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问古寺
2025-08-2911-30-42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程赛珠

  春分刚过,听说洋里田垱村的桃花已盛开,每年一赏,如同赴约般准时。不料晨起推窗,细雨如丝,心里有些犹豫。哥哥突然打来电话,笑言:“雨天宜登五奇仙山,或可观云瀑。”于是驱车前往。

  车行山间,雾气渐浓,远山隐现如墨染,偶有鸟鸣穿透云层,似在引路。五奇仙山早有耳闻,位于闽侯县洋里乡梧洋村,南眺永泰,西北接闽清,海拔千米,成为避暑胜地。山顶建有仙君殿,更有茶园相伴,茶香与云雾共生,今日终得一探。

  山路不止十八弯,雨势渐急,正有些忐忑时,路边突然出现一块巨大的招牌“闽海仙都五奇山”,标志着仙山已到。在停车场下车,沿着一段水泥路漫步上山,遇石阶蜿蜒而上,阶面湿润,青苔暗生。行至半山,抬头见山顶云雾中若隐若现一座殿宇,檐角飞翘,恍若天宫圣殿凌空而降,正是仙君殿。于是扶梯紧走,登顶时雨势渐歇,云雾忽散,天地间豁然开朗,仙君殿终在我们眼前掀开云雾之面纱,露出真容。墙上扫码看简介,方知此殿始建于唐末,历尽岁月沧桑,几经损毁,近年乡民们发心重建,而且建于海拔1130米的五奇仙山顶,实属不易,一方方石材靠一匹匹马,从山脚驮到山巅。大殿正墙上镌刻着集资者的大名,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他们对乡土虔诚的眷恋。登临此处,似可追天问道,亦可俯瞰人间烟火。

  我绕殿缓行,雨丝时急时缓,让整座大殿仿佛置身于云涛雾海,变幻莫测。忽而一片明澈,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忽而满目朦胧,如在仙途,让人分不清是梦是醒。来到大殿正门,一块黑底金字的“五奇山仙君殿”横匾分外醒目,步入殿中,光线略暗,几尊神像庄严肃穆,凝神定目,透着慈悲与威严。登山前早做过功课,知道此殿中供奉着五位在山神指引下来此平定匪患的将军,虽不知其名,亦躬身礼拜,以示恭敬。

  礼毕走出大殿,云雾似懂人心,忽然散去。经过雨水的洗礼,青山分外明,树木重新绿。立于仙君殿前,东眺闽江如带,层峦叠翠;西望群峰俯首,云卷云舒,山间村落星星点点,隐现绿涛之中。古人云“一览众山小”,此情此景,方知何为“山河入怀”。山风裹挟茶香,沁人心脾,不远处正是天福茶园。园中茶树成畦,依山而种,仿佛给山间系上一条条新玉腰带,勾勒出婀娜的腰身。把手机镜头拉近,但见新芽沾露,种茶人戴笠穿梭其间,恍入画中。

  下山往天福茶园,茶园入口的木牌上书“生态循环”四字。原来园中养羊数十头,食杂草,粪肥茶,不施农药,自成天地。一间古色古香的园中茶餐厅吸引着我们进去,但见一小段步道绕茶山而行,数间雅致的茶室错落有致地散落于茶园中。就着窗外的幽幽茶香,冲泡茶园新采之茶,茶汤澄黄,入口甘润,喉间似有山泉流淌。据园主介绍,因茶基地远离工业区,四周均为生态林地,高山云雾缭绕,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成就了种植好茶的天然条件。园中主要种植梅占、金观音、铁观音和金牡丹等品种,将来还将以茶山为主体,打造融茶产品生产加工、观光游赏、农家乐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产业链,为洋里当地村民谋一条家门口的就业之路。

  走出茶园很远,依然口角噙香,回望山巅,云雾重遮,仙君殿已成朦胧剪影。山中半日,雨雾、茶香、人语,皆成片段,却又浑然一体。想来人生亦如登山,时而清晰,时而混沌。仙君殿历经千年兴废,茶园几度沉浮,终在自然与人的共生中寻得归宿。

  车原路而返,行驶不过数里,便误入一片桃花林。虽非最佳观赏期,花蕾半开,却也别有一番韵致。当地村民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种植桃树、梨树和李树,既可造景亦可发展经济,实为两全之道。虽此次桃花未全盛,但仙山问道、茶园品茗之趣,已足够慰藉心灵。

