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端彬
从闽班到闽剧
闽剧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福州十邑方言地区及台湾、东南亚福州人聚居地。唐末,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中期,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作为曲调,久演不衰,深受百姓喜爱。明万历年间,一种多声调的剧种诞生了,它就是“闽班”。闽班将民间小戏“江湖”的江湖调、“儒林”的逗腔、“平评”的洋歌以及徽班的“啰啰”融为一体。早期角色只有生、旦、丑三种,称“小三戏”。
明末清初,闽班开始在长乐流行。当时长乐共有“泗海”“新泗海”“旧泗海”“厚福党”“厚福发”“乘哥”“石头姆”“假刘”“草索”“七子”10个闽班。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等12种角色。唱腔、道白大量吸收福州民间儿歌、俚语、谚语、歇后语等,乡土气息浓郁。
长乐戏班多为乡绅创办。县城郑茂环(曾纳捐知府)在家中建儒林班演唱自娱。民国3年(1914),下洋乡建儒林班,取名“乐大观”,招收学徒40余人,培养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角,如老生程德旺(道旺)、青衣李奕裳(下洋人)等均出其门下。琅尾乡“高乐天”儒林班,曾倾三家家产建成。青桥乡陈建于县城东关建航艺闽班,后改名建光闽班,有演员30余人,陈斗南为编剧兼主鼓。演出剧目有《双钉判》《吴汉杀妻》《浪子回头》等,大多在县城周边村庄神诞或庙会时演出,农闲时还受聘下乡(主要是下长乐各乡镇)演出,有时也上省城参加会演。
民国期间,县城大商家张善樵创建航光闽班,演出《狸猫换太子》《红蝴蝶》《逼上梁山》等古装传统历史剧。张善樵在《逼上梁山》中演林冲,其弟张善贤演林娘子,兄弟同台演出,在县城一时传为佳话。上世纪20年代,闽班进入多种声腔剧种的成熟期,长乐人郑奕奏脱颖而出。郑奕奏演唱的“逗腔”韵味悠长、缠绵悱恻,先后主演《梅玉配》《杜十娘》《碧玉串》(即《姑伴嫂眠》)《黛玉葬花》等剧。所演《新茶花》操琴自叹,唱来尤为妩媚婉转,极其神韵。在短短十余年中,郑奕奏成功塑造出上百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悲剧女性形象。他总结出“素、静、休”与“快、紧、收”六字真经,形成鲜明独特的“郑派艺术”。其表演特点简练淳朴、细腻含蓄、稳重大方,深受戏迷喜爱,被誉为“闽班泰斗”,许多人还将郑奕奏誉为“福建梅兰芳”。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福州观看过郑奕奏饰演的《秦香莲》,亦击节称赏,并当场赋诗赠给他。其诗云:“不待题诗费评章,世人才学自芬芳。郑生应解香莲苦,连日为她呕尽肠。”
1924年,郑振铎(长乐首占人)将《紫玉钗》(《祥文注考证闽剧紫玉钗》)、《墦间祭》整理后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此闽剧正式取代旧时的闽班,也在国内戏剧舞台上占了一席之地。
闽剧剧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传统剧目1500个左右。《紫玉钗》《钗头凤》《荔枝换绛桃》《陈若霖斩皇子》《贻顺哥烛蒂》《甘国宝》《苏秦假不第》等闽剧剧目,久演不衰。近代闽剧四大名角,长乐占两个——马头乡郑奕奏、感恩乡曾元官。闽剧著名编剧、《墦间祭》作者邱琴舫也是长乐(四都坑田)人。
邱琴舫与《墦间祭》
