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常飞
雪峰寺,在福建地区颇有名气,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大家可能不了解这处千年名刹在历史上的地位。1983年,该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当之无愧。这座起始于唐代的寺院,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时,赐号“雪峰崇圣禅寺”。寺内枯木庵,举国闻名。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北赵州,南雪峰”之说,北赵州说的是河北赵州寺。因法脉流传,遂成就禅宗“一花五叶”之说,禅宗“总曰五宗,而雪峰衍派居其二矣”。
寺院山门镌刻“南方丛林第一”,此“第一”包含当年的创建历史和钟灵毓秀的地理环境,更重要还在于义存法师对佛法的钻研和传播。有记载说:“雪峰开堂说法,参座下而称弟子者千五百人,宗风之盛,未有踰此者。”正是广利众生之心和长期沉潜佛学,所以影响、感染很多人,也使历史记住了禅门巨匠义存禅师。
在国内,佛陀信仰与其他宗教相比占有很大比重,但即使这样,也并非人人崇奉此途,但对于佛教公案而言,却没有几个人是不知道的,比如说苏东坡与佛印禅师。雪峰寺“一丝不挂”的故事也颇为有趣。简要整理如下:
温州玄机尼师,曾在大日山石窟修习禅定。一天玄机到这里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你从何处来?”玄机说:“从大日山来。”雪峰探问:“太阳出来了没有?”玄机反戈相击:“如果太阳出来,会把雪峰融化掉。”雪峰笑笑说:“你叫什么?”答:“玄机。”雪峰再问:“既然是玄妙的织布机,每天能织多少布?”玄机自负说:“寸丝不挂。”说完便行礼告退。才走几步,雪峰突然叫道:“袈裟角拖地了。”玄机听后急忙回头察看,只听雪峰笑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玄机沾沾自喜于“一丝不挂”,殊不知已被这“一丝不挂”给挂住了。当玄机回头时,早已“挂”上万缕千丝。
雪峰村位于大湖乡西北部,雪峰山山脉绵亘60余里,跨闽侯、罗源、古田、闽清四县,与鼓山、旗山三山鼎峙,合称“三绝”。早年雪峰村一带都是寺院田场,据说当时寺院在收田租费时,僧人从寺中推石球下山,滚动到谁家门口,田租就由谁来承担。
雪峰寺的故事从唐代就已正式上演。
当地农业生产也从这个时候开始,《雪峰志》载:“雪峰有田,传说自唐代咸通年间蓝文卿施舍始。”当年的田产范围,可能是今整个雪峰村。
雪峰山原名象骨峰,其中亦有一个故事。一日闽王问义存:“峰有何异?”答:“六月尤有积雪。”闽王于是就说:“何不名雪峰。”于是,这个名称就一直传留到现在。明代名宦、医学家胡濙曾作《雪峰崇圣禅寺碑文记》,也将雪峰雪景写进碑记中:“盖闽地多燠,冬罕霜雪,惟兹山势接刚风,气候侔于中土,冬常积雪,故名雪峰。”
唐以后文人名士多慕名来访雪峰寺,至此参拜或领略禅宗智慧。迨至明清,访者更不胜枚举,只因雪峰胜概,使人心驰神往。他们以超脱的语言描摹雪峰清景,这些文字经久不衰,至今读来仍意味隽永。
因为有雪峰寺,所以历代文儒名宦才关注到这里,才会迫不及待地来这里参拜或领略禅宗智慧,如晚唐文学家、诗人黄滔曾作《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他认为这里是“闽越之神秀”,于是摹写雪峰云:“山之半顶之上,则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芊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如北宋官员、知福州军州事孙觉说:“余来福州二年,恨不得至其山中一瞻其塔,因取画像入城礼焉。”宋时,还有李纲、刘克庄等游历雪峰,并留下诗句。到了明清时代,访雪峰者更数不胜数,名著者如叶向高、曹学佺、徐兴公、谢肇淛、林鸿、王恭、林恕、陈省、董应举、魏杰等。雪峰风景让他们留恋、神往、追慕。同时在他们心中,雪峰也是一片净宇。
许多雪峰寺诗文至今值得赏析、品味。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叶向高留宿雪峰寺,其《憩雪峰寺》勾勒出此处岩洞深幽,松杉苍古劲健画面,句如夏水澄寂,如秋叶静美:
青山看欲遍,兹地喜初游。
洞古松杉翳,堂倾鼠雀愁。
法云时作雨,僧腊不知秋。
分得伊蒲供,还为信宿留。
大藏书家徐兴公对这片人文山色感受甚深,他与雪峰寺之间亦牵连一段难舍情感,其自白恰如山寺远景:
不忍别禅关,回头望碧山。
僧随云影去,路逐涧声还。
往事千年在,浮生几日闲。
村程勤记忆,犹冀再登攀。
而文人谢肇淛也悠游其中,描绘出一幅深夜禅院敲诗图,其《宿雪峰寺扆翠寮》云:
胜迹绕林看,敲诗到夜阑。
孤灯吹雨暝,一榻宿云寒。
泉响听偏急,炉烟炷未残。
闲眠人有几?况在万峰端。
此外,还有众多经过者,皆喜品题雪峰山水,阐释一方静穆、空灵意境。
那一日在雪峰村中,听了许多介绍,感受了禅意文化,痴迷于雪峰山色一直入夜。于是写下一诗:
无有分别不二门,参禅何必论晨昏。
从心白雾随山过,清梦醒时留月痕。
雪峰寺有太多事物值得细细品味,比如说雪峰禅茶。
雪峰山势高峻,水量充沛,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全村现有茶园3000亩。早在宋代,文人刘克庄就在《雪峰寺》诗中写道:“僧来叙旧约分茶。”禅茶,是中华文化史上永恒经典。而雪峰茶事,亦风雅依然。
《福州晚报》(2025年8月26日 A08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