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怡
《曹学佺全集》 曹学佺 著 陈庆元 编辑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陈庆元教授历时十余年、倾力整理的《曹学佺全集》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付梓面世了。陈教授编辑校点的这部《曹学佺全集》共八册,其重要的学术贡献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曹学佺全集》的编辑点校为古籍整理树立了精品意识,提供了精品样板。
曹学佺,生于万历二年(1574年)闰十二月十五日(1575年1月26日),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福州侯官人,字能始,又字尊生,别号雁泽,晚号西峰,又自称石仓居士,以“文章节义”著称,是晚明享誉全国的士大夫。
曹学佺著述宏富,遍及经、史、集,有二千余卷之多,晚明作家中罕见;其诗文集百余卷,总名“石仓”;他编选《石仓十二代诗选》,多达千余卷。明清易代,曹学佺书版被燬,著作和藏书大量散失,其诗文集,国内十余家图书馆藏七十来卷。日本内阁文库藏《石仓全集》六十一册,是目前最完备的曹学佺诗文集。由于曹学佺诗文集流传不广,从清初以来,要看到比较完整的曹氏诗文集相当困难,这大大限制了学界对曹学佺的了解和研究。
1993年前后,陈教授在撰写《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时,开始留意曹学佺,但苦于文献不足,未及深入研究。2003年,陈教授设法影印日本内阁文库本《石仓全集》,“决意集中做曹(学佺)徐(徐熥徐火)谢(肇淛)研究”。同年,陈教授写下随笔《寻访曹学佺石仓园——并及〈石仓全集〉》,说:“十年前,我在撰写《福建文学发展史》时开始接触曹学佺,知道他著述甚富。”2004年,陈教授发表论文指出:《明史》著录《石仓集》百卷并非夸大,《石仓全集》基本保留完好,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石仓全集》是举世最全的曹学佺诗文集集成本。
古籍整理,包括了版本、校勘、辑佚、文字、音韵、训诂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陈教授编辑校点这部《曹学佺全集》,在版本、校勘、辑佚甚至研究方面都为当下的古籍整理树立了精品样板。
古籍整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选定较为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陈教授择定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石仓全集》这一“举世最全的曹学佺诗文集集成本”作为《曹学佺全集》的底本,这本身就是他深入研究比对的结果,这一做法为中国学界充分利用域外所藏汉文献善本进行古籍整理和研究树立了榜样。《石仓全集》原本112卷,陈教授另辑得《石仓全集》失收或未收的诗、文,辑为《石仓诗集拾遗》一卷、《石仓文集拾遗》一卷,分别列于《石仓诗集》和《石仓文集》之末,这样,新编辑校点的《曹学佺全集》凡114卷。
陈教授在整理内阁文库本《石仓全集》的过程中,发现其诗文编排顺序并不符合曹氏创作的时间顺序,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编订《曹学佺全集》的诗文卷次的顺序,并在每卷篇题下详加说明,譬如,在“卷一 挂剑篇诗丙申”后,他说明道:“此卷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石仓全集》列在第十八册第一种。《石仓诗稿》列在卷三。题‘闽中曹学佺能始著,友人陈鸣鹤女翔、徐火兴公选’。”对诗文的异文或讹误阙疑处,则出校记说明。
