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媚
儿子农历生日那天,我照例依循福州的传统,给他煮了一碗“太平面”。端上桌时,他脸上浮现出抗拒的神情,竟与我儿时吃线面的模样如出一辙。于是,我连忙往碗里加了一大勺青红酒,他顿时舒了口气,“多亏有青红酒,要不我真吃不下线面呀。”说着又添了半勺,脸上的不情愿才彻底消散,端起面条大快朵颐。
福州人对青红酒的这份喜爱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在福州,青红酒被推崇为“月子酒”,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会食用“酒蛋”“酒鸡”等用青红酒烹煮的食物,甚至会饮用少量的青红酒,据说这样会使乳汁充盈。因此,许多福州人从出生的那一刻,便开始熟悉青红酒的味道了。
《名胜志》记载,闽越王无诸时期,闽人便有酿制并饮用青红酒的习俗。唐、宋是个诗酒相融、对酒当歌的年代。当时,福州通往外界的水路陆路交通也已便捷,各路商贾云集。那个时期,青红酒作为商品被带出闽地,带到文人们宴饮的雅集上,其色味两绝,备受人们喜爱。从此闽酒青红,不再是酒在深巷无人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生活逐渐富裕,在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人们愿意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自酿几坛青红酒,以备亲友到家中团聚时饮用。
当时,犹以闽侯的自酿酒之风最盛,闽侯有个庆祝丰收的民俗节日,喝的就是青红酒。祈求丰年有酒喝,多么美好又朴实的愿望,这就不难知道闽侯的酿酒之风最盛的原因了。一年时光风调雨顺地过了一半,喝一口青红酒,庆祝一下上半年的丰收,也祈求下半年继续有好的收成。
那时,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城镇,家家户户的院落中,都会专门留一处阴凉通风的角落,存放祖传或新置的几坛酒瓮。这些酒瓮都是窄口大肚形的陶缸,它们的外形看着大致相同,却是各家青红酒的口味各不相同的秘密所在。这些酒瓮因为烧制年份、烧制工艺不同等原因,每口酒瓮拥有不同透气性,不同的微生物环境,这些都会影响青红酒发酵的进程,即便酿酒工序、材料、配比、入瓮时间都相同,酿成后的酒,仍会是一瓮一口味,有的略微酸些,有的会甘甜些,有的会涩些。谁能想到酒瓮也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闽侯坊间流传的择日酿酒,“甲乙造酒清如镜,丙丁两日似醋形。庚日清来辛日酸,戊己似泥壬癸淡”,又为青红酒的酿制平添了几分神秘。
“冬酿”广为流传。福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闷热潮湿的天气特别长,要从五月份一直持续到十一月末。过了冬至,气温才会骤降至十几摄氏度,据说,这样的温度最是适宜酿制青红酒,若气温高了,酒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水汽凝结,滴落回酒缸,酿出的酒就会泛酸,口感酸涩。气温太低又不利于发酵,酿制的过程就会延长许久,赶不上过农历年时的需求,所以冬至就成了酿制青红酒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每年的这个时候,主妇们会按家中用酒量,酿制相应坛数,寻常年份按寻常量,若遇娶妻嫁女、生儿育女等大事,便会多酿上几坛。
记忆中,酿青红酒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蒸糯米的木桶、窄口大肚的陶瓮被洗净,晾晒在冬日的暖阳中。接下来,妈妈还会一趟趟地跑市场,购回酿酒所需的各种材料,本地糯米、红曲等,连酿酒的水都要用特意上山取回的甘甜泉水。而我翘首以盼的是,香喷喷的糯米蒸熟后,妈妈顺手取一团,捏成紧实的饭团,再粘些白糖后递给我。我喜欢啃着饭团,在角落里看着妈妈忙碌却有条不紊的身影。她把蒸好的糯米平摊在大簸箕上晾凉,袅袅的水汽带出糯米清香,在空气中发散开,然后,她又往晾凉的糯米上撒红曲,装入酒瓮中,往瓮中注入泉水后,封住瓮口。
从入瓮酿制到头道出酒,中间需要搅动几次,我已记不得了。但我记得每一次青红酒酿好时,便是要过农历年了。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那时,除夕年夜饭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壶温热的青红酒。平日里不太饮酒的爸爸,每年都要敬妈妈酒,“你们的妈妈,她最辛苦的,你们必须记在心里”。妈妈嗔怪着:“不能喝太多,一会儿还得帮忙一起收拾呢。”笑意却从嘴角眼角溢了出来。“来来来,孩子们,你们也尝尝妈妈酿的青红酒。”爸爸用筷子在酒杯里蘸了蘸,依次给我们舔了舔。记忆中,那是微甜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青红酒滋味醇美,我们却不知道这个名字出自何处,民间有很多种版本。简单些的说法,如杜康酒因杜康而名,传说青红酒也与一位名叫“青红”的女子有关,只是年代久远无从考证。另一种说法称,陶瓮中的酒液呈青色,筛出装入玻璃瓶后便成红色。这却争议颇大——陶缸中呈青色的酒液,实为封存数年的重酿酒,而福州地区的重酿酒并不称作青红酒,其颜色也非赤红,而是清透微红的琥珀色。
后来请教几位年长的老者,他们的答案却惊人地一致:“青”字在福州方言中与“生”相通,“青红”即“生红”。从“生”字推测,它是仅经四五十天自然低度发酵后,就筛出饮用的“红色酒”。生酒娇气,不耐高温的天气,一到夏天就易酸败。为避免剩余酒液变质,需经“煮酒”工序:将筛滤后的酒重新装入酒坛,以慢火温热,闽侯等地称此为“煴酒”。煴过的酒被称为重酿酒。
一杯好酒必须是色香味俱全的,酿后不“煴”的青红,是艳丽的赤红色。这一杯的赤红,曾令大文豪苏轼都不禁感叹“夜倾闽酒色如丹”。清代郭白阳在《竹间续话》中把青红的香与同为黄酒的花雕作了比较,“色淡而香胜于花雕”。郁达夫因工作在福州居住了两年,他曾在《闽游滴沥之四》中盛赞青红酒的滋味,“真是世上无双的鲜甘美酒”,“有香槟之味而无绍酒之烈”。
青红酒的口感柔和顺滑,又微微带点甜味,它的酒精度数并不高,但后劲却很足。宾客尽欢时,不明就里的外乡人只要多喝上三两杯,片刻,他们便会领略到青红酒令人沉醉不醒的威力了。据说在福州地区,女孩的父亲常把青红酒当作筛选女婿的“利器”,几杯青红酒下肚,后劲上来,男孩酒后失不失态,就作为最后能不能通过考核的决定性因素。
周末回家与爸妈闲聊,谈及儿时家中自酿青红酒的往事。妈妈说,她十九岁嫁过来时爷爷尚在,老爷子爱饭前喝几杯青红酒。奶奶早逝,妈妈未嫁入前,每年家中酿酒都要拜托亲友代办,在那个家家户户自酿青红酒的年代,很是不便。于是新婚第一年的冬至,妈妈就尝试着学酿酒了。这一酿,就是二十几年。直到后来,我们家搬入高层的单元房,因各种条件的不便利,她已经三十多年没有自酿青红酒了。
现如今,是一个便利至上的年代,市面上的饮料酒品琳琅满目,人们对青红酒的需求锐减。自建院落逐渐被高楼取代,空间有限的单元房,容不下传统笨重的青红酒瓮,家家户户自酿青红的盛况已不再。
那世上无双的青红酒呦,喝一杯已属不易!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4日 A06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