邱琴舫(1827—1891),原名庆喜,琴舫是他的别号。长乐县四都坑田(今属玉田镇)人,生员出身。他自幼喜欢闽曲,更喜欢看儒林班演出,也经常为儒林班写戏。《墦间祭》是他在1886—1887年间写的。《墦间祭》取材于《孟子·离娄》:齐人有一妻一妾。此人平素好逸恶劳,却经常向其妻妾夸耀他平日时常和达官显贵一起饮宴。其妻将信将疑。一日,她偷偷尾随在丈夫后面,来到东郭墦间。这下“纸人仔露骨”了,只见丈夫偷偷躲在墦间,向祭墓人乞讨祭品。其妻羞怒万分,当面揭穿他的丑相。于是便诞生了这么一出《墦间祭》。
《墦间祭》的曲调属于洋歌一类,曲牌名《盘关》。曲中安排主婢二人对唱,唱词清新明快,如:
(主唱)移步出家庭,天气好新晴,家家插柳,令节值清明。出东门,这一派,水秀山明,哎呵,见景倍伤情。
(婢唱)绿柳拂长堤,红树乱莺啼,昨夜灯前,抽绣踏青鞋。这一阵,女裙钗,整整齐齐,哎呵,花香衬马蹄。
唱词多数引用唐宋诗词中的名句,一气呵成、脍炙人口。《墦间祭》首演时轰动了福州城,日场、夜场连轴转,场场爆满。后来福州府十邑儒林班竞相演出,盛行一时。邱琴舫还编有《临时变》,俗称《连时变》,亦为观众所赞誉。清光绪十七年(1891),邱琴舫在福州去世,享年65岁。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
郑奕奏原名郑依灶,是20世纪闻名海内外的闽剧四大名旦之首。1902年,郑奕奏出生于营前马头村(旧属闽县)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1907年,父亲郑增宝带一家人上省城谋生。先是在达道路小桥边的“信馆”递送邮件,“信馆”倒闭后,其父忍痛以6元银圆将奕奏卖给善传奇戏班当艺徒。
郑奕奏聪明好学,嗓子又好,14岁时就在《长恨歌》《三孝友》《陆章出家》三台戏中扮演花旦青衣角色。16岁正式出师,首次领衔主演时装戏《新茶花》。其中有段长达26句的中心唱腔不要后台锣鼓管弦伴奏,郑奕奏操琴自叹,声情并茂,赢得台下戏迷阵阵掌声。
《新茶花》一炮打响,轰动榕城,连续满座两三个月,连演三年不辍,郑奕奏的名字传遍坊间闾巷:“奕奏自弹西洋琴,满台泪洒新茶花。”
在几十年舞台生涯中,郑奕奏先后演过《百蝶香柴扇》《红娘递柬》《紫玉钗》等百出名戏,成功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博得广大观众的赞赏,从而赢得“福建梅兰芳”的美誉。马尾海军界戏迷最多,海军马尾船政局长陈兆锵将军对郑奕奏尤为欣赏,每逢节日庆典非订“善传奇”班来演不可,每次演出给郑奕奏的奖赏都是大洋千元以上。陈兆锵将军还曾为郑奕奏编写《黛玉葬花》等唱词,并赠送一把铜板制的镀金花锄,作为黛玉葬花时的道具。
郑奕奏从小勤学苦练,博采众长,善于吸收京、昆剧表演艺术营养,大胆革新,勇于创造,在旦角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逐步形成以细腻、质朴、典雅为主要特点的郑派艺术风格。他的唱腔韵味深厚,委婉深沉,圆润细腻,声情并茂,在闽剧唱腔艺术门派繁花丛中独放异香。
旧社会艺人地位卑下,演员吃的就是青春饭。郑奕奏在全盛时期收入颇丰,进入中年以后,观众渐少,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京剧大师梅兰芳早已闻悉福建有个名旦郑奕奏,只是无缘相会。1953年,梅兰芳在北京举行一次文艺团体宴会,周总理亲自向梅兰芳敬酒。直到此时梅兰芳才对周总理说:“听说福建也有一个‘梅兰芳’,他叫郑奕奏。”
没想到,这句话引起周总理的极大关注,他指示要发挥这位老艺人的作用。后来有关部门派人把流落古田的郑奕奏接回福州。这年,郑奕奏53岁。翌年12月,郑奕奏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终于与神交已久的梅兰芳会面了,梅兰芳还邀请郑奕奏到他家作客。主宾畅饮后,郑奕奏乘兴唱了《茉莉花》小调,同时赠送小照一张作为纪念。梅兰芳提笔在照片上题了一首诗:“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逢亲手足,就将肝胆照知心。”
闽剧舞台群星璀璨
“花红春不凋”,除郑奕奏以外,长乐还有不少各类名角活跃在当时闽剧舞台上。可谓群星璀璨。