陈教授在校点前言中自述整理曹氏全集的步骤:择定底本后,先将内阁文库本六十一册编目,然后重新分卷,按时间先后编排卷次;再撰写读书心得,制作各种表,汇成曹氏交往总表;最后,多次打印,反复核校,出校勘记。
不仅如此,这部皇皇八册的《曹学佺全集》,其附录部分和前言、后记,更是陈教授深入研究曹学佺相关文献及其生平与文学成就的精华所在。
附录部分在本书第七、八册,提供了极其全面的研究曹学佺的基础资料,内容涵盖“传记”“诸家序跋”“诸家书信”“诸家倡酬赠答”“祭吊诗文”“集评”“蜀中诗话”“石仓诗话”“曹学佺年谱简编”等九个部分。其中附录四“诸家倡酬赠答”,“辑录近百位诗友的诗上千首”;附录九“曹学佺年谱简编”,逐年甚至逐月逐日记述谱主的活动、作品系年、交友唱和等情况,并作简短的评论,起到了对《曹学佺全集》“编年笺注的部分功用”。曹学佺交友广泛,其中不乏名流胜选。在二十余年关注并整理曹氏全集的过程中,陈教授附带完成了对徐熥、徐火、谢肇淛、林古度、商梅、崔世召、蔡复一、张燮等人或诗文集的点校整理或年谱(长编)的编撰,“这些成果既可以视为曹学佺诸集整理的副产品,也可以看作完成《曹学佺全集》整理的基础性工作”。正是基于如此扎实广泛的学术积累,《曹学佺全集》的编辑整理堪称是当今古籍整理的学术精品。
另一方面,《曹学佺全集》的面世,为深入研究曹学佺和中国晚明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史料和独到的见解。
已出版的各种《中国文学史》,论及明代福建文学家,往往限于明初“台阁体”代表人物杨荣和明中期的著名思想家、提倡“童心”说的李贽,其他鲜少涉及。文学史提及晚明文学,一般只论及“公安派”“竟陵派”等。“文学史家通常把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至南明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作‘晚明文学’。”事实上,曹学佺是晚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和谢肇淛、徐熥、徐火等同道倡扬“闽中风雅”,为晚明文坛增色不少。
无论是晚明“公安派”三袁兄弟中年纪最小也最晚去世的袁中道(1570—1628年),还是“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锺惺(1574—1625年)、谭元春(1586—1637年),都比曹氏早一二十年去世。陈教授在《〈曹学佺全集〉校点前言》中指出:“曹学佺作诗论诗,不立宗派,引起天下诗人爱慕,与曹学佺同时代的夏云鼎编选《前八大家诗选》,曹学佺即是其一。我们不一定非要说曹学佺是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不可,至少他是晚明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存在,为崇祯诗坛增添了光辉。”
曹学佺非常重视结诗社,倡扬同道之间的切磋交流。他在福州主持或倡导成立的诗社就有三山社、芝社、石仓社(亦称“石君社”)、琴香社、梅社、三山耆社、三山月社、洪江社、塔江社、小金山社;他还参与了福州诗友的“瑶华大社”,参与并主持了乌山邻霄台神光大会等;他到漳州游玩,参与该地的“霞中社”;在杭州,他结“秋社”,主西湖大会;在南京,结“金陵社”等。这些诗社的“社集”,是诗文生产、交流、切磋、传播、推广、承继、弘扬的重要平台和途径。“诗社”形成了文学共同体,对晚明文学的繁荣、文脉的传承起了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贡献。陈教授指出:“曹学佺在闽中,是晚明闽中诗人的后劲。学曹学佺诗体者,被称为‘能始体’,追随他的诗人被称为‘曹派’。他虽然生活在闽中,一方面是固守闽中藩篱,不为锺、谭所动,一方面又突破二百年来闽中诗派的约束,不立宗派,自成一家。”
