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华
一
清夏山风拂面,几声鸟鸣脆响,正午的陶南书院显得愈发幽静。坐在回廊转角,背靠木柱,仰望,廊檐将晴空、广场、书院框出大大的V字。我在V字顶端下,视线穿过宽大的广场,在广场尽头、书院的廊檐下,不期然地撞进仲尼深邃的眼眸。抚襟危坐,收回的目光落在广场正中的一册巨大的花岗岩书页上。
陶南书院坐落在闽侯县尚干镇五虎山龙山支脉的北麓半山腰(闽侯第二中学校园内),坐北朝南。书院建筑为清代风格,重檐歇山顶,九条屋脊牵着飞檐翘角,古典的建筑设计,令书院既庄重大气,又灵动飞扬,两侧围墙装饰着四阶精致的马头墙,错落有致。书院廊檐下的孔子塑像双手交叠于胸前,微笑地注视着万千世界,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他始终谦逊有礼,不亢不卑。据《尚干乡土志》记载,原陶南书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共两进的清代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书院中有一大厅为讲堂,可容纳百余名学生,大厅两侧房屋,东屋为山长寝室,西为会客厅,厅后三间房为报功祠,高大的围墙将书院所有的建筑紧护其间,独成天地。上世纪90年代,闽侯二中建新教学楼,陶南书院被拆除了大厅和前舍,仅余书院阁楼,如今的陶南书院重修于2004年。
二
历朝历代筹建书院,多为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古时文化学者为了传播毕生所学、所追求的理想信念,往往建书院,设帐讲学,招集天下英才。比如湖南的岳麓书院、福州的濂江书院等等。而陶南书院则以教化为目的,书院成立之初是因为:“尚干多械斗事,督闽使者卞公宝第,知悍俗非文化莫挽之。”意思是民风彪悍爱打架,唯有令其学文化、知礼节、明事理,方能解决。
在闽侯七里文化馆中,除了展示尚干七里人农耕时期市井百姓的日常营生之外,还开辟武馆、镖行全套展示间,刀、枪、棍、棒十八般武器,样样齐全。金庸在《笑傲江湖》里甚至将福威镖局设在福州府西门,可见彼时闽地男儿多习武。闽地处东南沿海,远离朝廷政治中心,山高皇帝远。明洪武年起,山寇不断、倭患肆虐,至清嘉庆末年,王朝日渐衰亡,人民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值此社会动荡不安的年景,乡人怎愿家中男儿弃武从文?故而“前届督闽时,即倡建书院,乡人以款巨难筹,中寝”。有名望的乡绅告诉福建巡抚卞宝第,建书院聘请先生教化村民,需要的钱款耗费巨大,难以筹募。卞公再次来福建任职,重提建书院之事,刚好信阳李文卿司马(名树敏)来办保甲事务,便与螺江阁学陈弢庵公(陈宝琛)一起筹办,才两个月,事情就办成了,聘请王少希担任山长并主讲。
我沿着广场左侧石阶,拾级曲折而上。仰望马头墙上的龙舌燕尾翘,古香古色的陶南书院,若在100多年前的今天,与我擦肩而过,怀抱书卷的院生会有谁?可有放下刀枪、执卷吟哦的武生?可有夫子一边急走一边嘟囔:孺子不可教也?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书院课程内容以经学、史学、文学、理学为主,当然还有科举应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以及新增自然科学、时务、外语方面的课程,课业并不轻松。我很好奇当初舞枪弄棍的七里男儿们是否放下刀枪、执笔写天下?卞公用文化教化“俗悍”的计划执行得如何?据说清朝的探花林培基在陶南书院研修过,可惜其他生员情况皆不详。
从古代私塾、书院到现代学堂,跨越时空的教育发展脉络、历史沿革在这里以平面的形式展示,清螺江阁学陈弢庵公在书院建成后,提笔写下“陶南书院”牌匾,每个楷体字皆端庄稳重、瘦硬劲挺。我想,他是将所有的希冀都蕴含在这四个字里:书生的武艺也许稍逊风骚,但一样有坚挺的脊梁,有不屈的头颅,有更博大的胸襟。
三
穿过陶南书院左侧风雨连廊,迈过一道围墙上的小侧门,淘江书院豁然出现在眼前。书院依山势而建,呈阶梯式分部,由上而下是学宫正厅、天井、阁楼,阁楼前的庭院有一水池,泉水清澈如镜。
