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丹/文 黄凎/摄
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南宋〕李弥逊《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凤头燕鸥。市林业局供图
白鹭挤在一起凑热闹。
大凤头燕鸥叼着大鱼要送给心爱的它,蛎鹬(yù)在沙滩懒洋洋地小憩,白鹭挤在一起凑热闹……8月的长乐梅花镇鸟咀,云集在潮间带嬉闹的鸟儿让70岁的黄凎度过了愉悦感满满的一天。
黄凎观鸟已有58年了!问他夏天去哪儿观鸟最好,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海边呀,首选必须是去闽江河口湿地观鸥鸟。”
闽江河口湿地是闻名遐迩的“候鸟天堂”,是唯一可以同时观赏到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3种珍稀鸟类的地方。这里已累计记录鸟类300多种,每年迁飞停歇的水鸟超过5万只。梅花镇的鸟咀就在湿地上,夏日里每天有数百只鸥鸟在此自由嬉戏。
“你看它的身形苗条流畅,那曲线有韵律又有弹性,随时都能振翅而起。”说起鸥鸟,黄凎越发兴奋了,“在福州,作为冬候鸟的鸥种类不多。到了夏天,海边的鸥就多了起来。体型较大的有黑尾鸥,体型较小、状如燕子的有各种燕鸥,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还有大凤头燕鸥等等。”
更多的时候,黄凎喜欢静静地欣赏各种鸥鸟在滩涂上觅食、求偶、踩背的精彩画面。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有几次在台风天,他躲在安全的地方,邂逅了罕见的乌燕鸥、褐翅燕鸥,甚至还有更稀罕的军舰鸟。
这几天,观鸟圈还迎来了好消息。秋迁候鸟的“先遣队”来了,闽江河口湿地的观鸟黄金期到来。“观友”们开始呼朋引伴,带上摄影摄像装备直奔湿地。他们期待遇到一个壮观的场面——五六百只红脚鹬聚集在一片池塘里,或者700多只蒙古沙鸻(héng)在滩涂上栖息。福州资深观鸟爱好者、生态摄影师林长洛说,这些是秋迁过境的鸟儿,可能只逗留两三天,就要继续往南赶路了。
如果不想到海边,就在城里观鸟也不错。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迁徙的旅鸟、候鸟与福州本地的留鸟汇聚一堂,在城市的公园绿地间形成壮观的风景线。
森林公园里的夜鹭在水边休息。
此时,也是自然教育机构“趣野笔记”创始人林美花最忙碌的时候。每周,她都带领福州及周边城市的孩子穿梭于各个公园,探索飞羽精灵的世界。
在西湖公园,开阔的湖面与连片的莲花池,吸引着众多鸟儿前来歇脚。湖面上曾惊鸿一瞥市区极为罕见、素有“凌波仙子”美誉的水雉;莲花阁旁,莲叶间藏着神秘的“伪装大师”——黄苇鳽(jiān);墨池一带身姿灵动的翠鸟,是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主角;前阵子,“世界最小的鸭子”棉凫(fú)也到此一游。
左海公园洒满阳光的宽阔草坪,成了丝光椋鸟和庞大的麻雀家族的“露天食堂”。看着它们成群结队啄食草籽,听着鸣声啁啾,你或许会感悟到,生活的快乐其实很简单。
小朋友们要是想认识课本里的“森林医生”啄木鸟,那就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吧。踏入竹园,便有机会邂逅竹啄木鸟,“笃笃笃”的敲击声是林间的独特韵律。
其实也不一定要到公园,走过路过福州的大树,就会有惊喜。“榕叶满川飞白鹭”,南宋诗人李弥逊对福州的描述,时隔近千年仍有“时效性”。
“观鸟的最高境界,是不见鸟亦欢喜。”林美花说,有时候在树下坐半天,什么特别的鸟也没见着,但听着风声、闻着草香、看着云走,也是一种享受。比如在白马河公园,有时候等半天不见一只鸟,却看了一场松鼠打架,也是乐事。
傍晚,福州姑娘小舒下班了,她沿着白马河从北到南骑行,常看到一两只迟归的白鹭飞过,将影子投在绿水上,像一幅水墨画。“经过三县洲大桥时,偶尔有白鹭同行,飞行速度和我的电动车相当时,甚至能瞧见它们犀利的眼神。”小舒说,再迟些,夜鹭就开始活动,这种鸟儿白天蹲在大榕树上像个树瘤,一到傍晚就来了精神,站在浅水处等鱼虾经过。
福州高楼越来越多,鸟儿却也年年增多。这是因为福州人懂得给鸟儿留地方——江边海边的湿地保留着,市区的古榕保护着,就连新建的小区也要种上招鸟的树。福州人的清晨,常常是伴着鸟鸣声醒来的。孟浩然先生若是穿越而来,可能也会有改诗的冲动——榕城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3日 A08版 现代闽生活72式(福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