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州市人口、民族、宗教、民俗、方言情况
2025-08-1202-37-47来源:福州年鉴

户籍人口 2024年,福州市(不含平潭,下同)总户数223.89万户,总人口数688.64万人,比上年增加0.30万人,平均每户3.08人。其中,六区(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长乐六区,下同)总户数102.86万户,总人口数311.65万人,比上年增加1.40万人;六县(市)(福清市、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县,下同)总户数121.03万户,总人口数376.98万人,比上年减少1.10万人。男女比例:男性348.51万人、占50.61%,女性340.13万人、占49.39%,男比女多8.39万人。其中,六区男性153.79万人,女性157.87万人,男比女少4.08万人;六县(市)男性194.72万人,女性182.26万人,男比女多12.47万人。

户籍人口自然变动 全市出生申报户口人口4.78万人,比上年少0.16万人,人口出生率6.95‰,比上年少0.26‰。死亡注销户口人数6.57万人,比上年多3.51万人,人口死亡率9.54‰,比上年多5.08‰,人口自然增长-1.7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59‰。其中,六区人口出生2.23万人,人口出生率7.16‰,死亡人数3.66万人,死亡率11.78‰,人口自然增长-1.4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2‰。六县(市)人口出生2.56万人,人口出生率6.77‰,死亡人数2.91万人,死亡率7.70‰,人口自然增长-0.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93‰。六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六县(市)低3.69‰。

户籍人口机械变动 全市迁入人口16.15万人,迁出人口14.02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3.10‰,比上年低1.24‰。六区迁入人口10.52万人,迁出人口7.66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9.19‰,比上年低1.58‰。六县(市)迁入人口5.64万人,迁出6.36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1.92‰,比上年低1.03‰。

民族 福州市有54个民族成份,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6.1287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95%。其中,畲族人口5.157万人,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1.97%,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畲族、苗族、土家族、回族、彝族等。

福州市有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和罗源县霍口畲族乡2个少数民族乡,有82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其中畲族村80个、回族村1个、满族村1个,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永泰、晋安、福清、长乐、闽侯等7个县(市)区。福州市少数民族属散杂居型,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

宗教 福州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依法登记福州市佛教协会、福州市道教协会、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福州市基督教协会、福州市天主教爱国会等市级宗教团体5个,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289处,其中佛教434处,道教187处,伊斯兰教1处,天主教42处,基督教625处。

民俗 新石器时代晚期,福州地区就已成为闽族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在江河水域沿岸从事渔猎、畜牧和简单的农业劳动。后来越王勾践的后裔入闽,与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族。西晋、南北朝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当地人大量南移。随后唐末契丹人和宋末金人南下、明末清兵入关,中原人南移数量增多。特别是南宋以后,南方已成为汉族人为主居住的地方。汉人成批迁徙入闽,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和文化习俗,也促进中原汉人和闽越族人的融合。在闽越族人和汉族人的长期互相交融中,福州地区居民形成的风尚、习惯大抵与中原相同。但也形成有别于中原的特有民情、风俗,如饮食的佐料,喜庆酒筵的菜肴,福州就独具特色;婚俗闹房、丧俗出殡的内容与形式,也与中原不尽相同。福州人崇尚礼俗,尊老敬贤,克己助人,乐善好施,自古成风。历代对为国为民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乡贤名士,都予以建祠奉祀;各地或由官府或由民间乐善者自发组织慈善机构,收养孤老、弃婴,对遭受天灾、人祸的困难户施以米粥衣被。福州民俗中,也有相当部分源于古代对祖先和大自然的崇拜,至今尚有较强烈的家庭宗族血缘意识和人伦观念。

方言 福州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在闽东方言区之外的浙江省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部分乡镇也有通行福州方言的。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近代普通话中的新词更是大量地进入福州话,甚至外国语如日语、英语等也都进入福州话。

(来源:《福州年鉴》)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