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大船捕大鱼 千年渔歌不绝 到连江 看开渔
2025-08-1503-56-06来源:福州晚报

1.jpg

连江开渔盛景。(资料图)周昊摄

  千帆竞发去开渔,鱼虾满舱丰收归。明日,为期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结束,连江将迎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开渔季。

  渔伴船兴,渔因海兴。沿江向海、襟山抱海的自然禀赋,以及舟楫为马、沧海为田的海洋文化基因,孕育了连江人“造大船闯大海 捕大鱼”的开渔文化和“敢为天下先”的向海图强精神。

2.jpg

连江大小渔船停靠在港内,静待开渔。 杨柳州摄

  彩绘渔船“比美”

  开渔祈求丰收

  寓意“好运连连”的莲花、憨态可掬的锦鲤、张牙舞爪的虾蟹……期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即将结束,连江千艘渔船陆续换上了彩“新衣”,成为海岸线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在连江县黄岐国家中心渔港、苔菉国家中心渔港等地,渔船彩绘师穿梭在各船之间,以船为纸,为一艘艘渔船换上“新衣”,上演“渔船比美”。

  “渔船彩绘展现了历史悠久的连江开渔文化。”彩绘师何师傅告诉记者,渔民每年的大半时间漂泊在茫茫大海,时常与暗流险滩打交道。船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在海上唯一的依靠。古时候,为了保护船舶,减少腐蚀,渔民在造船的木材表面涂上大漆,画上喜欢的图案。渔民相信,这样一来,船便有了生命。后来,这种传统习俗催生了独特的渔船彩绘技艺。

  连江渔船彩绘很有讲究,颜色以喜庆的红、黄、绿为底色,文字以“一帆风顺”“财源广进”等祝福语为主。大多数渔船会彩绘莲花和各类名贵海产,其中莲花寓意“好运连连”,各种名贵海产则寄托着船主们对于渔业丰收的愿望。而想要捕捞到带鱼、大黄鱼、梭子蟹等的渔民,也会在渔船上特意画上这些海产。

  据《福州民俗文化述略》记载,船首、船尾和船舷护板上雕的龙虎之首或被视为“龙外甥”的海泥鳅和莲花,以及船头上高翘双角等类型的船饰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渔民把渔船视为“木龙”,认为鱼虾服龙,可保年年有鱼;二是寓意渔民“驾龙闯海”,乘风破浪,四海平安。

  在福州各类渔船中,“连江船”特别注意装饰。苔菉镇老人们至今仍记得当年载着祖先乘风破浪北上的“连江船”的古老装饰:船前“头根”部位,描绘着翻腾的浪花,托起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使人联想起渔船朝迎红日、出海捕鱼的情景;船头两侧嵌着一对活灵活现的眼睛,接近船沿处绘着许多五彩缤纷的花朵,船尾两边则是一对身体粗壮的泥鳅;左右舷中央圆形开合处,巧妙设计着红、黄两色的太极图案,船后尾部绘有花团锦簇般的凤凰、牡丹、八仙、八宝等吉祥图案;桅顶上还有被当地人称作“鸦旗”的乌鸦旗,可随风转动,帮助渔民在大海航行时辨明方向。

  “船行海中若龙”

  连江渔业习俗多

3.jpg

渔船彩绘各种名贵海产和吉祥文字。(资料图)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除了渔船彩绘,连江在过去还有造船、放船等开渔相关习俗。

  渔民生产以造船为首要。像黄岐渔民称木帆船为“木龙”,有“船行海中若龙”之意。同时,船的许多部位均以龙的相应部位命名。渔民以船为家,造船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诸如定龙骨、安龙目、下水等要选择吉日吉时,船主还要举行庆祝活动,祈求吉祥、平安、发财。外,船主还会给造船木匠红包和太平面。

  新船造成后,要举行比隆重的下水仪式,俗称“放”。船头、船尾及水仙门船只生活区的前后门)要贴红对联和吉祥文字。如头杆贴“一见大吉”,中桅杆“八面威风”,船目贴“龙目彩”,水仙门贴“顺水行舟,虾满载”,舵杆上贴“万军帅”,船尾贴“海不扬波”,柜上贴“龙泉甘水”。

  出海前,渔民还要把整渔网联结起来,装上浮子、此送较船(上桅贴光鱼主水张沉子、脚索等配件。小网在室内安装,大网要在室外平地上安装。安装之后,将一只公鸡安放在鱼袋(即囊网)中部,寓意渔利大获。

  渔船离开码头投入海上作业之前,还要烧“火龙”。“火龙”由干草或竹丝捆扎而成,长1米多,一般在船头点燃,从船尾抛入海里。渔船启锚开航后,“火龙”燃出火光,寓意首航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此外,渔民在海上生产中为了祈求平安,时常有禁忌习俗,主要有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等。如船上禁吹口哨、拍手掌或手背身后等。因为吹口哨谓“空”,拍手掌有“没海讨”的意思,背手即“没鱼入网”的意思。

  另外,行船者忌说“翻”“复”“倒”等字眼,是怕船在海上航行中遇到“翻”“覆”“倒”等海难事故;称呼老人不能叫“依伯”,“伯”与“掰”谐音,意怕渔网掰破,应呼“依石(dan)”,意为鱼货成石,有发海之意;船上用具名称与岸上叫法也有别,斧头称“利斧”,筷子称“柴只”,汤匙称“舢舨”,东西打破要说“开花”,打碎要说“发财”。

  造大船捕大鱼

  逐梦全球大洋

4.jpg

渔船上彩绘的锦鲤。(资料图)连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渔船彩绘技艺及相关习俗,是连江悠久的造船文化和渔业文化的美丽缩影。

  回溯历史,古称温麻的连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造船基地:5000多年前,闽越先民在连江拓土生息,连江黄鹅屿遗址、马祖炽坪垅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数量甚多的鱼骨、贝器、贝壳等,成为闽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生动注脚;出土于连江山堂村的独木舟,有着“福建第一船”之称,标志着连江先民从陆地走向海洋;三国时,东吴在连江等沿海一带兴建温麻船屯,“温麻五会”造船技术为后世的水密隔舱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福船的重要特征;南北朝时,开辟了闽江下游、敖江流域和沿海一带的6条航线;唐代期间,琯头港成为福州港的出海外港;宋元时期,福州至黄岐半岛的航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航道;明代初期,连江造船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郑和船队在连江等地招募舟师、造舰修船……凭借造船技艺和航海技术,连江在航海史、造船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位于粗芦岛的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了76米大型金枪鱼围网船等各类捕鱼船,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启“智慧捕鱼”新时代。

  千百年来,辉煌悠久的造船传统以及精湛技艺,为渔民舟行远方、牧洋为田提供了技术、积累了经验,也让连江人深深镌刻进耕海牧渔的海洋基因。

  1994年出台的《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提出,要组建两支船队,其中就包括远洋渔业船队。乘着建设“海上福州”的东风,兰平勇等人创立了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毛里塔尼亚建起了我国在海外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从“小舢板”到“铁壳船”,再到如今的“远洋巨轮”,连江人凭着敢闯敢拼、勇立潮头的向海精神,从近海扬帆驶向远洋,足迹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等海域。据统计,连江目前有远洋渔业企业8家、261艘远洋渔船,2024年远洋捕捞产量约占全省捕捞产量的38%、全国的9%。

  当前,福州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连江县牢记做好“海的文章”嘱托,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实现渔业产值连续5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一,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海上福建”,努力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连江力量。

  风从海上来!连江县将继续向海图强!

  (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叶建隆)

  《福州晚报》(2025年8月15日 A16版 闽都文化·连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