  车子在偏狭的山道间行驶,心头涌动从仙山“下凡”的浪漫情思。蓦地,哥哥的车头一拐,拐上一条颇陡的小水泥路。不过一公里车程,一座方方正正的仿古水泥门楼便立在山门,山门上“芹岩寺”三字赫然在目,只那水泥门让我心生忐忑,这确是古寺?可待驶入停车场,下车抬头,却陡然一惊,又一座纯木结构的山门依着山壁而立,飞檐翘角,造型精巧,两扇圆形窗分列为左右门,别致而古朴。近前,抚过山门木材的肌理,斑驳粗糙,透着时光腌过的黄渍,分明是老料,心下暗忖:这古建筑还真是有些年头。如此想着,就忍不住里里外外多绕了两遍。

  入山门稍拐弯,一块巨型山石兀立,青苔覆面,一个大大的红漆“佛”字苍劲有力,倒是我心中古寺该有的样子。可惜城市的流行风还是吹到了这深山古寺,山石前莫名立了一块蓝底白字的旅游招牌——我在芹岩古寺等你回家。略感突兀,却还是忍不住在牌前留了影,牌子后面闪烁着那个孤寂的“佛”字,颇有穿越古今之妙趣。穿过山石便到了古色古香的双层迎客堂,跟多数寺院建筑无异,无惊无喜。沿石阶拾级而上,见四处兰草默默盛放,桂树依石而生,倒是一处清幽所在。

  一位身着黄衫的僧人正打扫庭前,和我聊起古寺的前世今生。寺院始建于1330年,距今近700年历史,是福建省福州地区罕见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并以佛教为主的古道场。整座寺院建有马仙殿、大士殿、大雄宝殿及孔圣庙等主要建筑,寺门高悬“芹岩胜境”匾额,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墨色如山雾般氤氲。寺院建筑自由灵活,沿溪依山,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

  立于庭前,抬眼可见大雄宝殿的斗拱飞檐如鲲鹏展翅。瓦当上雕刻的莲花与祥云,虽历经岁月侵蚀,却沉淀出一种粗粝的质感。步入大殿,殿内开阔,采用抬梁穿斗式木构架。两侧墙壁的木板上,以墨线勾勒着四大天王像,线条简洁,画工精湛。这座大雄宝殿又称福庆堂,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它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旧屹立于乡野山水之间,仿佛积聚了山间仙气,庇佑着一方百姓,令人心生敬意。

  正殿右侧正是孔圣殿,抬头望见大殿案桌上奉祀着一位身着官服的官员彩塑坐像,心下诧异:这是何许人也,能在大殿上受世人供奉?后经僧人介绍,原来此为张利民,本村人,明崇祯庚辰年进士,任桐城知县。时张献忠率部来攻,桐城首当其冲,情势危急。张知县临危不惧,召集将士,积极防御,守住桐城。张知县在任三年,其治行深为当地人民所念,田垱村后人感怀先贤,故在此塑像供奉。可见纵是深山僻林之所,但有耕读传家之风,便不乏贤者。

  行至殿后,但见一道石头开凿的门洞,隐一处清幽之所。石门上彩绘“大士殿”三字,边石上凿刻着“仙踪第一山”,一棵百年桂树矗立于山石间,旁枝斜逸,引人遐思。此大士殿又称观音阁,同样穿斗式木构架,梁木斑驳。殿内尚存清道光三十年(1850)的锚式铁扁钟一座,铸有铭文,见证着寺院的久远历史,的确配得上一个“古”字。

  绕过大士殿可见一石阶,不长,通往一座小巧古朴的木石小厝,青苔石壁,木纹剥落,颇见历史。正犹豫间,僧人紧跟而至,面朝小厝,双手合十说:“这是马仙殿,原石原木原址,可上去看看。”我抬头仰望,小殿依山傍溪,危立于花岗石基之上,旁边芹溪淙淙流淌。登上石阶,只见殿正面阴刻“马氏真仙”四字,殿内神龛供奉三尊仙女像,据传是马、蒋、林氏三仙。殿边是一美人靠般的木椅,开着一小窗,这算是芹岩寺的最高处。临窗俯视,只见整座寺依山势而建,层叠错落有致,右侧是一条灌木丛生的溪涧,溪中山石叠翠,涓涓清流自后山沿巨石冲灌而下,坠入浅潭,时而哗然,时而叮咚,空谷幽音,倍感清泠。心想若是酷夏前来,三五好友在溪畔煮茗闲坐,实是人间一美事。一边遐想,一边顺石阶而下,又回迎客堂中。

  一日雨游,我登仙山访古寺,若有所思,似有所悟,不过“平常心是道”,只愿在喧嚣中觅得一刻清静,于无常中窥见半世恒常。若今后还能得此心境,不妨携一壶茶、趿一双屐,呼朋唤友,闲坐半日,始知禅不仅在庙堂,还在于山水草木间也。

  《福州晚报》(2025年8月29日 A14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