。

  在福州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上下杭地区宛如一颗明珠,闪耀着商业繁荣的光辉,这里也见证了无数商贾的传奇故事。其中,木材商倪文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经历与福州木材业的发展紧密交织,共同绘就了一幅独具韵味的商业画卷。

  倪文彬的商业崛起

  倪文彬,这位在清末民初福州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诞生于福州浓郁的商业氛围之中。他与兄弟倪文莹、倪文琛在潭尾街携手创立了“倪天兴板行”,主营木材生意,同时兼营中药材。兄弟三人齐心协力,精心经营商行,其生意蒸蒸日上,很快便在福州木材业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倪家在上下杭的商业活动极为活跃,从隆平路57号的侧门进入,便能探寻到倪家的宅子。从53号到63号沿街一列坐东朝西的商住房,均为倪家产业,就连咸康参号旧址最初也是倪家的产业。

  潭尾街地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水上运输十分发达,贸易往来频繁,自古便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商市,享有“福州华尔街”的美誉。据《上下杭史话》记载,隆平路平里桥、马祖道、潭尾街与星安桥一带是天然水坞,水路畅流无阻,贮木极为方便。从三保三捷透进,经三通桥由中平路大义道出。正因如此优越的条件,双杭地区的潭尾街一带有多家经营天津板的木商号,较为知名的有天申福、新福记、倪裕记、倪天益、倪天兴、义隆以及星安桥的余信、下杭路的李子傅木商行等,木材商倪文彬便在其中。

  在木材经营方面,倪文彬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凭借着对市场的精准把握,积极拓展木材业务。他不辞辛劳,深入木材产地,与当地的山主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确保了优质木材的稳定供应。同时,他十分注重木材的品质和种类,不仅经营常见的杉木,还引入了楠木、白梨木等珍稀木材,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他的木材销售范围广泛,不仅供应本省,还远销上海、天津、广州、香港等地,甚至出口到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广泛的商业网络,他与各地的木材商、建筑商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得他的木材生意如日中天。

  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倪文彬在潭尾街102号精心建造了自己的住房。倪文彬故居是双杭地区雕刻最为精美的一处民居,

  它不仅是福州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承载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座故居共有三进,其中第一进与第二进为清朝中期建造,可惜第一进早期遭遇火灾焚毁,仅存部分遗迹;而第三进建于宣统二年(1910),是整栋建筑的精华所在。第三进设有门墙与前两进相通,又自成独立院落,进门后有悬空的回廊与主座的房屋相连,回廊的护栏板用上等木材做原材料,精雕细刻着各种华丽繁复的花纹图案。第三进的主座面阔为三开间,进深七柱,内部的厅堂高大宽敞,正面两侧,有一对非常精致的象棋棋谱,虽然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仍然清晰完好,“兵、士、卒、将”清晰可辨,厢房的门窗也均用楠木镂空雕刻瓶花、夔龙、鳌鱼、喜鹊等图案,连厅前的廊轩都雕刻有凤凰图案,厅堂两侧的厢房建有阁楼,整体外观大气而精致。第三进建筑,亦称为“花楼”。倪文彬生意没落后,第三进后原有建筑被咸康药行买去,建成了中西合璧式三层民国建筑,作为药行的住宅部分,药行与倪宅相互之间连通。

  倪文彬故居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中式和西洋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火墙三进院落,这体现了当时福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多元性。故居内的木雕工艺精湛绝伦,如八仙过海、百鸟朝凤等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将这些神话故事和自然美景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福州传统木雕艺术的高超技艺,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见证了福州木材商业繁荣的盛景。这座故居不仅是倪文彬财富的象征,更是他商业成功的有力见证。同时,倪文彬故居作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福州的沧桑变迁与发展。它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福州商业繁荣与文化传承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12年,福州市政府启动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工作,倪文彬故居也在保护规划范围内。如今,故居已修缮一新,成为游客了解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其精美的木雕、独特的建筑布局以及深厚的历史背景,吸引着众多游客。

  福州木材业的发展脉络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我国主要的林区之一,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所产之木统称“建木”,其中杉木统称“福杉”。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水系发达,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福建省乃至中国东南部重要的商贸中心。明清时期,福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木材贸易也随之蓬勃兴起。福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运条件,与汉口、安东并称中国的三大木材市场。