曾元官,感恩曹朱人。民国元年(1912),邵亨友建新赛乐班时,招收为艺徒,以“官”字辈为艺名,工小旦。
曾元官嗓音圆润,是当时上等旦角,妇女(多半是官场中的女眷)很喜欢看他的戏,亦为闽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为郑奕奏、曾元官、薛良藩即奕银弟、马秋藩)之一,名噪一时。
石祥官,古槐(中街)乡人。“新赛乐”班艺徒,与名旦曾元官同为“官”字辈师兄弟。原扮青衣,演《陈靖姑》。民国二十年(1931)随班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一带演出,前后三年。因主演传统闽剧《灵芝草》《燕梦兰》中的青衣而成名。入“赛天然”班后,改扮小生,在《百蝶香柴扇》一戏中饰浦林,成为闽剧界出类拔萃的生角。
陈春轩,即嘉宾弟,石门乡人。少时入“旧赛乐”班为艺徒,为班主邵亨友所赏识,特聘名师专门指导。此时,徽班来榕抢地盘,加入演出《挑滑车》《三岔口》等武戏。陈春轩技压群芳,成为著名武生。
黄奇惠,漳港龙峰半山村人。早年随父寄居福州中选街。自幼家道贫寒,卖入“三赛乐”班为艺徒,受班主邵亨友青睐,培养成才。黄奇惠擅长泼旦红,主演传统剧目《双钉判》《杀子报》等,名噪剧坛。后又主演《买臣妈(妻)祈梦》一剧,更获成功。整本剧黄奇惠全部采用江湖类的曲调配曲,轰动福州城。
陈杏芬,石门乡人,旧“赛乐班”艺徒。先受聘“仿桃源”儒林班,后加入三乐班(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班主邵亨友慧眼识珠,将她与黄荫雾等集中到仓前山邵家花园书斋中,延师单独施教,使技艺更臻成熟。
陈杏芬工彩旦兼丑旦,擅演《杏花姐》《吴山访友》等传统闽剧。演技超众、嗓音圆润,不失大家风范。
花鼓六,洋屿人,佚姓名。“庆乐然”班艺徒,工彩旦,擅演《打花鼓》。她动作轻盈活泼,巧笑娇啼,博得台下观众不断喝彩,因而被人称“花鼓六”。上世纪20年代,《打花鼓》在长乐县汾阳王庙演出时,乡绅刘仲珊在座观剧,连点三场《打花鼓》,从此留下“一台三花鼓”的美誉。
石务世,古槐中街人。民国元年(1912),为闽班丑角。抗日期间,走上街头,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活动,与名女丑陈杏芳等联袂演出时装剧《福州时事》,揭露日寇轰炸王庄的滔天罪行。
林逸豹,长乐人,佚籍贯。“三赛乐”班艺徒,工小生。在《灵芝草》中扮桂官,颇获观众好评,后入“新国风”班,主演连台戏《白玉堂》,名噪省城。
李奕棠,长乐下洋村(原属闽县)人,“乐大观”班艺徒,扮青衣名噪一时,人称青衣棠。曾主演传统闽剧《紫玉钗》,饰霍小玉。她唱腔婉转,表演入神,被观众誉为真霍小玉。
李铭玉,长乐洋屿(原属闽县)人。兄名奕宝,铭玉原名奕宝弟。少时常随兄在县城后街(今民主街)卖虾丸、烧饼。后入“协民社”班为艺徒,天资聪明,很快成长为著名小生。
李铭玉风度潇洒,唱腔稳重,誉满艺坛,后入“三赛乐”班主演《梁天来》。民国二十八年(1939),受“众星合作社”之聘,主演传统剧目《斩蛇起义》,饰刘邦。
泗海,长乐厚福人,佚其姓。清末民国初建“泗海”班,以名字作为班名,是昔时闽剧界著名旦角。
善宝,昆石人,姓不详。“庆然班”艺徒,性诙谐,工三花,平日台上常穿一件短马破袄、他一出场,台下观众必捧腹大笑,故人称“短马破袄三花”。
石云生,古槐中街人,民国间“寒天然”班艺徒,工武生,擅演传统闽剧《安海探妹》。石云生功力深厚,在台上演短衣叠骨走式,并常在旧戏台木桩上做升降、盘旋、悬空、展翅等武行套式,深受观众欢迎,尤为老戏迷所津津乐道。
闽剧是福州方言的活化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长乐演员在闽剧戏台上大展身手,为闽剧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福州晚报》(2025年9月7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