淘江书院重建于2013年,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陶南书院一样是木质榫卯结构。书院正厅为单檐硬山顶,屋脊平直伸展,屋檐微微翘起;阁楼亦是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灵动异常。学宫正厅在半山腰,单层四扇门,门与墙上半部皆精致镂空、镶嵌玻璃,阳光透过木格玻璃窗洒入讲堂。大讲堂、长条木桌椅、左右两侧摆放着孔子、老子、庄子与王阳明的四尊青铜塑像,整个厅堂庄严肃穆中透着典雅诗意。淘江书院始建于明代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其历史早于陶南书院,曾是当地秀才、举人诸生的进修之所。学员均为尚干本地生员,人数10到30人,夫子由老学究担任。淘江书院更像私塾。
四
“早潮初上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一百六峰都淹尽,不知何处有僧来。”坐在书院的课椅上,恍惚间,淘江上隐约似有唐代诗人黄子野放舟叩舷而歌传来。此诗乃彼时其隐居五虎山时,寒冬驾一叶小舟悠游时所作。成立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的百六峰诗社因其诗而得名。据说,诗社前身或可追溯至宋代的花溪吟社及明代的茶峰诗社。七里人将诗社设在淘江(陶南)书院内。百六峰诗社自成立以来,诗友众多,林则徐、陈宝琛、沈葆桢、林纾等皆是诗社诗友,诗友们常在一起吟诗酬唱。
2010年2月23日,诗社举行建社200周年庆典。航天火箭专家黄春平专门致辞祝贺,诗友吟唱,大会热烈隆重。现今百六峰诗社依旧设在重建后的淘江书院内,每年正月初十是诗社的年例诗会。这一天,八方诗友汇聚于此,用极富地方特色的福州方言吟唱折枝诗。执行社长林金宝的一首七绝《吟淘江》或可形容诗友们对百六峰诗社的情感:“晨风洒素染霞辉,雨浸闲愁伴鹭飞。可爱淘江秋水碧,云舟蕴梦载诗归。”
五
在历史长河中,教育的薪火从未熄灭,无论官办还是私塾,或怀揣培育栋梁之心,或心怀教化之念,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始终如草蛇灰线,皆有迹可循。自明之后,已未见相关典籍方志对淘江书院的记载,到了清朝,“淘江书院”似乎已不复存在。现百六峰诗社陈明安社长认为:陶南书院是在淘江书院旧基上扩建而成。因他考查地方志,陈弢庵公于光绪庚寅年(1890)将书院名改“淘”为“陶”,寓意陶铸南乡之意。后来,据清郑祖庚《闽县乡土志》记载,陶南书院也维续不久,原因是“各村捐款未交,膏火不继,中止”。清林履端《尚干乡土志》说:“(陶南书院)惜董其事者未葳其事。今为广育学堂,复重新修葺之。”
两书院与闽侯二中的紧密关系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3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乡祭祖时,带头捐资1000银圆,倡议将省立乡村师范学校迁址于尚干,因为它在闽江边洪山桥畔,易被水淹。1934年,以陶江、陶南两书院为基础的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正式建成,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的林葭蕃教授为校长。1941年,乡人在原校址上建立“私立七濑农业中学”,后改为闽侯县初级中学,之后的几十年里,数易校名,现为闽侯县第二中学。
六
如今,淘江书院、陶南书院作为闽侯县第二中学的校史陈列馆与二中并列而立。流连在陶南书院回廊,七里历史如画卷般在此徐徐展开:大义荣绶陈氏四代九条金带、十八姓宗祠、民族英雄林则徐、直言敢谏宣统帝师陈宝琛、海军忠烈林履中、报业先驱革命先烈林白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天文学家张钰哲、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和弹头技术专家黄春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瞻仰七里人耕读传家的精神丰碑,感受其世代坚守的文脉传承与家国情怀,令人心潮澎湃。
走出陶南书院的永幹门,门前古树参天,枝丫遒劲,不远处的洗砚池波光粼粼,池上六角亭收藏着莘莘学子拼搏的身影。在古树挺直皲裂的树干上挂满了学子们对高考、对未来寄予无限期望的红绸条。古树犹如一位历尽风霜却依旧风骨嶙峋的老者,以苍劲的身躯托举着学子们的梦想:“愿游历山海,归来仍与理想重逢。”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5日 A15版 兰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