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宜滚/文 林振寿/摄
闽清赵氏宗祠天水堂,在后佳街中村新阳坊(又名新厝垅)。这儿地处闽清西南边界,隶属上莲乡,西接尤溪县,南邻永泰县,素有“一鸡鸣三县”的说法。街中村是个典型的偏远高山村,村部海拔850多米,距乡集镇18公里,距城关56公里,但这里却形成了一个人口近千的古村,其中赵氏人口400余人,约占一半。这些赵姓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宋朝皇室后裔。
一
后佳赵氏宗祠坐落于村里牛牳山东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270余年。据赵氏族谱载:后佳赵氏系宋太祖苗裔,六世祖子抡公在北宋末年南渡入闽;七世祖伯辽公官于温之永嘉,后居闽中;八世祖师处公官于南剑,开基尤溪。明万历年间,廿二世孚顺公徙居尤溪十九都龙溪(今上莲乡卑溪村,原属后佳),历数世后,廿七世呈赐公约于清朝早中期肇基后佳“窝壑”。后佳赵氏宗祠则由三十六世应春、应满公兄弟联袂三十一世宗鑑公后裔共建。
如果从孚世公居龙溪起算,赵氏居后佳的历史仅400余年;若从呈赐公肇基后佳起算,这里的赵氏居住历史有300余年。但可能更早这里就有赵氏入住了。宗祠初立时设三个香炉,其中右侧香炉便是“赵氏旁支奉祀之位”,这些“旁支”有可能早在千年之前就落户当地。支持这一说法的证据,一为后佳发现数台宋朝赵氏古墓(皆掘地平葬,这是宋朝葬制),二为后佳至今保留有北宋炼银遗址。
另有一些物证表明后佳赵氏在此落户或已超过400年:一是新厝垅村口的几株古树,它们作为风水林保留至今,经鉴定树龄均有800多年,相传为赵家先人所植;二是附近卑溪村陈姓手中保留着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赵氏人将山地卖于陈氏人的地契。由此可推赵氏在此地至少生活了600年。
二
后佳赵氏宗祠初建时为全木结构,经历了数度修复、重建、扩建。其中有记录的修缮为:1930年,因火灾,木构尽毁,族人聚力复建;1950年前后,实施左厢房下院补缮工程;1980—1981年,旧祠加固重修;1989—1990年,再度全面修葺;2019年,大修,即成今日赵氏宗祠。
每一次修缮,都映照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和家族的发展壮大。光名称上,这个祠堂就经历了“新阳堂赵氏祖屋(见于赵氏族谱内原设计图纸影印件)”“新阳坊旨思堂(因后人思满公兄弟同二十世宗公之子孙构新厝垅祖祠,故称为思堂)”“赵氏宗祠——天水堂(因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国后,赵氏族人随赵公辅迁于陇西天水郡后复成望族,遂以天水为新发祥地,后为家族堂号,被全国各支后裔广泛沿用)”。
宗祠里奉祀的牌位也随时代而变迁。清乾隆年间,宗祠初立之时,内设三个香炉,分别供奉共建者各支分祖,中间为宗鑑公,左侧为宗茂公,右侧奉祀各支脉迁居先祖。新建并更名为“旨思堂”时,依然在堂上置祖炉三只:公祖炉居左,春、满二公祖炉居中,右边祖炉仍奉祀各支脉迁居先祖。及至现祠修建时,建筑格局与内涵更是进一步提升,为遵循宋太祖“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嘱托,与民族大融合潮流呼应,将堂上供奉的三个祖炉合并一炉,统一堂号为“天水堂”,以体现全国赵氏为一家的精神。
三
现后佳赵氏宗祠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92平方米,承袭传统营造法式,青砖为墙,白灰粉刷,屋顶为浅紫色琉璃瓦,立柱、围墙亦皆浅紫色,尽显古韵和天家气派,主体建筑结构为一正厅、两边厅、两侧房。
主楼前方共两个埕地,矮墙围合。最低一层的埕地右前角处设虎头门,悬赵氏宗祠牌匾,门框为描述家族发展历程的对联;围墙内左前角立化钱塔;塔边立一石碑,为“天水后寮龙湖赵氏宗祠重修记”,简要记录修祠概况和捐资者。
第二级埕地左侧立二石碑:一为“知高州朝请赵公墓志铭”,介绍随父入居尤溪的希参公一生行迹;一为“明赵母陈氏孺人墓志铭”,是明万历二年(1574),由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三山椿石叶廷萃所撰,记载赵恒齐公配偶陈海使相夫教子齐家的事迹。
内埕上行三级台阶就到了祠堂主楼。其结构为面阔五开间,纵深五立柱,屋顶为一正脊八侧脊悬山顶。中间主厅上嵌镌“天水堂”黑底金字大理石匾,匾下为开窗式祖宗牌位,下摆金色“招财进宝”聚宝盆及两盆鲜花。前方是供桌,桌上供一敞口的下窄上宽长方体鼎式造型香炉。整体观感精致又古朴。
颇值得一读的有两侧厅内墙上的图像与文字牌匾。靠近天花板处,整齐悬挂着两宋十八帝画像,左厅以太祖赵匡胤打头,右厅以太宗赵光义打头,左右交错依序排列。十八帝画像下方,则是以重要祖训及赵氏其他重要人物为内容的牌匾,如“太祖警碑”“陈桥兵变”“千里送京娘”,还有许多赵氏文化名人的介绍,如赵孟頫、赵元任、赵朴初等,可谓集家史国事于一堂。
四
这里有一段“一祠两县”的特殊背景。后佳历史上期隶属于尤溪县,在古区划中被列为十九都。从过去行政管理与人口体系上,都与尤溪有着无比密切的关系。他们的祖先,一路南渡,由闽中而南剑州(南平)而尤溪县。部分后人分支到后佳乡,但仍归尤溪县管辖,前后近千年。族谱中所载“宋明时出进士10人、仕宦21人”的荣耀,族人都认同当归属尤溪。
1955年,后佳乡划归闽清县,但“尤溪情缘”依然深厚。后佳与尤溪县接壤,交界线长达8公里;乡人的祖宅、祖坟,甚至连亲戚与习俗,都与尤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随着时代发展与区划归属变迁,后佳与长期生活在当地的赵氏族人,也在不断融入闽清。闽清后佳以“乡”的建制存在半个世纪(1955—2005),2005年撤乡并入上莲乡,成为行政村,以“街中村”代替旧称。至此,后佳纳入闽清70余年,其间几代人老去,几代人新生,诸多赵氏后人都在闽清完成学业,在闽清各行各业工作,安家闽清各地,早已认同了“闽清人”的身份。
驻足于后佳赵氏宗祠,让人深刻地感受“帝皇胄,平民家;尤溪祖,闽清人”的丰富内涵。这也正是宗祠的一大意义,它是时代与家族发展历程的缩影,承载着姓氏与族人的感情寄托。它让我们切实地感受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接,从而对历史、祖宗、家族、血脉、人生有更深刻的认知。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4日 A05版 榕图·闽都宗祠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