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的《闽都风华——闽都人杰》。
他思想敏锐,宣传维新变法;他爱国兴邦,以教育救国为己任,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他学贯中西,译作《天演论》如同电光火石,为国人打开了认识世界新的窗口,启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巨人严复的故事。
严复,字几道,185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少年严复决定报考免学费且有补贴的福州船政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学。
1877年,严复赴英国留学。在格林尼茨海军学院学习期间,他经常到伦敦图书馆阅读大量的哲学著作,还深入社会考察调查,到法院旁听审判等,了解和比较英国的社会制度。三年后学成归国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令严复受到极大触动,他希望通过宣扬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启蒙更多的国人。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反思战争失败、批评落后制度、主张变法革新、宣扬西方思想的文章,不少报刊纷纷转载,引发了思想界的大震动。
1897年,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连载见刊并成书出版。该书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启蒙译著。
之后,严复陆续翻译了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七部著作,加上《天演论》,统称为“严译八大名著”,几乎涵盖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全套理论,对当时直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界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严复出任首任校长。他提出大学文科要“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主张,后来成为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先声。
1921年10月,严复在故乡福州的郎官巷住宅病逝。这位思想文化巨人“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爱国情怀和精神品格,跨越百年仍然熠熠生辉,并将永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
本内容由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喜马拉雅福州服务中心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