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往事|山海丰碑:罗源红军医院的革命记忆
2025-08-2711-12-3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郑秀杰

  在罗源湾南岸的北山村,海风挟带着咸涩的记忆,轻轻拂过修缮一新的红军总医院分院展示馆。80多年来,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始终伫立在时光的深处,向世人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当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走进罗源红军医院的故事,仿佛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山海丰碑。

  20世纪30年代初,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席卷着中华大地。连罗苏区主要创建人杨而菖等先驱,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忱,深入到连罗交界处的山头面、北山、巽屿等乡村,播撒革命火种。北山村的叶顺连等有志之士,深受革命思潮感召,毅然投身革命事业。他作为罗源县第一批中共党员和革命骨干力量,以北山、巽屿为据点,秘密串联,发展革命组织。在昏暗的油灯下,在寂静的深夜里,与同志们商讨着革命大计,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2年6月,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在连江合山宣告成立,叶顺连光荣地成为其中的骨干队员。因战斗成绩突出,不久后被任命为游击队连长,率领着几十名队员,跟随政委杨而菖,以北山乡支部为依托,四处出击。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罗源湾的山山水水,不断拓展革命根据地,将革命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到罗源湾北岸。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荆棘。1933年9月,叶顺连在率队执行任务时,不幸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独自留在阵地上,顽强地阻击敌军,直至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叶顺连牺牲后,革命的接力棒传到了叶扶齐手中。1933年11月,叶扶齐积极整合北山、巽屿等沿海乡村的赤卫队,组建马透区赤卫总队并担任总队长。他们活跃在马透区沿海各乡村,与敌人展开灵活多变的战斗,同时全力配合沿海地区乡村苏维埃政府开展分粮分地斗争,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1934年8月,中央红军主力之一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途经福州、连江、罗源期间,留下了五百多名伤病员。北山村的村民们怀着深厚的革命情谊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勇敢地接收了部分伤病员。在北山红军分院,医疗条件极为简陋,药品极度匮乏,医疗器械也十分稀缺。医护人员利用当地的草药资源,结合有限的西药,为伤病员们进行治疗。没有正规的病房,村民们就主动腾出自己的房屋,将自家的床板拆下来给伤病员使用。在生活上,村民们节衣缩食,却把最好的食物留给伤病员,精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为保障红军医院的安全,村民们还自发组织起来担任警戒任务,一旦发现敌人动向,就及时通知医院转移。

  在罗源县中房镇厚富村,红军总医院厚富临时医院旧址诉说着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该旧址原为村里的朱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完整留存着明末的建筑风格。1934年,中央苏区面临严峻考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满盾阻击战中伤亡惨重,大量伤员急需安置。厚富村与罗源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守善村相邻,群众基础好,于是成为红军临时医院的最佳选择地。

  当时,连罗苏区被敌人封锁围困,常用药品和敷料难以获取。中共连罗县委不惜重金,千方百计开拓渠道寻找货源。苏区群众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步行几十公里到邻县宁德县城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回程时巧妙应对敌人的搜索盘问。厚富红军临时医院院长林烈泰连续半个月不分昼夜为伤病员看伤、动手术,甚至因劳累过度几次昏厥。苏区妇女担负起看护伤病员的工作。在长达六个多月的精心护理下,除一名战士曾霖祥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外,其余伤病员都陆续康复归队。

  1934年的那个冬天,厚富村的村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将曾霖祥安葬在村西边的山腰处。此后的每个清明节,他们都会带上祭品,满怀崇敬地在烈士墓前清扫落叶,献上鲜艳的山花。这份长达80多年的坚守,是村民们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对革命先烈的感恩与铭记。

  红军总医院外洋分院,设立于外洋村南的瑞云寺,承担起了救治60多名红军伤病员的重任。当年,外洋村的群众听闻要安置红军伤病员,自发行动起来,踊跃筹集经费,积极献工献料,齐心协力将瑞云寺修缮成一所实用的红军医院分院。这里的医疗条件同样艰苦,医生大多是当地的乡医、土医,他们治疗伤病时,除部分使用西药,还常运用青草药,疗效显著。伤病员的生活给养来源多样,群众自发送来粮食、鱼、肉、禽、蛋等滋补品,以及鞋、毛巾等日常用品。伤病员们深受感动,表示唯有重返前线多打敌人,才能报答这份深情厚谊。这些康复后的伤病员,有的加入到当地党委领导的山区地下革命斗争中,有的参加连罗地区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罗源县松山镇巽屿村的红军总医院巽屿分院,也曾是革命时期的生命港湾。1934年10月26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派血洗巽屿岛,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巽屿人民并未屈服,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始终坚定革命信念,持续投身革命斗争。

  罗源红军分院,不仅是救治红军伤病员的场所,更是一座座见证革命先辈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丰碑。它们承载着罗源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和无限忠诚,体现了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福州晚报》(2025年8月27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