曹学佺虽然喜慕释家,但骨子里坚守儒家道义。他继承了朱熹重视书院的教化之举。在福州水口,他作《朱文公青山书院记》,道:“朱文公夫子侨居水口甚久,学者相从而讲业其间甚众。其书院曰‘青山书院’,何也?夫子《过水口》诗有‘明朝试一开篷望,依旧青山绿树多’之句,故以名之。……令人登斯堂者而想像朱夫子之教,与日月常新,江山共永者,其恒也。”天启五年(1625年),他在广西任上,发现桂林竟然无书院,便立即修建漓江书院,以凝聚当地文士、倡扬文道,过化民风。即便他罹魏珰之难去职,当地士绅民众还不畏魏珰之势,设法保护住漓江书院,足见曹氏创办书院之举深得民心。
曹学佺喜结社,好交游,重友谊。陈教授在整理曹氏全集的过程中,对其交友作了详细的列表,发现“曹氏平生交往者多达2000多人”,“每个表都可作篇论文,可惜没有时间做”。曹学佺最好的朋友应是福州著名藏书家徐熥、徐火兄弟,熥早卒,火一介布衣。为了让徐氏藏书能够造福同道研学,崇祯七年(1634年),61岁的曹学佺出资捐助徐火建成新藏书楼,次年落成,曹氏为之命名为“宛羽楼”,有诗《人日兴公宛羽楼》云:“新楼已落待樽开,诗句先题客后来。”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曹学佺26岁,在金陵拜谒李贽和焦竑,为李贽所赏识,李贽对焦竑称赞曹氏道:“予乡有一学道人。”焦竑对曹氏感慨道:自己和李贽交往二十年,从未见李贽“以‘学道’二字评人。何子能遽得之?”。足见曹氏的学养和立身行事非同常人。与他交游者,如邓原岳、谢肇淛、叶向高、林古度、陈勳、董应举、许豸许友父子、崔世召、商梅、陈鸿、陈衎、林光宇、何乔远、李贽、焦竑、张燮、黄道周、臧懋循、徐霞客、茅元仪、阮自华、曾异撰、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利玛窦、钱谦益等皆一时胜选。
与曹学佺交往者,不仅有硕学名流,也有凡夫走卒。清末无锡名士窦镇著有《师竹庐随笔》,上卷第五条“义屠”,就是关于曹学佺殉明的记载:
福州曹石仓先生,辞官归里,间行街巷,见一陋屋,柴门不正,柱上署桃符,云:“问如何过日?但即此是天。”询之,乃屠者徐五家也。径入厅事,有二联,一云:“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一云:“金欲两千酬漂母,鞭需六百挞平王。”先生为之悚然。徘徊间,徐五已回,与语,甚契洽,因定交。甲申之变,徐五携只鸡斗酒,径造先生庐,见先生,惊曰:“吾办此奉祭耳!何尚在也?”先生遂拜而就义焉。后数日,溪中有浮尸,著素衣冠,识者谓即徐五。相传徐五更有一联云:“鼠因粮绝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殊有感慨。
这条笔记为突出“屠者徐五”,在曹学佺殉明细节处与史传记载略有出入,但着眼点都在讴歌曹学佺和“屠狗辈”共同殉明的“节义”之举。清廷后来也因敬重曹学佺的义举,谥其“忠节”之号,并以“名臣”誉之。相较于被乾隆认作“贰臣”的钱谦益等人,曹学佺的文章节义,至今依然典范士林。
2016年7月,《曹学佺全集》的编辑校点工作已经完成,在当年写就的校点前言中,陈教授说道:“这个整理本从动手至今已历十四个寒暑”。其实,此整理本的完成何止凝聚了陈教授十四个寒暑的心血?早在1995年,他就主持了国家“九五”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明清以来中国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传统”(95BZW011),该项目于2000年通过鉴定并结项。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曹学佺、黄道周等殉国的“节义”闽士,他以早年研究六朝文学的深厚学养和功底,转而研究晚明闽地文学,可谓驾轻就熟。1996年,他撰著的《福建文学发展史》面世。在该书中,陈教授指出:“明亡后两年,清兵入闽,明代闽中诗派的最后一个领袖人物曹学佺殉节死。明代闽中诗派延绵200余年,随着朝代的更迭,随着曹学佺的殉节,终于画上句号。”近三十年来,如果没有陈教授因“敬畏学术”而“恒久的坚持”和“耐心等待”,就不会有这部堪称学术精品的《曹学佺全集》面世,再现闽士在晚明文坛的星光璀璨。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福建日报》(2025年9月9日 第10版:理论周刊·读书)