  台江是福州木材业的核心地带。当时,福建闽江流域出产的大量木材被扎成木排顺水而下,流至福州,主要集结在台江义洲、帮洲的白马河两岸加工并转手销售,福州因此成为全国三大木材市场之一,台江更是福州木材市场最大的集散地。据清宣统初年 (1910)福州海关统计,当时福州每年的木材出口,杉木约60万根,多从台江出口。“五口通商”以后,茶叶和木材成为福建两大出口产品,福州成了我国茶叶和木材出口的主要港口城市,而福州茶叶商、木材商又主要集中在上下杭一带。拿木材商来说,当时集中在上下杭、义洲、帮洲一带的木材商多是大户,资金雄厚,最盛时期有几十家木商大户,其中包括“倪天兴板行”。义洲、帮洲和瀛洲、新港等地,作为天然的水坞,清末众多木材商人聚集在这里,组成了“木帮商会”,他们将“杉”字和“木”字拼在一起,组成“彬”字,以“彬社”的名义从事公益活动。上下杭的木材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木材加工、运输、建筑等行业都因木材业的兴盛而蓬勃发展。同时,木材业的繁荣也吸引了大量外地商人前来投资,进一步推动了上下杭地区的商业繁荣。

  白马河一带沿岸木材成堆,岸边有多家锯木厂。闽北林区运来的原木,在此地经过加工,锯成各种型材的木料和板料,转运省内外市场,有的还远销国外。因为这里既有经加工的板料和木料交易,也有锯木后的下脚料出售。早在清代道光年间,为了应对火灾隐患,这里还自发组织了民间救火会“彬社木帮水会”,后来又出现了多种商帮救火会,一遇火警就互相帮助。救火会成员以锯木、拉木、运木等工人为主,他们还参与服务桑梓、保境安民等社会公益活动。清末,为沟通义洲与上下杭,木帮商会的商人们集资兴建了白马桥。白马桥东边是福州商行集中地上杭街和下杭路,福州木材商帮大都住在这里。白马桥东侧至复池路一线,因经营木材的商人(福州方言称谓“伙贩”)设行较为集中,被称为“伙贩街”。最鼎盛时,该区域有柴行(木材行)几十家,如林太和、邱益生、永裕兴、康记、恒记、信记等。20世纪30年代,台江流行“义洲有柴行,柴行叫伙贩”的歌谣,指的就是这条街。

  除了义洲,仓山上渡也是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五口通商以后,仓前山开始开发,随着木材交易量不断扩大,白马河过于拥挤,部分木材转移到了仓山上渡。当时的木材交易十分活跃,木行众多,吃木头饭的人也很多,其中不乏像“做搭钩”的苦力。他们无论刮风下雨、烈日当头,都身穿蓑衣、头戴竹笠,终日劳作,手持搭钩对木排进行拆、编、起、放。

  福州木材业的繁荣离不开独特的运输方式。福建先民们将原木用竹橛子与竹绳固定在一起,形成又长又窄的木筏。船员们在木筏上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把控方向,让木筏从原木产出地沿着溪流、河道、闽江汇聚至福州。到达福州后,木材等待用“花屁股”船运往其他地区。“花屁股”船是福州运木船的别称,因其用鲜艳的彩绘来装饰船尾而得名。这种船全长在36至55米之间,载重量在180至400吨之间,是中国最大的帆船之一。英国人邓耐利在《中国帆船及各地方船型》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英国人沃斯特在《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中也使用了大量福州运木船的照片及插图进行解释,并首次对其使用“花屁股”的别称。

  倪文彬与福州木材业的相互影响

  倪文彬的成功是福州木材业繁荣的一个生动缩影,他的商业活动不仅为自己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推动了福州木材业的进一步发展。他对木材品质的严格要求,促使木材产地不断提高木材的采伐和加工标准,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他拓展的广泛销售渠道,让福州木材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为福州木材业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福州木材业的繁荣也为倪文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木材资源、成熟的运输和交易体系,使得倪文彬能够顺利地开展木材生意。福州作为木材集散地的地位,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前来交易,为倪文彬搭建了良好的商业交流平台,让他能够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商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商业运作模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福州木材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0世纪50年代,木材统一在木材公司销售之后,伙贩街的生意逐渐转移到闽江码头,内间的水坞也就废止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使得木材在建筑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冲击,但福州木材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依然不可磨灭。它是福州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倪文彬等木材商的故事,也成为福州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篇章。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0日 A06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